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夜刷屏,为何刷出了小米的价值?

苹果一夜刷屏,为何刷出了小米的价值?
2017年09月13日 23:40 夸克点评

雷军向苹果致敬,但苹果被小米截胡了。

前日小米发布会后,雷军接受采访时,一面向苹果致敬,一面又说了这样一句。

“10年前,苹果定义了今天的智能手机。大家今天用的智能手机的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这是苹果定义的。我觉得,去年,小米定义了未来手机的方向。”他说。

里面的味道自个体会。赶在小米发布会后、苹果发布会之前,如果没有对自家产品的自信,没有对苹果产品以及行业趋势的预判,那很容易闹笑话的。

半年前,小米还曾身陷一波被动。如今,它刚刚恢复元气。要是被次日的苹果发布会打脸,雷军一定会很尴尬。

不过,一夜星光闪耀之后,库克时代的苹果,虽然依旧魅力十足,却加深了我对雷军与小米的认同。尤其是“刘海”与“下巴”的全面屏对标,我更喜欢小米的流派哈哈。

别不是为吹捧小米而拔高它吧?得承认我对这家公司有天然好感,不可能完全过滤掉潜意识里的东西。但我尽力不以矮化苹果或竞品的方式来评判它。如果有溢美之词,那也只能说,我对产业的理解有太多偏差。

但此刻,我还是给出自己的结论:2017年的小米,已成为引领全球手机业发展的一股创新驱动力。

就展开我的分析。如有浅薄,读者诸君多批评。

1

全面屏背后:小米已成行业驱动力

雷军说小米定义了未来手机方向,主要就“全面屏”概念而言。

过去一年,小米MIX确实引发了这一潮流。小米发布会前两天,一波竞品“全面屏”手机文章密集传播。小米发布会前几个小时,朋友圈又来一波刷屏。很难说是在截胡小米,毕竟随后还有苹果。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成为风潮。

雷军前日说,2014年年初,小米已开始围绕全面屏进行许多层面的研发。

查阅公开资料,小米概念确实最早,不过夏普产品最先尝试,只是当初它更多依托自身面板优势,停留在当初大屏竞争阶段,没有成为一种潮流。

全面屏不是简单的硬件层面的屏竞争。否则全球只有三星能真正玩得起了。

雷军前日说,“越来越高的屏占比,这里面有无数的技术要优化,它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文章开头,雷军的话即便有PR色彩,也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

在我看来,经过三年半落地,到前天小米MIX2倡导的全面屏2.0(其实我不认同什么2.0),“全面屏”已成驱动全球手机行业创新的依托,虽然不是唯一。

就是说,它不是单一的外观设计,也不是纯粹的硬件概念,而是一种创新的平台概念,能够驱动整个硬件工业、系统、互联网及应用的升级。

过去我们经历过这类。比如,PC及PC互联网时代,英特尔提出的摩尔定律,借助强大的计算力,驱动了全球IT业尤其硬件业的前行,它与微软形成的wintel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后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计算”开始与“联接”融合,ARM及其处理器方案商高通们,当然,还有谷歌安卓,驱动产业成就了一番传奇。

苹果当然是全球智能手机的第一波伟大定义者。手机竟然可以如此这般。第一代iPhone引发的狂潮至今让人无法忘怀。一个“肾”字,隐含消费者多少无法言及的酸甜苦辣。

但10年过去,上述许多概念都已经面临挑战,驱动力弱化。在全面屏概念成为潮流前,全球智能机竞争已高度同质化。过去一段,苹果也未能跳脱魔咒。至少三代iPhone都没跳出产业界预期。苹果的供应链也已被基本摸透。它不但无法再对其他竞品保持一个摩尔定律周期的优势,连半个也维持不住。甚至,中国品牌已经多次先于它调动了上游的力量。

昨夜的苹果同样没有跳出此前业界大拿们的讨论与分析,从而多少有一些庸俗的感受。就苹果iPhone X 对全面屏的推崇来看,我觉得,这一轮,它已融入小米形成的行业潮流中了。

