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欲1000亿美元收高通:趋势之下,麻醉的买买买?

​博通欲1000亿美元收高通:趋势之下,麻醉的买买买?
2017年11月06日 23:10 夸克点评

彭博前几天的消息,说博通正考虑1000亿美元收购高通。刚看到时,内心是抗拒的,实在不愿它成为现实。

就算不提这1000亿美元,也够骇人。倒不是说合并后行业规模多大。其实,两家即使合并,若按2016年各自营收计,整体规模仍不敌英特尔、三星。

传闻带来的心理冲击,更多源于两家公司独特的行业地位。高通、博通不但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大半导体企业,更是分列全球第一大物联网芯片企业、第一大移动互联网处理器企业兼通讯领域底层专利霸主。

不过,以彭博口碑,传闻不像空穴来风。只是,这里实在没法给出什么明确的真伪判断。

当然,并不妨碍借此思考。夸克想探究的是:消息缘起背后,有哪些偶然或必然的因素,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产业动向与商业逻辑。

油腻中年,脑子不大清爽,就一股脑儿絮叨下去,读者诸君姑且凑合看一下吧。

消息缘起,有些人好像乐于提及这一点:高通与苹果诉讼导致的一轮被动。这于它确实是压力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高通或会寻求出路。

若仅考量业务或财务面,我们不觉得高通危机已到被整合地步。事实上,尽管遭受苹果一案拖累,它仍还是一家非常赚钱的产业巨头。它的现金储备也很可观。何况,它与苹果的博弈,最终应该还是会有一个结果。只是说,目前拖下去实在不那么美好。苹果在区域国家或地区都越来越像个污点证人了。。。。。。

退一步说,就算合并,对于化解高通与苹果的诉讼,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这是两码事。

事实上,若只考量营收,不考虑市值,高通2016年明显高于博通。目前博通只是市值略微沾光。截至上一交易日1112亿美元,高通913亿美元。

注意彭博消息源头并非出自高通而是博通,后者对外表态是“正在考虑”。这说明,目前更多还是出于单方想法。如果高通此刻主动,被博通借机放风,那“被收购”于它来说,会矮化口碑、形象。而且,赶在与苹果博弈紧要关头,况且还有一项尚未完成的重大并购案——收购NXP,它实在没什么操纵的需要——虽然这类传闻几乎总能推动股价大涨。高通这次也没例外。。。。。。

所以,夸克认为,从博通一方、产业面来分析可能更符合逻辑吧。当然,我们不漠视高通的被动面与潜在诉求。

先说一下博通。现在的“博通”,早已不是两年多前的“博通”了。它是安华高收购原博通并更名后的存续主体,只是保留了“博通”名字,股票代码也还是安华高的。2015年那场合并,可是一个370亿美元案例,一度引发行业震动。

安华高最早脱胎于惠普。你可能不那么清楚,1999年,惠普曾将盈利强劲的医疗和测量仪器部门独立、分拆成为安捷伦。安捷伦下面有个IC产品事业部,设计、专利储备、系统经验都还不错,出于运营与成本策略,安捷伦后来将它分拆卖给私募,就成了安华高。后者在光电、混合信号、射频产品上有相当储备,覆盖移动通信、数字娱乐、存储、网络、汽车及工控等诸多领域。

原博通的历史不如高通悠久,但比安华高要早几年。它成立于1991,,曾经算是全球领先的覆盖无线、有线的IC公司,产品线曾覆盖物联网与移动处理器等方案,后来剥离了手机处理器部分,专注于物联网、可穿戴等领域。2015年以前,它也有过一段活跃期。夸克点评2015年曾两次专门撰文写过它。不过当年它就被安华高整合了。。。。。。

记得当初因为合并条款描述太复杂,消息没落定前,几个要好的朋友曾发生过争论,甚至曾吵起来。。。。。。

这收购案,从业务面、资本市场看都符合逻辑。博通射频SoC积累不错,安华高射频前端器件领域有优势,加上双方数字、物联网领域的部分,整体有垂直、互补效应。确实,整合后,连续多季,博通财报、股价都很漂亮,投资人赚了很多。当然,它的规模也一下上到全球第五名,已经是行业巨头了。

