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带的“好头”,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

王亚伟带的“好头”,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
2017年06月25日 22:35 基金行业网

在去年4、5月从中欧基金离职“奔私”仅一年后,最近明星基金经理曹剑飞再度折返,正式确认入职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权益业务。  

过去一年里,曹剑飞担任上海源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这让基金君想到了这一轮“公奔私”的大潮里,曾经踌躇满志、离职创业的明星基金经理们,现在都还好吗?

他们都曾是万千基民熟悉的明星,从公募出来做私募,始于牛市的感召、创业的理想,却败于熊市的暴跌、漫长的煎熬。当然,也有人挺过来了,如今做得很好,私募事业已初具规模。

前段时间,有个投资人小陈(化名)向基金君透露,2015年牛市起来时,自己买了3、4只带着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刚出来做的私募基金的产品,理由有两点:

第一,他们是“正规军”出身,投资能力经过市场验证,靠谱;

第二,他们刚创业,新基金为了创立名气,肯定比老的私募的老基金有动力做好业绩,在牛市里表现更出色,“从零起步是不一样的概念”。

然而,一切始料未及,他买的几只当年红极一时“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如今有的净值在8毛附近徘徊,“都接近清盘线了”,“我现在根本不知道X总是怎么想的,投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净值一直不动……今年震荡市中很多私募都在赚钱……他现在都不跟投资者沟通、交流……”

“公奔私”助推私募行业发展壮大

自2007年掀起的第一波“公奔私”大潮后,“公转私”现象早已成为私募行业的一种常态,如今一些“公募派”私募已经成为私募江湖的中流砥柱。

十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投资精英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私募“江湖”,私募基金由灰色地带真正走向阳光,走向规范化;同时从原本被忽视的边缘角色逐步成长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成员,并渐渐具有了与公募基金业一较高下的实力。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截至3月11日,私募证券管理人的数量共计8005家,管理资金总规模已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私募证券管理人有58家,规模在50~100亿元区间的有53家,在10~50亿元区间的为350家。

虽然与券商派、民间派相比,“公募派”基金经理人数量最少,但其影响力却是其他派系难以望其项背。

排排网数据统计,目前有“公募派”加盟或掌舵的私募证券管理人仅有204家,占整个私募证券管理人的比例仅有2.5%,但“公募派”私募管理规模却达3242.8万亿元,是整个私募证券管理规模的10.6%。

与此同时,目前掌管阳光私募基金的“公募派”基金经理仅250余人,但每每有公募基金经理出山掌管私募,都会在投资界引起或大或小的震动。

数据显示,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私募证券管理人占比不到5.8%,而“公募派”私募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占比达26%,位居前列。其中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58家机构中,“公募派”有8家,占比13.8%。此外,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区间的“公募派”机构有8家,10~50亿元区间的为37家。

8家“公募派”规模超百亿元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8家“公募派”私募凭借长期优异的投资业绩和卓越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巨无霸,分别是高蕾的佑瑞持投资、许巳阳的银叶投资、江晖的星石投资、王亚伟的千合资本、李泽刚的和聚投资、邱国鹭的高毅资产、赵军的淡水泉和莫泰山的博道投资。

前公募基金“一哥”王亚伟,2012年带着明星光环离开华夏基金,创立了千合资本。

虽然王亚伟行事低调,但一奔私便在私募行业掀起巨大波澜,起初发行门槛2000万起,募资引发抢购,不到5年时间,千合资本规模逾200亿元,产品业绩保持在行业前三分之一。

原南方基金知名的投资总监邱国鹭,于2013年创建的高毅资产,几年来,吸引了不少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如邓晓峰、韩海峰、卓利伟、孙庆瑞等的加盟,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私募平台,邱国鹭称要将其打造成百年老店,如今规模超136亿元。

此外,原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2007年创建星石投资,目前规模171亿元;

原嘉实基金总裁助理赵军,2007年打造淡水泉投资,任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现规模超267亿元;

原泰达宏利基金经理李泽刚,2009年创建北京和聚投资,如今管理规模184亿元;

原光大保德信基金债券投资经理许巳阳,2009年与马法成等人一同打造银叶投资,目前规模逾百亿元;

原景顺长城总经理助理高蕾,于2010年创办佑瑞持投资,如今规模350亿元;

原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在2010年加盟私募基金上海重阳投资出任总裁,而后汇聚史伟、何晓彬、杨梦、陈芳菲等明星投研团队,于2013年5月创办博道投资,仅4年时间规模已达210亿元。

明星基金经理一天能募16个亿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今的三年半时间里,基金公司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达到了754人,创造历史高峰。

其中,2014年是205人,2015年是301人,2016年是166人,2017年至今是82人,可见基金经理离职在2015年牛市达到高潮。这里面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带着曾经骄人的业绩、光环,创立私募基金公司,展开新的征程。

总之,真的有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基金君拉一个表格,简单明了,而且他们当年的业绩确实都很辉煌。

从2014年底以来,“公奔私”在基金圈一直是个有持续热度的话题,直到2015年6月牛市戛然而止。

有业内人士当时给基金君分析,基金经理“奔私”,大概有几点理由:

