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新周期” 孤胆任泽平遭群雄“怒怼”

争议“新周期” 孤胆任泽平遭群雄“怒怼”
2017年08月21日 20:30 爱炒股

伽利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宏观经济学家说:“给我一个舞台,我可以让舞台烈焰燃烧。”

如今一个关于经济“新周期”成了市场激励讨论的话题,有没有新周期?

“新周期”提出者是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博士,他也被市场成为最为激进、最力挺的一位,也是这一轮论战中的“少数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更是直言:这是扯淡的。

另一位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是发文质疑《不要用显微镜寻找经济周期拐点》。这段时间关于所谓的“新周期”好个热闹。

任泽平论“新周期”

讨论这么久“新周期”因何而起?

其实,这场新周期的论战和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

面对市场的种种质疑,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的任博,在近日的论坛上可谓是弊足了劲。也成为当场论坛上最受关注的嘉宾。

任博撸起袖子,向大家解释道:“我和主办方申请了15分钟,需要使用一下PPT。” 利用15分钟,任博向大家系统的阐述了对新周期的理解。

他认为,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在周期波动的背后,它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它也是一个人性的轮回。它有很多的周期,库存周期,产能周期,创新周期,房地产周期,债务周期,杠杆周期,金融周期,跟我们投资影响最多的主要是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一个是短周期,一个是中周期,一般来说,产能周期包含三个左右的库存周期,库存周期主要影响短期波动,产能周期影响中期的趋势。我们说大类资产配置,按照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的资产是有相对收益率的表现,那么投资始终背后核心是预判周期的阶段。

今天我们讲的周期叫产能周期,它的维度大约6—11年(在小编看来其实就是朱格拉周期),一轮产能周期非常重要,一般它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家都很乐观,认为自己做出投资决策的能力高人一筹,所以这时候你会看到产能的扩张以及随后的产能过剩。进入到第二阶段,产能过剩以后,供求格局恶化,这时候进入漫长的通缩。中小企业退出,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时候出现供给除清,进入第三阶段,可以看到行业大幅度提升,这时候会看到胜者为王,供给需求重新平衡,修复资产负债表。也为新一轮产能扩张积蓄能量,随后进入第四阶段,企业盈利能力改善和资产负债表修复,最终还改变企业家预期,这时候会看到新一轮产能扩张,一开始带动需求,后面增加供给。

结论就是四句话:供给出清新周期是产能周期第三个阶段,它描述的是供给出清进入尾声,行业进入胜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积蓄能量的状况。

经过过去六年多的去产能,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调整,我从事17年宏观经济研究,我从来没有像今天深信,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我们在2010年提出增速换挡,2015年提出经济L型,2016年预判中国经济见顶,2017年提出新周期,这几个判断是一以贯之的。

近期关于新周期讨论出现行业研究员普遍反对,行业研究员普遍举证的现象,宏观研究应该多做调研,少闭门造车。(苦心劝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期望这场新周期避免中国式辩论,以掌握绝对真理自居,人身攻击,上纲上线,娱乐化,情绪化,我们一起推动研究的进步。

群雄不服,怼怼“新周期”

在中国财富50人论坛上,其实主办方颇具意味的将不赞同当前为新周期的一些嘉宾放再一场论坛中。将力挺新周期的任泽平放在了下一场论坛给予了解释的机会。

其实,在当日论坛的上午,白重恩教授在做主旨发言的时候就强调,中国并未进入经济增长新周期。

白重恩表示,具体来讲,中国的投资主力仍然是政府,上半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在20%以上,接近是投资总体增速的3倍,而民间投资增速慢于总体投资增速,以新需求或者新技术驱动的可持续、高效投资尚未形成。

据他研究,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额很高,投资回报率也在稳步下降,且显著低于经济总体的投资回报率。