现在的博通也不是没弱点,比如负债高、业务过分依赖苹果。而且,它也遭受着外界一些质疑,主要集中在财务上,说它操作比较激进,认为它利用收购做了太多财务面操作。

外界针对新博通的争议,不是没道理。之前,安华高与博通都经历了许多起并购整合,就是“买买买”的模式。其中,几年前安华高曾巨资收购LSI,已震撼市场。2015年收购原博通后,安华高又瞄准博科公司,本来说今年Q2就要完成,截至目前还没获得监管机构批准。

原博通也曾是买买买的路径。。。2015年被安华高整合之前,它自身至少经历过50多起并购案。不过,规模相对较小。

这里就要提到夸克针对新博通为何对《彭博》放风的逻辑分析了:它应该还是想通过收购获得成长,通过收购获得更多财务操作空间,通过收购获得资本市场丰厚的回报。

就是说,这家公司买买买停不下来了。。。。。。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几年前我对追踪过他,但从来没有采访过。我一直觉得他称得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就是原安华高CEO 霍克·谭(Hock Tan)。他生于马来,曾就读于麻省理工机械工程专业,也是哈佛MBA,后来在通用、百事从事财务工作。1992年加盟早期PC制造商Commodore,然后跳槽到ICS 担任CFO,后来成CEO,算是渗透半导体业。再之后进入安华高。

这履历里面,他名声大振的背景之一,就是买买买,被称为并购狂人,财务操作出色。而且他促成交易的能力非常高。许多私募包括KKR和银湖资本都跟他关系很紧。

外人眼中,谭本人不懂得IC技术,属于技术驱动的公司群体中少见的商业管理人物。

写到这里,读者诸君应该对博通的并购意向,有了一点初步判断。就是说,这个时间,谭这个人,应该还是想延续过往多年的掌局思路,买买买。

我们这里没有任何贬抑。

首先,资本操作本来也是行业中惯常的策略,即便中国,我们也看到过太多。BAT,每家都是并购、整合、投资狂人。确实,企业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一些技术、产品、渠道甚至团队,如果独立布局,会有时间、资金成本,当然更有风险考量;

其次,收购案也符合商业逻辑。刚才说了,安华高整合博通有垂直、互补效应。事实上,当初它整合LSI也强化了市场地位。

就算整合高通,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眉目。安华高有网通设备,也有一些家庭与消费类业务,汽车领域的积累已经相仿不错。高通通讯业底层技术外加芯片业务的端到端路子,跟它之间确实也有整合的空间。我的意思是说,纯粹从商业逻辑看,不是没道理。

但不要觉得夸克的分析就只会停留在这里了。其实,关于博通放风,我想,应该还有一层,是关于博通与并购时机的。

你需要结合博通股价,尤其月K,就明白了。过去3年多,安华高凭借收购,股价持续走高,至今已经翻了两倍多。尤其是并购博通之后,表现更强劲。在IC领域,博通一直备受关注。

不过,也要看到,这一周期,整个科技板块都有出色表现。许多科技股也是相当光鲜。比如Nvidia,借助GPU与AI概念,股价翻了三倍还多。。。。。。

博通的财报是不错。但若参考股价,它通过并购获得的财务数据尤其是营收与净利成长,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虚高了。后者确实享受了太多并购、整合\连续并购连续分拆卖资产的红利。

我想提醒的有三点风险:

1、它的主业虽然迎合了大的趋势,但就实际成长规模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个领域,不但芯片领域有诸多竞争者,还有从终端、互联网一端渗透过来的对手,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正在不断渗透硬件工业,未来不排除OTT掉一些传统巨头。

