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金贷的出路,终于找到了!

中国现金贷的出路,终于找到了!
2017年11月27日 23:20 金融行业网

来源:金融行业网(ID:jrhycom)

作者:徐旭明

自趣店上市以来关于现金贷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从官方到民众,大多对以趣店为代表的现金贷公司给予了并不太高的评价,并且或有意或无意地在行动上抵制现金贷公司,趣店自上市以来就开始了漫漫的下跌之路。而在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全面停止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发放,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蚂蚁金服,也提高了金融消费类合作公司的合作门槛,并且明确告知所有合作的金融小贷公司,自11月30日起通过支付宝消费界面完成的所有交易最高年利率均不会超过24%,即包含了所有的利息和各种收费在内都不得超过年化24%。

消息一出,多家金融小贷公司的股价应声而落。太赚钱,法律法规会制裁他们,不赚钱,市场会淘汰他们,中国的现金贷公司好像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如何谋求破局,似乎是每一个现金贷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贷款这种经济行为,自经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伴随而来,而现金贷最早起源于美国,也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美国的现金贷却没有被人人喊打,反而仍然在蓬勃的发展,这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了。

现金贷起源于国外的Payday Loan

最早,现金贷起源于国外Payday Loan(即发薪日贷款),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并在2006年左右在英国开始发展。

美国CFPB(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定义发薪日贷款是一个针对个人的短期小额贷款,借款人必须在下次发薪日偿还,贷款时长一般为2周至一月,贷款额度在500美金左右。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经济能力的证明,只要提供能收到薪水的工作证明。

Payday Loan一经出线旧在美英两国迅猛发展,规模急剧扩大。2014年末,美国Payday Loan已累计1200万活跃借款用户,超过总人口的3%,放贷金额约460亿美元。

在英国这个数字同样惊人,英国PaydayLoan 2013年达到高峰,市场价值达到25亿英镑,活跃借款用户超过总人口的2%。

这种贷款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金贷,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国内的现金贷年化利率是36%,这种贷款的年化利率在美国可以高达400%(美国的乌鸦更黑),所以PaydayLoan在美国国内也遭受到了极大的争议,于是美国的监管层迫于压力,制定了新的法规来规范这种经济行为。

美国揭开监管大幕

美国政府制定法律规定美国现金贷放贷机构必须无条件接受《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贷机会法》、《联邦贷款法案》、《真实借贷法》等约束,同时还需接受监管部门的一些优化产品等方面的建议。

美国监管部门曾建议Payday Loan允许出借人提供两种长期贷款方案:一种是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且年化利率不超过36%的贷款,违约率控制在5%之内;另一种则是年化利率上限为28%,申请费用不能超过20美金的贷款。

作为消费金融的分支,我国现金贷兴起于2016年左右,目前正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

据统计,我国现金贷整体规模接近2万亿元,平台3000家左右,有近20家现金贷或现金贷产业链公司在筹备境外上市。

总体而言,“现金贷”具有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完善金融供给体系等较高的社会意义,因为各类平台覆盖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借款群体,解决了他们的融资问题。

但与此同时,畸高的借款利率、收费信息披露不明、诱导续贷等行为,让部分处在灰色地带赚取高额利润的现金贷公司备受质疑,让借贷者背上沉重负担。

现金贷监管之争:经济自由和法律道德哪个更重要?

市场的经营者认为,既然是双方自由签订的契约,是自由人的意志,为什么要受到监管?这种理论由来已久:早在1816年,英国哲学家边沁就在《为高利贷辩护》一书中批评了管制高利贷的理由。

首先,既然双方都出于自愿,为什么法律要管制借贷双方自愿设定的利率?为什么非金钱借贷的交易中法律不管制?比如低价买入房屋再高价卖出?为什么法律不禁止收取过低——比如低于5%的利息?

其次,即便要管制,可到底什么利率水平是适当的呢?传统上,对边沁质疑的解答一般是“仁爱和互助”(基督教)、“以义取利”(儒家)以及“保护弱者”(经济民主),至于利率水平则完全是主观和灵活的。

这些充满伦理道义色彩的回应并不能让市场主义者——比如把收取高息的典当行称为“穷人企业”的人满意。那么我们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急于借款的人还具有理性吗?