前天雷军对苹果表达了敬意。尤其当外界怀疑小米故意将发布会赶在苹果前夜召开,不过是想抢风头时。但就像我开头说的,如果没几把刷子,这动作其实易受内伤。是啊,你大把的营销费用、产品宣传都可能被巨头随后一日的盛名淹没。

在我的观察中,今日外界的传播,许多人提到全面屏时,基本都将小米与苹果对比。恶搞中,其实已经显示了小米的力量。

那么,全面屏背后,到底有哪些驱动力?在我看来,至少体现在:

一、驱动硬件与手机工程设计的创新;

二、驱动软件尤其操作系统创新;

三、驱动体验经济升级、应用场景升级。

硬件层面最容易观察。小米MIX,屏的比例是17比9,消失的额头、缩小的下巴,对材料、部件、结构的影响已非常明显,去年雷军渲染过。

MIX2成了18比9,显示面积增加12.5%。底部近一步变窄,有三大考验。

一、摄像头,传统相机模组较大,为了做小,小米专门做了一款微型相机,保证画质。但整个模组成本非常高;

二、显示驱动芯片占宽多。小米2-3年前就提出将驱动模组贴屏后,最终它总结成COF技术,通过柔性封装完成,缩小宽度。

三、有源天线调谐方案。通过距离叠加,最终缩短了12%。

这种全新的结构工程,涉及更多。小米全面屏是不要“刘海”的,也不肯在顶部凿孔,它采用了隐藏式听筒和距离传感器,维持了屏幕的整体性与美感。此外,屏幕圆角设计也很关键。

硬件能够直接感受到。而对软件与系统的影响,相对隐秘。这里就举一个例子,雷军说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我感受到了小米的颠覆性,还有一丝坚韧。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个事情,全球全面屏潮流即便能够形成,恐怕也要拖很久。

因为,小米动摇了谷歌安卓生态此前的约束力,颠覆了它的规则。

背景是这样的:谷歌作为安卓盟主,为保持手机统一体验,制定了安卓的CDD设计规范,确保APP能很容易地在别的手机上使用。为保证落实,谷歌还做了CDD规范认证,不经认证,你就没法使用安卓系统。

这个规范涉及到安卓手机的形态。比如,它明确要求,屏幕尺寸一定要做到16比9。这种规范让我想起多年前英特尔推的MID规范,以及高通前不久推的HMD规范。这都是掌握核心驱动力的巨头们,定义市场的话语权。

雷军透露,2014-2015年,小米完成产品原型后,第一次跟谷歌沟通,“使用了浑身解数”,最后对方回了封邮件,说不同意。

“那已经到了去年8月了,也就是说,过去的两年半我们都白干了,”雷军说。

但他坚信谷歌是一个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公司。于是,去年9月,他派了高管带样机飞往美国,到谷歌办公室演示全面屏,最终说服高管认同这一技术趋势,许可小米做突破16比9的手机。后来,谷歌以正式邮件做了肯定答复,并高度赞扬了小米的创新。随后不到两月,谷歌又发了邮件,同意小米屏幕显示可以是圆角。

如此,11月8号,安卓更新了7.0版的CDD标准,明确表示不再限制屏幕长宽比。到今年3月27号,谷歌设计文档倡导开发者支持18比9,并专门提到最早发布的相关产品市小米MIX。当然还有LG的G6、三星S8,

“要想修改标准的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小米在推动全面屏上,付出的努力可能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这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所以,当大家都可以做18比9的时候,真心别忘了,是小米推动了全面屏的进步。”雷军说。

这等于说,小米通过创新迫使谷歌修改了安卓生态游戏规则。我为什么说“迫使”。因为,安卓属于开放的体系,如果没有标准规范,这个领域几乎可以说会烂掉。我记得安卓4.0推出前,谷歌已经对许多伙伴大为光火,甚至一度传出走向封闭的消息。事实上,过去几年,谷歌曾“处罚”过一些违反规则的举动。