2、博通持续享受了并购效应,目前的股价已相对高位,而原博通的资产与成长空间已处于透支周期。若主业规模成长与净利表现没有更多匹配,它的股价会缺乏支撑。它的投资人会有意见。。。哈哈,不知道博通放风收购高通,是否有自我操作股价的嫌疑。。。它收购博科一案都还没通过。

还有,股价处于高位,如果这个时候落实收购案,“现金+股票”操作,能省去更多银子。上次收购博通,安华高只付出170亿美金,剩余的200亿是用股票作价的。现在看看市值提升部分,股东一方赚发了。

3、负债率还是不低。虽然不能因此说不够健康,但这明显还是长期并购形成的局面。这种循环的模式,一旦外部整体环境走坏,主业遭遇困顿,那风险会是多重的。

我想说,博通就是想在这几年来一大波股价高点上,利用自己业务势头、现金流、资本市场效应,当然还有谭浸淫多年累积的名声、行业判断力,获得更多操作的机会。

絮絮叨叨,我再说一遍,这里不是贬抑。。。。。。

其实,我真的蛮欣赏这种路子的人呢。谭的趋势判断、资本运作、财务策略肯定是超越许多同行的。这种人,处于一个大的变局周期,尤其行业风口变化的时刻,能比其他人更多引导未来。

接下来就说说产业面的变化,足以印证谭与博通的路径。

其实,全球半导体业整合风,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已经非常明显了。

若你去统计一下,其实2011年以来已经非常密集。2015年以来,开始出现更为重大的并购案。新博通就是其中之一。高通未完成的NXP收购案,也是天价。我想,这与细分领域竞争主体数量、市场集中度有关。

我这里要给出一些产业面的原因。我主要归结为三大方面:

一、摩尔定律的演进进入瓶颈期,硬件工业相对成熟,行业的创新从过去微观工艺、原始的技术创新,更多过渡到整合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整个市场确实正在经历这后摩尔定律时代的考验,微观工艺的创新驱动力弱化。这一领域的多个巨头,虽然技术层面仍领先,但已无法像过去几年左右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结构了。

巨头们之间也在发生持续的整合,创新的表征之一,就是从过去的技术主导的创新,变成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此,许多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建立在资本运营之上,一些企业不断通过收购在原来的领域扩大市占,规模进一步集中,你能看到很多案例;另一些则上下游整合,日益IDM化风格。

另外,摩尔定律既是人们征服外界、体现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高度的信号,此刻也是一个传统工业发展路径、技术演进路线遭遇重大挑战的信号。它的演进,遭遇瓶颈,对于后进者,尤其是有一定技术能力、产业结构复杂、且具有相当体量的国家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追赶速度相对加快。如此,整体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半导体业走向成熟期,许多过去看似门槛很深的细分领域,如今的门槛已经变得非常低。

二、全球经济形态与经济结构的演变。融合经济时代,正在倒逼上游的科技业发生重大整合。

摩尔定律步入瓶颈,在工艺、材料上持续遭遇压力,只是企业组织形态、业务版图乃至产业发展模式与格局变化的原因之一。背后还有更多。

我想说,更大的驱动力在于整个经济形态的变化。无论传统概念下的实体经济,还是容纳了互联网乃至整个ICT、TMT等新经济要素在内的整个经济形态,都已经走出过去多年过于表层的信息化阶段,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深化融合周期。

这一融合趋势会打破过去的行业壁垒、部分政策壁垒,甚至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重塑出一个新的形态。许多过去边界对立、泾渭分明的行业之间,经由这一过程,将生发出新的重大机遇。

这一进程,传导到上游,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过去分立的技术路线、标准体系会走向融合、统一,你能从5G的标准统一趋势中觉察到;过去软件、硬件、应用及服务分立的产品,会进一步走向软硬件一体化。还有更多趋势推动,比如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日益壮观的AI风潮。老实说,AI不是一种技术或产品形态,它本身就是一场重塑各行各业的产业革命。

