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前十的共享单车倒下了!摩拜ofo会步上后尘吗

又一家前十的共享单车倒下了!摩拜ofo会步上后尘吗
2017年11月24日 21:20 金融行业网

来源:金融行业网(ID:jrhycom)

作者:徐旭明

前几天,今年最冷的寒潮袭击了整个中国,凛冽的寒风让民众感觉异常难熬,但是更难熬的恐怕就是就是在市场寒冬中不断挣扎的共享单车企业了。

回想一年前共享经济的还是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风口,从共享单车开始,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陆续出现,好像除了人之外没有什么是不能共享的。但是绚烂过后必是一片寂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理性繁荣之后,寒冬开始向整个共享经济袭来,从今年年中开始,共享单车倒下的消息就不时地传来。

据统计,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中,就有悟空、Vbike、町町、酷骑、小蓝等5家共享单车企业倒下,粗略统计造成用户押金损失已经超过10多亿元。但是,这似乎仅仅是个开始,就在昨天又有一家共享单车——小鸣单车,也死在了资本的寒冬之中。

突发!小鸣单车也倒下了

11月23日,在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倒下后,一位小鸣单车公关部人士组建微信群向媒体爆料,称公司实际控制人邓永豪失联(电话不接, 短信不回,钉钉退出,微信不理)。

根据该员工的爆料,小鸣单车名存实亡,公司裁员99%,包括CEO已经离职,公司的钱大多被邓永豪挪用支付供应链,也就是凯路仕,CEO在为大家努力奔走无果之后黯然离场。

“之前邓永豪接受采访声称自己在今年六月就已经退出纯属无稽之谈 小鸣单车的所有单车均出自凯路仕,凯路仕生产小鸣单车买单,没有任何招投标,没有验收程序,纯属内部关联交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鸣单车押金难退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自今年年中以来,网上就有多名网友反映,在小鸣单车App上提交退押金的申请,系统显示7个工作日内会将押金退回。然而到了约定的日期,押金并未被退回支付账户中。网友多次拨打客服电话,也未能解决上述问题。

该员工称,邓永豪作为小鸣单车的实际控制人,在小鸣被爆出问题时,一边变更工商信息,一边发布消息撇清自己和小鸣单车的联系,员工问题不管不顾,押金问题也是一拖再拖。

“小鸣们”为什么没能熬过寒冬?

第一,定位不清晰:

小鸣单车曾经以电子围栏的概念,在共享单车的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也算是第二梯队中的排头兵,根据官方发布有株洲、龙海等独家的全境电子围栏城市,这种模式可以说是比较创新的,解决了乱停放的问题,但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却迟迟没有看到小鸣电子围栏的大规模落地,这大概也是小鸣单车在独特运营模式之下陷入的困局。

而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的另一排头兵,小蓝单车则死在其过高的定位上。小蓝单车的创始人李刚同时是北京野兽科技的创始人,而野兽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为使用者打造一流用户体验的骑行用具供应商,只生产高端自行车,小蓝单车显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李刚也曾多次表示小蓝单车的成本很高,带有变速器的bluegogo pro成本甚至高达2000元以上,小蓝单车一开始就定位于最优质的用户体验。但小蓝单车忘记了共享单车的服务对象并非骑行者,在共享单车的热潮中,单车的出行功能属性非常突出,即“有车可骑”是基本条件,“骑行”功能则可有可无。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小蓝单车“好骑”这一优势基本荡然无存。

第二,进入市场的时机太晚:

今年5月,速途研究院出具的《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调研报告》中,摩拜以56.5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小蓝单车仅排名在第四位,小鸣单车更是排名第七。而在另一份共享单车业务基本要素对比表中,其他单车的各项配备方面基本都与头部企业摩拜持平,甚至在押金、车身重量方面均低于摩拜,但在覆盖城市量这一项上,除了ofo之外,其他共享单车企业都被远远的抛在后面。

