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会密集开会发文:监管风暴再度升级!

一行三会密集开会发文:监管风暴再度升级!
2017年05月05日 22:20 金融行业网

导读:据新华社5月4日报道,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近日密集召开会议,明确2017年工作重点,多举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称局部风险不容忽视;证监会官网刊文指出要全面梳理资本市场各项风险点;保监会将开展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摸清风险底数,稳妥化解风险。不仅如此,央行还对“货币乘数”下手了。

在监管风暴升级情况下,信托、理财、债券发行规模大幅缩水,中国股债商继续“三杀” ,海清FICC频道认为,需要警惕激进去杠杆导致“踩踏式”债灾和金融市场风险爆发。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要避免金融监管的三个误区:力度越强越好、同业业务越少越好、杠杆越低越好,防范极端情况出现,尤其要严防钱荒等极端事件的重演。

一、一行三会又密集开会:意图很明确!

近期,“一行三会”掀起了一场金融监管风暴。

据新华社5月4日报道,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近日密集召开会议,明确2017年工作重点,多举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其中,银监会表示,将深入排查银行业各类风险,密切盯防重点领域风险;证监会称,当前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逐项细化分解。保监会则明确,要突出责任担当,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治理保险市场乱象,坚持引导行业回归风险保障本源。

二、一晚上三条金融监管消息,都强调了一个词

5月3日晚,相继有三条消息发布,内容均为金融监管。

其中来自财政部的通知和证监会的公告均强调“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篇来自保监会的消息,也强调了要化解风险。

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称局部风险不容忽视,要求摸底排查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证监会官网刊文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梳理资本市场各项风险点。另有媒体报道称,保监会5月至7月将开展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摸清风险底数,稳妥化解风险。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最新的评论文章中称,金融监管趋严实质上表明宏观政策悄然转向,淡化稳增长短期目标,着重降低金融风险;不要有周期幻想,也不要担心经济增速大幅回落,需要有底线思维。 

消息1 六部委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

5月3日傍晚,财政部、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

对于发布通知的宗旨,通知称,“个别地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时有发生,局部风险不容忽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现就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有关事项通知。”

消息2 证监会:不放过一个风险隐患

同一天,证监会官网刊文称,“当前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不放过一个风险隐患,逐项细化分解,把防控风险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做实做细。”

文章表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梳理资本市场各项风险点,自觉维护和依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消息3 保监会专项排查非法集资

据中国证券网5月3日晚间披露,为防范和化解保险业涉嫌非法集资风险隐患,保监会计划于5月至7月在保险业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行动。

根据保监会下发给各保监局及各保险机构的通知来看,此次专项排查行动将摸清风险底数,稳妥化解风险。将加强对非法集资风险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人群的排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保险机构、一线业务人员的排查。

三、不仅如此,央行还对“货币乘数”下手了

对于炒楼、炒股的投机客来说,最大的利空来了!

这个利空如果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央行等监管机构开始对“货币乘数”下手了。

货币乘数?估计金融小白们会一脸懵逼。其实,这是银行制度诞生之后产生的一个概念。下面是来自财经韬略(tttmoney8)的解释:

假如有一个迷你国家,只有4个人,甲乙丙丁。甲有1000块钱,乙丙丁都是穷光蛋,只有房子、牛羊、食物等资产,没有货币。这时候,这个迷你国家只有1000块钱,无论怎样流动,都是1000块。

银行诞生后,这一切就改变了。甲把1000块钱存入银行,拿着卡到处潇洒,银行允许他最多刷出去1000块。但银行知道他不会短期内花掉这么多钱,最多花150元。所以银行留下150元为准备金,把850元借给了乙以赚取利息差,乙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这样,乙也有了850元。这时候,这个小国家的货币总数就变成了1850元。乙也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同样留下15%的准备金,把722.5元贷款给了丙。这样,货币总数就变成了“1000+850+722.5”,每次衰减15%,理论上可以无限衍生下去。

所以,如果大家都不保存现金,也没有贪官窖藏现金,则1000元最终可以变成“1000÷15%=6666.67元”,也就是扩张了大约6.667倍,而这6.667就是货币乘数。决定货币乘数最大的因素,就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社会中流通、保存、储藏的现金,也会降低货币乘数,其作用类似准备金。

当然,上述因素决定货币乘数的“上限”。在实践中,大家借钱愿望越高,最终实现的货币乘数越接近“上限”。

如果打个比方:你在3米高的地方扔下一个篮球,这个篮球会自动弹起,然后落下,再弹起再落下,直到静止。3米就是基础货币量;这个篮球不断跳动,最后停在地面上,它每次跳动的轨迹长度之和,就是广义货币M2。“总轨迹的长度(M2)”除以“基础货币(3米)”,就是货币乘数。篮球每次弹起来衰减的程度,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缩表”,从1月末到3月末减少了1.1万亿的总资产。虽然银行缩表了,但广义货币M2仍然继续上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市场投机气氛热烈,类似银行表外业务等,相当一批资金衍生渠道没有被央行有效管制。所以,3月末的货币乘数继续上升,达到了5.29。

最近一段时间,一行三会不断加强监控,将很多“灰色地带”、“黑色地带”变成了“白色地带”,其目的就是要有效控制住“货币乘数”,让央行的调控真正能“如臂使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否则,监管将越来越低效,金融危机就有可能爆发。

监管风暴的直接结果,必将是货币乘数的萎缩。如果再辅以央行的缩表,那么M2未来可能出现环比负增长。

到那时,可真的是实质性的利空了,对于资产价格将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四、监管风暴升级,信托、理财、债券发行规模大幅缩水,中国股债商继续“三杀”