如果它没有看到小米的演示,雷军的风险多大,可想而知。

这里面当然有安卓体系的保守性。事实上,过去几年,也有手机厂家对外表示,谷歌安卓自身若不更新,手机厂家早晚也会开发独立的系统。三星就是一个案例。

我的意思是说,截至目前,小米与许多产业力量,已经成为驱动上游打破僵化思维、驱动整个产业开拓前行的力量。

再补几句。上面我说,过去的驱动力,一是连接,二是计算。当然也有软件生态尤其应用的驱动力。但目前同质竞争激烈的手机业,每步创新都很艰难,风险与成本很高。想形成一种驱动的潮流,更不容易。所以,当我们刷苹果的时候,要看到小米在全面屏上的创新力,值得我们致敬。

那么,这一幕,为什么会发生在小米身上?

2

你未曾看到的小米变革

很多人看不到全面屏背后,小米的微观面发生了什么。甚至还停留在小米的“祛魅”印象里。

从2015年Q2到2016年年初,大约三季多,小米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时光:出货放缓,产品创新不力,品质与体验大差,品牌升级话题不绝如缕;交付老出问题,曾经效率很高的线上模式,仿佛被OPPO们无往不利的线下模式遮蔽了光芒,有些黯然失色。

小米仿佛从一个当红炸子鸡突然变成一只褪色的老母鸡。在一帮媒体尤其自媒体人笔下,它几乎成了一个失败的符号。而竞品,尤其华为、OPPO、VIVO却是一轮又一轮出货喜讯。

这背后,既有经济大势、行业趋势原因,也有小米内部创新、商业模式、组织管理甚至价值观等问题。

前者有理由可以罗列:智能机已完成对功能机的替代,移动互联网经历了一段狂飙突进后,人口红利弱化,手机出货放缓,行业开始走向品质消费驱动的周期。当然,产业链日益成熟,竞争加剧,一些企业的竞争力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小米也绕不过自身内部问题。小米的朋友曾经透露,公司内部也是自己怼自己。去年年初,说到一些话题,一位朋友甚至爆了粗口。但他同时也说,小米气质还在,状态一定还会回来的。

我能体会到,那个时候,小米酝酿着变革。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去年5月一次人事调整: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周光平转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原手机研发、供应链团队由雷军亲自负责。

不敢盲目猜测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我的观察是,小米备受质疑的部分,主要就是手机品质与供应链体系。如果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危机,在行情转好的Q2,换掉研发与供应链主管,也是一个创始人,对于小米来说,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

雷军应该意识到了某种危机,他必须通过强力意志,重整队伍,快速扭转被动。

成效如何呢?老实说,去年上半年,还看不到明显好转。记得去年年中到9月份,针对小米的质疑非常非常多。当小米6遭遇交付问题后,外界还嘲笑雷军,网上一张图片,对联是:“社会我雷哥,人狠货不多。”

这一周期,雷军内心应该经历了很多折磨。去年11月24日,小米年度最重要的发布会上,演讲中,他突然哽咽,一度不能自已。那一刻,他渲染了创业维艰,尽管遭遇诸多问题,公司甚至也有心态扭曲的时候,但作为创始人,他从没有忘记过所有的向往,初心与价值观。

时光到了2017年,小米开始反转。Q2,小米出货大幅提升,重返全球前五大手机之列。

这也是我在前日的采访中问他“组织与管理”话题的真实原因。我想了解,过去一年半,作为创始人,他到底做了哪些工作。

“我觉得我们要痛改前非,被大家黑得不行了。”他说,2017年年初开始,他亲自抓了三件事:创新、质量、交付。尤其是后两者。

很多人认为交付就是工程与生产问题。雷军强调,它涵盖了产品定义、研发、工厂制程导入,还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阶段,这些都要考虑量产。