第三,成本高而资金链断裂:

资金压力是这个行业所有企业都共同面临的难题,造车成本、损毁率、运维成本、推广运营成本,甚至在用户身上的补贴大战,没有一项不需要花钱。就在这样资金短缺的背景下,共享单车还偏偏是一个头部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在双雄争霸格局初显之后,资本开始冷静下来且纷纷向头部靠拢,第二梯队都很难得到融资,基本上不具备与“烧不完钱”的两大巨头抗衡的资本。

其实不仅仅是共享单车企业,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呈现这样一种竞争态势,外卖行业只活下来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网约车行业只活下来滴滴、易到、神州租车等少数几家企业,从这个逻辑来看,大部分共享单车企业的倒下都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所以要不要退押金,你自己看着办)

寒冬会持续,哪些企业可以挺过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下对于共产单车初创企业的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从内部因素来说,市场占比是共享单车企业目前最重要的关注点。

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占比和用户体验都同样重要,但是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则需要因时因地而制宜。目前来看,共享单车这类裹挟在共享浪潮中前行的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走到“拼实力”的阶段,占据更多的市场赢得先发优势才是这些初创企业的首要任务。

从内因来说,市场占比的确会受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如果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比势均力敌,那么内在的用户体验将直接决定谁能下出一盘更大的棋,用户是企业后续发展的原动力。

但对于共享经济这层大浪来说,其发展速度之快基本没有给任何企业喘息的机会,也只有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才有机会、时间和精力去创新改造、打磨产品。也就是说,在共享单车领域这个特定的新兴产业下,多数企业还远未达到要拼用户体验这一硬实力的时候,多数企业都在前期就“被倒闭”了。

从外部因素来说,影响共享单车市场占比的因素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金。如今,摩拜与ofo融资动辄就是上亿元融资,而这场烧钱战什么时候结束基本还是个未知数,只要有竞争对手存在,头部企业就能利用资金的压倒性优势战胜对手。毕竟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不会白白将成本回收线拉长,对巨头来说“有失”,也就必然有人会为此付出代价。从小鸣、小蓝等企业的倒闭可以看到,一来资本冷静,二来头部企业市场挤压,可分给后来者的资本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则是资源。众所周知,摩拜和ofo各有金主在身后,有了巨头资源加持,整个行业的马太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一来阿里和腾讯的站队为ofo和摩拜赢得了最基本的用户信任,可能只有在这两大巨头身上,用户才不用担心押金会退不回来;二来支付宝与微信的两大流量入口为摩拜和ofo敞开着,平台资源优势显而易见;其三是巨头的数据等技术优势,可以直接赋能促进单车迭代升级;四是头部企业已经进入了安全地带,拥有了良性的生态闭环,后来者则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中,市场占比是考量企业生存能力的首要条件。毕竟在流量越来越稀缺的时代,触达用户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

对用户来说,面对这种新鲜产业首先是要能够触达产品,其次才是比较与筛选。而不管是摩拜、ofo、还是现在刚刚开始广泛铺进市场的hellobike,都是在前期以市场占比为先发优势,进而得到了融资。

先生存,后发展,先赢得广泛市场,再考虑产品打磨是更明智的选择。摩拜与ofo是一二线城市的巨头,hellobike则选择从三四线城市向上推进,这无疑都是在空白的市场大展拳脚,这些都是先市场、后体验的范例。

所以笔者认为,由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能够挺过市场的寒冬,恐怕只有摩拜和ofo两家企业,共享单车行业的绝大部分利润应该都将会被这两家企业瓜分,其他中小型共享单车企业只能分些残羹冷炙。

但是,摩拜、ofo一时间的双雄争霸并不妨碍更多的后来者趁机夹缝生存,中小型的共享单车企业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就不应该再盲目的扩张市场,毕竟如今在巨头已取得一定市场地位后,扩张市场的成本是很高的,小中型单车企业可以将战略定在一省或一市,挖掘地方特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