在监管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之下,4月信托、理财和债券发行规模集体缩水。

根据Wind数据,4月信托新发行产品规模环比暴跌57%,至589.3亿元,新发行产品430款,环比缩水38.4%;当月银行理财发行数环比减少15%;共计154只债券取消和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1406.63亿元,数量和规模已与今年第一季度相当。

以信托产品为例,4月投向金融、房地产、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等的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环比下跌幅度均在30%以上,其中房地产集合信托发行规模环比大减48%,至151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称,尽管有数据时滞、季末效应等诸多因素叠加,但严监管效应或已初步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国开行近期拟暂停发行金融债。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因发行成本持续走高且与一些政策性投资项目利差倒挂,近期国开行已经打算暂停金融债发行。但国开行今日在官网发布消息称,“长期以来,我行根据信贷投放进度及金融市场变化稳妥有序安排发债工作,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目前不存在“暂停发行”的情况。”

强监管风暴席卷市场,周五,股债商延续昨日跌势,再度上演“三杀”剧情。

股市方面,沪指收报3103.04点,跌0.78%,盘中一度跌破3100点关口,成交额2003亿。深成指收报10024.44点,跌1.21%,成交额2364亿。创业板收报1818.19点,跌1.08%。

债市方面,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6收盘跌0.07%,盘中最大跌幅0.25%;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706收盘跌0.10%,盘中最大跌幅0.18%。

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变动不大,10年期国开活跃券170210收益率下行0.12bp报4.2625%,10年期国债活跃券170004收益率上行1.01bp报3.56%。

商品方面,铁矿石期货主力收盘大跌7.5%,橡胶跌5.5% 焦煤跌4.9%,郑醇、沪镍、热卷、焦炭、玻璃跌超3%,螺纹钢跌超2%,郑煤、郑棉、沪铜、沪银、沪锌跌超1%,沪金、沪锡、硅铁、白糖、沪铅等收跌。锰硅收涨1.7%,沪铝、塑料收涨。

新浪财经援引长期从事黑色系研究及投资岗位的业内人士凌晓辉称,本轮黑色系下跌的重点原因或不在于需求,而是市场对房地产资金会出现萎缩的担忧:银行对基金的赎回、未来对房地产房贷量的萎缩及去房地产杠杆的问题上。

同时,在银行委外正被强监管之际,监管层又指向了券商资管资金池业务。据证券时报旗下券商中国,证监会约谈了多家大型证券公司,已明确要求清理资金池类债券产品。而深圳辖区的证券公司对资金池的清理扩大到了全部资金池产品,券商资管业务中资金池产品全面叫停,存量被要求限期整改。在下周三(5月10日)前形成自查报告报送证监局。

五、金融监管的三个误区:力度越强越好、同业业务越少越好、杠杆越低越好

种种迹象表明,2017年是我国强化金融监管的一年。这既是对过去一些年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发展的纠偏,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不过,金融监管的强化也会碰到反作用力,甚至带来新问题。

海清FICC频道建议,“去杠杆”应当“软着陆”而非“硬着陆”,制定更为明确、可执行的监管标准,而不应当通过预期不明的“自查”来要求银行讲政治和自我监管,特别是明确正常委外业务的合法性,避免由于预期不明确导致的非理性和踩踏式债灾,防范由于“激进去杠杆”导致的金融系统风险爆发。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为了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金融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金融监管需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避开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金融监管力度越强越好。强化金融监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金融风险,但同时也会对金融创新有所抑制。金融创新虽然可能存在规避监管的成分,但它也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金融创新的过度抑制,不利于疏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也不利于我国经济转型。此外,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和实体的影响有滞后性和累积性,未来形势如果因为前期监管压力累计过多而恶化,监管政策将陷入进退两难之境:监管力度若不降,形势可能进一步趋紧;力度若降低,则可能伤及监管声誉。因此,在研究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时,需要有前瞻性,并在力度上留有余地。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金融同业业务越少越好。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经常被有些人诟病为资金空转、以钱炒钱。但金融同业业务的发展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金融体系以大银行为主导,存款等金融资源多集中于大银行。而在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时,实体经济越来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很难仅靠大银行来满足。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服务特定实体企业时,可能更具比较优势。因此,有必要通过金融同业业务在金融体系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而这也能提升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所以,对不同的金融同业业务需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可一刀切地加以压制。

第三个误区是金融杠杆越低越好。过去两年曾发生过的股市异常波动和债市泡沫都凸显了金融杠杆的危害。不过,金融杠杆绝不是越低越好。杠杆是绝大多数金融业务的天然属性之一。在现代部分准备金制度下,所有商业银行都自带金融杠杆。也正因为带有杠杆,期货等金融产品才能够让投资者相对便捷地管理风险。此外,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也已充分展现了金融杠杆过快下降的危害。因此,过度追求金融降杠杆,既不符合金融运行的规律,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控制金融杠杆风险的核心,应当是将杠杆倍数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让加杠杆的金融主体有足够的资本缓冲来吸收波动,而不至于让风险蔓延出去。

为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把握好监管力度。目前,强化金融监管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化解了若干潜在金融风险。同时也需注意到,当前金融市场波动有加大倾向,相关预期也有浮动的征兆。对此,监管者需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防范极端情况出现,尤其要严防钱荒等极端事件的重演。

来源:金融行业网综合整理自华尔街见闻、经济参考报、海清FICC频道(haiqing_FICC)、财经韬略(tttmoney8)、Wind资讯(windzxsh)、券商中国报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电话:021-61551834;微信:hjwh123】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