他举了小米6供应例子。原来交付不及,跟它用的不锈钢材料有关。这也是去年年底,小米紧急将Note3和MIX2金属边框改成7系铝金属边框的原因。

雷军说,这一变化很难,但比不锈钢供应要容易很多。

但必须要说,小米MIX重塑了它的产品品质,借此它获得了许多自信。应该说,此次MIX2、Note3,都是过去一年雷军亲自抓研发、品质、交付的结果。虽然不是他个人的功劳。

雷军前天的话里也有一些隐秘的部分。除了品质、供应链、交付,他很罕见地至少6次提到“价值观”。在我看来,价值观应该有两重意味:

一是产品定位层面。就是雷军说的,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过去两年小米最难的时候,我们依然坚持了这一点,”他说。

二是公司文化方面。这部分他没有细谈,但他提到价值观的时候,是超越了产品层面的。这让人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部分。

我从他回答我的问题过程里,也体会到了小米更深范畴的变化。

“谈管理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他对我说,创办小米不是第一次创业,他受过“最严苛的管理训练”,干管理培训班也很多年。而做小米时,他与伙伴“做了一个商业史上一个非常大的尝试”。

那就是几年前,他讲的“去KPI、去管理、去抬头”。他就是想试一试,就像练武功一样,“刚开始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一直到无剑无我的状态”。

他确实持续在试“无剑无我的管理”,试图将所有精力用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和用户互动。

在几十杆枪、几百甚至上千人的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效。尤其是小米的“品质+效率”的驱动,它对山寨文化的荡涤,它对于大多数中国民众尽快享受到自由、民主的信息消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大规模爆发的关键力量之一。

雷军说,技术牛逼、责任心强、内心自我驱动、先进分配机制下的人不需要管理。但是,如今,要小米15000人,每个人都达到这四个标准,很难,小米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于是,去年初,他开始主导推进“精细化管理”,整个公司的运营开始精益,成效显着。比如交付,产品环节很多,1300个器件,缺个螺丝钉、标签都不行,一不小心,印错字母也很惨,“绝对需要像机器般精准来控制交付全过程”。

再去回忆一下为何去年5月雷军直接负责研发与供应链,就明白一些问题了。

发布会上,雷军在备货环节话语很多,多次展示仓库货源图片,能体会到他的用心:除了创新,保证质量,还得保证有货。

不要小瞧这些。雷军说,旗舰产品上市前,敢于备货1000万部级的,业界只有苹果、三星。而小米Note3今天首发,MIX2周五首发,显示出小米的自信。

“这个月,我觉得1000万台一个月是个里程碑,如果不出意外。”他说。

小米的效率又来了。

除了产品层面、组织管理层面,别忘记小米的渠道模式重塑层面。线上线下一体的小米新零售,不仅仅涉及渠道,更是涉及小米生态体系的价值。小米门店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

当然,雷军也没忘记融入同行的一些经验。发布会上,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小米邀请了200多家本地县域渠道商,200家海外渠道商。为什么直达县域一级,雷军是要大幅度去掉中间环节。而同行大部分还是多级代理,那手机定价,已经被渠道左右了。去年,就连任正非也批评过余承东,华为手机创利少,余承东说跟渠道让利有关。

小米的变革,还有更多微观的部分,值得挖掘。惭愧,作为自媒体人,有些失去深度的现场,这是要反省的一面。手机业看上去非常成熟,其实仍然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创新面,它都在小米这种企业的深处。

3

小米未来: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态

我对小米这家企业充满天然的好感。关于它的未来,我再多说几句。

1、它的价值观。

雷军前天称赞小米MIX系列设计大师斯塔克用的几个词,比如极简主义、民主、平民等,都是过去几年我评论小米时用过的关键词。“小米”的名字,亲民接地气,带有平民、民主的特征。而说到极简主义,你看到过什么公司的LOGO与标识比“MI”这个拼读更简洁的?前晚,我分析了40多家企业的标识,没有一个比小米的标识简洁、统一,易于识别、识记。可惜一篇文章没保存,欲哭无泪的感觉。当然,我也常说,小米是“效率+品质”的经典。

