阿里上市三年,重振“中概股”形象

阿里上市三年,重振“中概股”形象
2017年10月21日 09:32 杨国英观察

文|杨国英

中国企业在美股上市容易,推动企业的全球化困难,要获得全球声誉,最难。

阿里最新一期的致投资者信,对中概股公司富有启示意义——10月17日,当天晚间,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2017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前发布致投资者信。今年是阿里巴巴上市的三周年,张勇认为,“回首过去这三年,我们实现了在IPO的时候所有的对资本市场的承诺。”

股票市场短期是上市公司的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就这一点而言,阿里更像是中概股大盘上的定盘星。张勇没有提到阿里的股价表现,但股价却是最能反映投资者对一只股票的感性信任和理性价值肯定的重要载体。我们看到,从阿里14年下半年IPO到17年10月20日,阿里市值从2314亿美元涨至4500.24亿,3年股价几近翻倍;在16家主要的中概公司中,阿里作为美股市场上的后来者,其市值占比从IPO时的51%稳步扩大至当下的60%左右……

评判一家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两个层次和标准——资本市场和商场一样,首先是信用市场,讲究因信而立、无信不立,在美股市场上,不少中概股在2010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深陷造假风波,最终带着恶名淘汰出局;诚信是最基本的价值基础,再往上走才是财富价值的创造。过去三年,阿里实际上在这两个维度上都重振了中概股的形象,使中国概念向着中国价值的方向加速落地。

阿里赴美上市的2014年,是中概股的又一个惨淡之年。当年,在59支与互联网相关的中概股中,有37支下跌,占比63%,其中9支个股跌幅超过50%,与此同时,多只中概股因为财务造假、舆论争议等事件被机构做空。而9月19日阿里巴巴的上市为中概股打了一剂强心针,美股市场对这场史上最大IPO的追捧,热烈程度堪比12年小扎带领脸书上市,上市后短期内的股价强劲上涨,也在某种程度上驱散了中概股在投资者心头留下的疑云。

中概股公司需要守规则,西方投资者也需要更了解中国,对于第二点,我们不能要求西方投资者怎么怎么做,而是要靠一批中概股做得足够强,毕竟,我们只有拿出让西方人信服的标杆企业,西方才会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兴趣——之所以说阿里巴巴重振了“中概股”的形象,主要还是基于这一点。事实上,美股市场并非一片祥和的资本乐土,对中概股来说,之所以被屡屡质疑、做空,有部分公司自身触犯底线牵连整个群体的原因,更有有中美水土差异、地缘隔阂的原因。

如果说西方投资者对中概股的误读,是低估了中国新兴企业在混沌中创造机遇、重塑商业规则的智慧,那么也可以说,阿里不仅给了投资者超预期的回报,也作为中概股的代表,给了西方世界最大的震撼——阿里巴巴的历史,是颠覆我国传统商业破败不堪的生态和规则的历史,而且自上市以来,它多次颠覆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价值的认知:阿里上市次年,著名的《巴伦周刊》大力唱空中国经济和阿里股价,现在看来,这种认知不仅没有妨碍阿里的业绩增长,而且被狠狠打脸,现在阿里不仅是加入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第一梯队的首个中国企业,不仅是当下中国互联网企业全球化的绝对领先者,而且作为提供全球化中国方案的民间商业力量,着眼未来商业提出的“五新”战略思想和新零售的落地,在视野格局和现实作为上都远远超越了西方企业的经验和价值传统。

没有阿里巴巴带给西方世界的震撼,中概股去污名化的路会走得更为艰难。巴菲特有名言,“你在厨房里看见一只蟑螂,那多半不会只有一只。”一些美国做空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猎杀中概股,这是核心逻辑。但是从另一面讲,这种对中概股不利的气氛也给了做空机构借题发挥的机会——做空中概股显然是一条有利可图的产业链,早在2013年前,包括浑水、香橼等著名机构在内,美国做空中概股的机构就超过了20家,在堪称中概股信任危机之年的2011年,有接近50只中概股被“冷冻”(长期停牌或退市),但在受到打击的中概股中,最终被坐实污名的实际上只是少数。

阿里重振“中概股”形象的启示在于,对于挑剔的美股市场,不仅需要中概股用诚信构筑防御机制,更需要以先进的商业理念和业绩成就来获得西方的信服、认可。一家中概股公司要成为传递中国价值的全球化公司,这更是必由的路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