一直不认为是“新周期”的刘煜辉,直言这是扯淡。

刘煜辉:之所以有这个争论的简体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这波涨起来了。

他表示,感觉这件事最近比较热闹,之所以比较热闹我感觉是两拨人没有说到一块去,各说各的,一种人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价格的趋势,因为大宗涨起来了,与它发生争执的更多是大家秉持着在学院里受到宏观经济评价教育的影响,所以这两拨人和要批判它的人没有说到一块去,这件事可笑就可笑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上还是老故事,相当于货币投放还是非常充裕的,充裕的货币就会在大的市场当中寻求轮转的机会,2015年是股票,2016年是房子,今年轮的商品,大量货币还是预计在存量资产交易和物量,今年哪个行业火了?是做大宗商品贸易商火了,他们生意好,大量货币都流转在物量环节,这必然会成为价格驱动的力量。所以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从2015年过来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个老故事,还是一个脱实入虚的故事,实际上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有人说商品价格涨起来了,好像就是脱虚入实,这是扯淡的,我的看法是没有什么争论的,真正有争论的是两拨人没说到一块去。

陈道富看来,觉得一个新周期代替原来的周期,往往会有一个震荡往下的过程,把旧周期剔除掉,再进入新周期,所以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是先把旧的往下清除,产生才是逐步展现的过程。

在任泽平近几日连续阐述其“新周期”时,另一位宏观经济分析的大咖李迅雷也按耐不住了。昨日李迅雷发文《不要用显微镜寻找经济周期拐点》,其文章称,无论是从短周期、中周期还是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前都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

查阅历年的财经类文献,可以发现每年都有不少学者宣称当年将是新经济、新周期、新金融的起点,或者资本市场牛市的起点……是划时代的、或里程碑式的。

然而事后证明,这些年来经济波动幅度越来越窄,社会结构日趋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也开始收窄,并没有出现什么拐点。

大家之所以每年都能找到那么多历史性的“拐点”,是因为对短期波动看得过重,误把浪花看成浪潮。

从7月份的数据看,工业增加值的同比从6月份的7.6%大幅回落至6.4%,此外,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增速下跌至6.8%,消费增速创下今年3月份以来的新低,出口增速回落到7.2%,说明月度数据的波动很大,不足以反映总体趋势。因此,我一直强调,不要用显微镜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从“新常态”到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判断,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和供需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结构失衡问题。如果对这些长期问题视而不见,仅仅根据月度数据的短期变化来预测周期性拐点,无疑是用显微镜来研究大趋势。

人们最容易对未来走势误判的原因,就是太看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在根据时间序列预测中,给了当下过高的权重。

今日下午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博士,发朋友圈道:如果这都称之为新周期,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就实现了。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是否新,没人否认由于行政化去产能和市场自然出清所导致的供给收缩,价格反弹和库存回补,没人否认行业研究员观察到的现象的存在,没人否认环保督查对产能收缩的作用,没人否认中国经济出现的诸多亮点,也没人否认二级市场周期类股票会反映实体经济的这种变化。但是,如果这种行政力量和计划力量推动的上游价格变化和产能变化被称之为新周期,可能会导致政府陷入虚假的沾沾自喜,强化行政干预,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债务风险的化解,甚至进一步导致国进民退,结构僵化,效率低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为结构性管理和行政化宏观调控,这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心是违背的。试问,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吗?体制成本下降了吗?企业税费负担减轻了吗?僵尸企业处置完了吗?创新环境形成了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吗?中国过去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没有哪新周期不是与体制变革相关,没有哪个新周期不是与总需求的释放有关。如果仅仅是投资研究,说说新周期也就罢了,不管结果如何,周期股涨过一波,买方高兴,卖方也高兴。如果涉及建言献策,还是慎用新周期。

在小编看来,观点论断没有对错,只是观点依据和判断不同,当然在这些交织复杂的信息中,投资者而言需要审慎判断,这确确实实也在影响您的钱袋子会不会鼓的问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等小散误闯当了炮灰。“新周期”的论战似乎刚刚开始,论断是对未来的判断,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真理的谬误。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