2、生态价值。

“生态”这个词用烂了。但真正具有生态价值的企业根本没几家。

很多人认为,公司业务多,产品多,就是生态体系。那是胡说八道。他们往往混淆“复合”与“复杂”。

在我看来,“复合”只不过是简单的物理构建,属于稳定的结构。而复杂、多元的生态,内部体系拥有远比现有目标达成更大的想象空间,它们属于化学与生物的世界,有许多自我连接、自我生长、自我驱动、自我实现的细微之处,整个组织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所有单元、业务、产品的简单加总。

小米就是一家具有生态价值的企业。手机于它来说,是立足之本,但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手机企业,尤其是终端公司。小米其实是一家服务型企业。

这并不是因为它有更多产品。比如,电视、笔记本、盒子以及诸多小米生态链产品。其实比它产品多的企业还有,但太过硬件形态。而小米真正的魅力,自在于它的价值观、商业模式决定的产品布局,属于一种复杂的生态体系。许多产品之间都有一种高度的协同与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

很多人当初质疑小米布局那么多产品,雷军还投资那么多胜肽企业。它们没有看到这些产品具有许多类似的场景。比如个人数字娱乐、数字办公、智慧家庭、智能家居、健康、运动、休闲、品质消费等。

它们也没有看到,这类眼花缭乱的产品与场景背后,有小米软件系统、开放平台应用的支撑。小米的服务,就建立在这种幕后的基础设施与多元场景的交融上。老实说,小米新零售之所以富有成效,除了平台本身,这种场景意识请类的多品类产品给它的门店带来了生机。

老实说,过去一年,小米的产品、技术创新,尤其是围绕硬件所做的研发,虽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我看来,最大的看点,还是整体生态价值的提升。

你能从雷军对小米商业模式的新描述感受到。过去他倡导的“铁人三项”是:硬件、软件、互联网。而如今它已经升级为:硬件版图、互联网版图、新零售版图。

词汇变化的背后,是小米顺应融合经济趋势所做的重新定位。它也是在重新定义更大的市场。

未来的小米,有形的产品部分,虽然仍是核心,但它真正驱动行业前行的,是面向用户与供应链的一种撮合力。它建立在数据与技术的基础之上。你能从互联网版图,以及全新出现的新零售版图中感受到生态的魅力。整个小米是一个复杂多元而又自成一体商业有机体。

过去两年,小米遭遇了许多困顿,但你很少听到它资金链出现危机的问题。是雷军有钱才这样吗?我认为,那是因为小米的生态分散了风险,它比那些虽然出货很多但仍停留在硬件形态的手机等终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举一个例子,前天雷军其实也局部提到。他说,从来没有哪家手机企业,出货下滑之后还能重新站起来的。这是实话。一种势能消长会直接影响供应链、渠道的态度,不要怪它们功利。小米的商业模式,过去几年化解了许多风险。

小米是全球极少数由C端驱动的企业之一。这与它的价值观深有关联。

最后我想提及另一个话题。就是小米的估值与IPO。这话题有些庸俗了,但仍值得分析。因为,一个新的动向是,小米有可能加快IPO的速度。应该说,这个周期,外界环境有些不太明朗的部分,科技板块可能面临分化与调整,整个行业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但小米自身又重新站在了产业的前沿:产品品质有力,供应链稳定,在新的商业模式支撑下,它的效率优势重新得以激活。而它还隐含更多服务模块、更大服务集成的想象空间。

老实说,当雷军对我说,公司从“无剑无我”走向“精细化管理”时,我下意识里的预判是,未来一年,小米的组织架构将会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它的业务单元应该会有进一步的独立行动,即便不会有明显的独立子公司形态,集团架构应该也会更多的决策发挥。

经历了7年之痒的小米,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刻。对它来说,IPO应该不是纯粹的圈钱运动,而是一次走向全球舞台的壮行。小米确实到了一场更大的洗礼时刻。

夸克点评。覆盖百家、今日头条、UC头条、一点资讯、创事记、搜狐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