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市场波动 人民币或成新型“避险资产”言过其实

跳出市场波动 人民币或成新型“避险资产”言过其实
2017年09月20日 17:30 离岸人民币

 9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140点,报6.5670。相较于9月8日的近期最低点,美元有所回升。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一直保持强势地位不断升值。从2017年1月3日到2017年9月19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下跌幅度达到5.54%,从6.94跌至6.55。尤其是从7月开始,下跌速度不断加速,从7月3日到9月8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下跌幅度达到4%之多。在9月8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一度跌至6.4345。

    六月份以来,人民币的强势上涨,让众多市场人士吃惊,甚至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已经成为新的“避险货币”。

理性看待“避险资产”

    避险资产”的概念提出,是因为某些资产在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时会表现得较为抢眼,因此承担着一定的“避险功能”。就传统意义而言,现阶段市场比较公认的“避险资产”包括黄金、日元、法郎。

    但是理性思考看待后,不难发现,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偏好性是市场永远不会摆脱的一种特性。而所谓的“避险资产”其实就是一种正常的资产配置。因此,在市场常态下的资产配置,一般都可以认为是“风险资产”配置。所以,所谓的“避险资产”――仅仅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就像饿了你会吃饭一样。

人民币升值或将告一段落

     人民币升值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扭转迹象。9月11日和12日两天人民币兑美元从升值逆转为贬值,其中央行降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是主要的触发因素,当初在811汇改之后推出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是为了提高在远期外汇市场购置美元的成本,降低即期市场外汇的买入和人民币大幅贬值的预期。

    如今在人民币走强一段时间之后,放松管制表明央行对人民币贬值并不担心。与此同时央行试图寻求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防止单方向大幅度的持续升值或者贬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变化的主要动机是央行有意释放累积的贬值或者升值压力,例如811汇改前认为存在累积的贬值压力,所以央行调贬中间价有意引导汇率贬值,而在5月底加入逆周期因子前则认为持续近两年的贬值过程累积了一定的升值压力,所以央行试图对冲贬值预期而引导汇率上行。这反映了央行把汇率双向波动作为目标,不希望看到单方向的升值或者贬值,因此在市场存在一致的单边升贬值压力的时候,央行将会采取措施对冲市场上的强烈预期。所以短期来看,当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段时间之后,不排除央行采取措施避免市场形成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汇率出现下行压力。

跳出市场波动尤为重要

    从人民币汇率本身来说,眼下的短期波动似乎又开始影响很多人的判断。但对于我们来说,跳出短期的市场波动来考虑问题,现在尤为重要。首先,人民币兑美元今年出现升值,但并未抹去从2015年以来的贬值幅度;第二,今年以来,人民币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换句话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的同时,人民币兑多数非美货币仍然是贬值的;第三,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资产配置全球化才刚刚开始;第四,中国仍然具有一定规模的经常项目顺差,未来伴随着资产配置全球化的渐次展开,将会有更多的资本回报会回流境内。

                                                                                                  (部分来自FT中文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