如此,许多过去分立、割裂的企业,包括行业巨头,就会各自选择新的路线:内部向上下游独立布局,或者面向外部投资、整合。

眼下就是一个时代天光开启的时刻。虽然巨大的商机还没有真正裹挟过来,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无数的企业、机构都正在变身适应。过去一段,夸克写过许多巨头企业的转型案例,这里不再举例。

我想,博通放风并购高通,虽然是个传闻,若将它放在这一趋势中,其实有一种必然在。行业内部的整合一定还会持续发生。只是说,这一案例是否为真,倒是次要的。

再不一句。博通现任CEO霍克.谭,这个人多年来的趋势判断、商业技能,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对人才的要求。

三、区域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大国博弈。

半导体业在产业链利润结构方面的话语权,虽已不像过去那样强悍,甚至一些细分领域也失去了神秘,仍整体仍还是技术、资本、人才、风险非常密集的领域。它已经是工业的稻米,微观的驱动力。

只是说,过去的半导体侧重计算,如今计算与链接并重,加上其他要素,它仍然还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象征。

美国当然仍旧十分强大。过去多年,它一直延续着《瓦森纳协定》等方面的限制,不断对中国等许多国家落实封锁,工艺上至少要保持两代优势。老实说,摩尔定律的演进瓶颈,弱化了美国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给了中国追赶的空间。而当产业演进到上述第二个方面,也就是经济形态融合的周期,中国相比美国的优势就会凸显:这里人口更多、线下生态更丰富,产业结构更多元,幅员更辽阔,ICT发挥的效能更高。事实上,在互联网维度上,尤其是其中的应用与服务,中国已经开始超越美国。而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许多领域,中国已经被视为未来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如此,后摩尔定律时代的美国,确实有理由保持它的竞争力。在无法突破瓶颈期前,它的土壤内部的产业整合、并购,种种资本运作,对于来说,也是化解危机的一种途径。是啊,中国整合美国核心企业的案例,还不多。

别以为说着玩。前几天,川普举行了记者会,对着一帮人说,博通要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往美国。

说远了,回来,回到博通收购高通的传闻。

老实说,我内心仍还过不了关。刚才说了,我这个人不太希望一个市场过于失衡,太过集中。否则,多了无趣味啊。

类似的重大整合,虽会创造资本市场传奇,许多时候,也会人为制造波动。它也是资本市场的人血馒头。

前不久写东芝半导体出手时,我曾经指出,过去20年,几乎每一起半导体业重大整合案,都伴随着后续的资产剥离,整合案更多考量企业股东一方的利益,会忽视长远的技术研发,嗜血的风格会不断制造波动。

你去统计一下英特尔、三星、台积电、高通、博通以及更多半导体巨头的股东结构,前10大股东几乎全是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博通。在一个崇尚为股东负责、服务的商业社会,这种模式有它天然的积重难返风格。资本既是推动力,当它过度服务于投资人时,也是一种麻醉。

再说一次,半导体虽已不像过去多年那样神秘,仍还是技术、资本、人才、风险都非常密集的领域。过多的波动,不但会影响产业内部,也会持续透支诸多产业资源。

写到这里,刚刚看到最新消息,说高通准备“挑战”Broadcom的收购计划。我没有查阅到原文里的“挑战”具体为何。但就像上面所说,至少目前来看,高通的风险与压力面,根本还没有到这种地步,不排除博通通过放风,提升市值的用心。

事实上,高通自己也在处于一场巨资并购案中。如果它能成功吃下NXP,这家具有端到端服务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全球AI时代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它也能逐步接近全球前三甲巨头。当然,它的营收规模也会保持一定高位,市值管理与财务操作的空间,应该也不会比当初安华高整合博通小。

在前不久一篇文章中,我曾分析过高通收购NXP的长短期用意。

临保存前,一个半导体业朋友微信里说:“说不定两家公司在唱双簧呢,你看它们的股价,哈哈。”这应该纯属猜测了,它们都有自己严格的信披制度,但若看看博通与高通的股东结构,里面也有两个关键的名字重叠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