一是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不够,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二是公募基金投研等各方面束缚太多,不够灵活;

三是私募自负盈亏,又有业绩报酬,“做得好的,当然想自己做”;

四是2014年底展开的一轮大牛市,基金经理受到市场的感召,纷纷自立门户,加入私募行业……

即便是在牛市以后,市场经历了一轮“股灾”,这两年基金经理“公奔私”速度放慢,但一旦有消息出来,依旧能引起行业轰动。

有人说,从王亚伟开始,明星基金经理做得好,出来自立门户做私募,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趋势。那么多优秀的投资人才,都想到私募的江湖来闯一闯,开辟一片天地。

基金君听说,带着明星光环出来的基金经理,当年卖私募产品场面非常火爆。

王茹远当年私募规模接近100亿量级,她的稍早前通过券商募集的一款私募产品一天就募到了16个亿。

陈扬帆成立猛犸资产后,4个月内就成立了20多只产品,正是牛市疯狂时。有些基金经理刚刚出来,就拿到了20亿、50亿资金规模的盘子来运作,广受追捧。

真实案例:基民“控诉”明星基金经理让他亏大了!

然而,最近基金君听说的事情,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公奔私”的一部分的明星基金经理的现状。

有人产品接近清盘线,消失于公众视野;有人放弃创业,半途折返去了券商等机构;也有人公司员工离职,组织分崩离析……

有个“基民”小陈,原在国内某大型券商工作,2015年牛市来了,受到公司里人的推荐和鼓舞,小陈当时买了好3、4只新发的私募基金经理的产品,清一色都是刚刚“奔私”不久的明星基金经理。

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小陈当然对行业的情况有了解,他说自己当时买明星基金经理的私募产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时是牛市,我就想买新基金,因为新基金为了创立牌子、建立业绩,他们会投入更多精力,肯定会比老牌私募的老基金好,老基金可能不是很重视我们这样的小客户。这些基金经理在公募的业绩挺靠谱,投资能力没问题,现在他们从零起步是不一样的概念。”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小陈当时精心挑选的几只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有的净值却跌破了面值,“我看着这家私募的净值在8毛1、8毛2,就没有正常过。

我想问问X总现在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净值这么跌?现在并没有大熊市,震荡行情照理是有利于私募的。真正的牛市不买私募,真正的熊市是不买股票,其实这样的震荡市是比较适合私募的。

不管净值增加的幅度有多大,其他私募都在涨,但是为什么XX公司却没有涨,不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

基金君问他,最近有没有跟这位投资经理交流过,小陈说,“现在成了这样,我们也不太好问他们,他们不会跟我们说实话。

我也是做这个行业的,能承受风险才买私募产品,但是我想了解一下他到底是什么风格的,连我们投资人都不知道他是什么风格的。他没有任何发表言论,不跟投资者沟通、交流。”

“其实我也能理解,谁都会有低点,做股票这个东西不好说。但是,就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跌了不能起来,是不是仓位比较重,是不是现在只能卖不能买了。

我觉得X总很资深,按照以前基金经理的业绩走势,这点上我是非常坚信他的。所以,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小陈说。

小陈还告诉基金君,他买的另外有两个明星基金经理的私募产品表现就还不错。

有一家是在牛市前一年出来做私募,到了牛市资金已经募集到位,也有点市场的历练了,今年投了龙头白马股,净值表现不错;还有一家成立于牛市最火热时期,“他们成立的时点也不算好,产品刚成立不久就赶上了暴跌,但是人家做得比较扎实,仓位控制得好,现在也很稳健。”

小陈后来还忍不住问,到底现在让他亏钱的这家私募,现在规模有多大,员工有多少,怎么样在运行。

他感慨道,“当初担心老私募会把代表作做得好,可能其他基金就会不管不顾,但现在才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好的私募不存在老产品新产品的差别,都是复制策略的。反而是一些刚入私募的基金经理,现在要做绝对收益了,没有经验,损失却会很大。”

除了小陈说的情况,基金君还了解到,这波“公奔私”的基金经理,现在有的转身去了券商资管,除曹剑飞以外还有别人,比如华南某固收基金经理现在去了国内某新锐券商当固收投资总监。

有基民感慨,“16年看到私募日子不好过,才导致其放弃私募做券商资管的打算。其实不只是XXX,还有XXX、XXX。在整体高估的市场,你再牛逼也没用。幸好XXX发现的及时,算成功上岸了吧。”

基金君还了解到,部分“公奔私”基金经理的公司内部现在也不安定:有的是当时一起出来的投资伙伴“出走”,分家单干;有的是公司员工离职,重新去找安定的工作;还有的干脆连公司都转让了,自己重新谋求发展道路。

另外,有的基金经理经历大起大落,在心理上有点受不了,如今退隐江湖,安心休养;当然,大家肯定也记得,也有的因为业绩报酬问题,被投资者“控诉”,有的因为业绩差等问题,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来源:中国基金报、中国证券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