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在把当下的收益或成本与未来做比较时,因为预测能力的欠缺,人们往往高估当期的收益而低估未来的成本,或者反过来,高估当前的成本而低估未来的收益,皆因我们更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将这种现象称为“现时偏见”。

一个家里屋顶漏雨却从不修理的农民就是最好的注脚:“下雨的时候,他无法让屋顶不漏雨;而天晴的时候,屋顶根本不漏雨。”

不仅如此,由于高利贷的大多数借款人是穷人,财富、信息、机会的普遍匮乏,使他们不自觉地陷入“稀缺心态”和“隧道视野”:只能专注于当前最急迫的财务危机,而忽略了所有其他事物——比如高昂的利息。“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往往让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超越了得失均衡的边界。

普遍的“现实偏见”和穷人的“短视、管见”彼此叠加,让现金贷充满了诱惑。

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一个量化实验中,询问现金贷的借款人打算如何偿还债务时,总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没事,我一周之后就能领到工资了。”如果你继续追问:“到时你不是还有其他支出吗?”当事人就会怒火中烧:“你怎么不明白,我这个月必须付房屋啊!”现金贷的长期后果就这样被忽视了。

2016年,美国现金贷中有3/4延期偿付,由此每年产生高达35亿美元的手续费。正是因为穷人在借款时,远不是市场所设想的“理性人”,他们自愿签署的合同最终与其真正的利益背道而驰,从而法律不得不出场,以防范当事人落入无法自拔的财务泥淖。

这在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各国概莫能外出台了反高利贷法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亦规定借贷年利率超过24%的不受法律保护,超过36%的无效。

投行界的大佬高盛,正是看到了现金贷法律和道德两方面的风险,于是创造性的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善意”的高盛模式

现金贷如此红火,高盛自然也不会发起这个赚钱的机会,而且发展速度同样惊人:刚从在2016年10月开始的高盛现金贷业务,仅用短短八个月时间就跨过了10亿美元的门槛,秒杀美国一众网络贷款公司发展速度。就在上周,高盛现金贷突破了20亿美元。

与饱受争议的趣店现金贷相比,同样只看“信用分”,其他一律不管的高盛现金贷却备受各方赞誉。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1、比较低廉的利率

高盛现金贷是一项旨在获得正常收益的正常业务,平均年化利率12%,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发现,12%里面约3%是营运成本,4%是坏账成本、再去除3%左右的资金成本,高盛现金贷业务仅剩2%左右“利润”。此外,与美国信用卡贷近17%年利率相比,高盛现金贷12%  的利率友善得多。

与国内往往最低也要年利率也要36%的现金贷相比,高盛的利率绝对称得上是业界良心,如此经营自然受到各方的追捧。

2.从不挑战道德底线

高盛现金贷虽然审批快速不需要任何材料和抵押,但首先要保证的是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只有信用分达一定额度才有贷款资质。更重要的是,贷款范围是3000-30000美元,期限为3-6年,可以真正意义上帮助一时陷入困难的人实现财务过渡。

而趣店模式“来者不拒”,每笔贷款金额2000-10000人民币左右,这样的额度干不了什么,而且美元提供以时间换空间的机会:小额贷款用户的借贷频率为每半年借6次!

趣店称“用户借钱不还一律不催收,就当福利送了。”,但这看起来善意的声明,却可能导致劣币逐良币,让有能力和意愿还款的人为恶意之人背负更高的利率,结果是好人为坏人买单。而高盛采用“有原则”地拒绝机制,旨在保护好人,并为其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

简单点来说,高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的经营着现金贷业务,同时又兼顾了道德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才能不受到冲击并且蓬勃的发展下去。

说到这里,其实笔者认为,国内现金贷之所以被人人喊打,虽然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觉得他们挣得太多,而且打了法律的擦边球,这就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了,甚至让一部分人感到眼红,这样就很清楚了,其实中国现金贷的转型方式其实很简单,第一,保持低调,赚不赚钱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必非要谋求上市,但要注意深耕市场,建立起强大的风控;第二,可以将贷款的利率降一些下来,法律都规定了超过24%的年利率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可是许多公司还是铤而走险,以36%甚至更高的年利率放贷,“股神”巴菲特几十年来的年均收益率也只有20%左右,而现金贷的盈利如此丰厚自然让不少人眼红,既然如此不如谋求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将利率降下来,这样既避开了风口浪尖,又可以实现长远的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