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盲目举债,你必然倾家荡产!

再盲目举债,你必然倾家荡产!
2017年04月19日 09:36 菜鸟理财

喜欢存钱而不喜欢消费,被常常用来形容国人的金钱观。

但如今,这个观念其实已经过时了,大家不仅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而且已经开始习惯借钱消费。

比如买房,绝大多数人宁愿多背点贷款,也不会全付购房;再比如说汽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分期付款。

还比如说各种电子产品,手机、家电等等,很多人甚至通过消费金融平台零首付消费,月入2000却能用上苹果最新手机。

在实体萎靡、产能过剩的环境下,“消费”看起来成了第一生产力。

消费对一季度经济贡献率近八成

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投资和以人口红利为优势的出口。

但是如今,产能过剩、人口红利消失,实体经济已经步入下滑通道,消费成了救命稻草。

今年一季度GDP能实现6.9%的增速,就是消费立了大功。数据显示,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77.2%。

数据一出来,有些专家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是靠消费,现在中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好事。但是,菜导看了半天,发现了一点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月和2月消费疲软,而3月消费才创下高点。大家都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统计数据显示,汽车、家具和建筑装潢材料消费的大幅增长是消费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

汽车消费大涨主要是政策利好,购置税政策延长带来的刺激;家具和建筑装潢材料消费大涨,说白了还是依附在购房上消费,买了房要装修。

这么一看,消费结构实际上很单一,大家都把钱花到买房上面了,这其实才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真相。

专家还说了,中国的消费率仍远远低于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国消费仍有巨大的空间。

看到这,菜导就纳闷了:大家哪敢消费啊?都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买房去了,买了房就背着一屁股债,哪还有钱消费?

之前菜导也分析过,居民储蓄率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买房子早就让居民储蓄费发生骤降。

从大环境来看,经济下行必然影响大家收入稳定和增长,还有什么消费空间呢?只剩下一条路:借钱消费。

消费者债务急剧攀升

消费在贡献GDP的同时,也在加重我们每个人的负债。

数据显示,50%以上债务融资在居民部门,从2007年至2016年,居民负债上升幅度高达96%,单单是过去两年里债务规模就上升了近40%。

虽然居民债务占整体债务只有50%,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居民债务增速已经远超美国、日本等国家当年爆发经济危机时的情况。

以日本为例,日本曾经也是高储蓄率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危机爆发前,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居民部门债务融资突然放大,在危机爆发前五年,日本居民部门的债务融资增速是46%。

同样的,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时居民部门的债务融资增速是44%,希腊是58%,西班牙是45%,意大利是36%……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感受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债务压力已经很大了。

从另一个层面讲,居民债务攀升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变大,本质是杠杆转移,从政府、银行和国企转移到居民身上去,以此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是,杠杆总有到头的一天,因为居民自身的储蓄率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通过创造新增财富让居民获得更多的收入,那这个杠杆迟早有到头的一天。

而创造新增财富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这是实打实的东西,如果实体凋敝,必然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从而影响居民储蓄。

也就是说,即便老百姓愿意被加杠杆,也可能因为未来收入跟不上负债而产生债务违约,比如房子断供。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希望经济能够真正靠实体经济回暖,而不是靠增加信贷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要不然迟早有一天大家的债务会还不起。

负债消费要适度

菜导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反复讲过了,今年不适合举债过日子。对于“你穷是因为你不敢借钱”这样的论调,当下已经不适用了。

借钱消费也是一样,意味着你拿明天的收入当做今天的福利,但是借钱总是要还的,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面,你要好好考虑下未来收入的增长能否覆盖你的负债。

前段时间,“刺辱母者案”轰动全国,其实那种人间悲剧只是刚好被媒体曝光披露而已,事实上我说了解到的不仅仅是这样,还有更多的惨案,比如因为债务问题发生枪战、跳楼自杀等等,其实都有。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举债可以可能让你赚大钱,但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更可能让你家破人亡倾家荡产,现在血的教训已被大家所知。

要知道,国家总理都在反复强调“稳就业”的重要性,因为稳就业了才能稳定大家的收入,才能维持大家的债务不违约。

无论如何,关于借钱消费,提醒大家两点: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当下,涌现出各种消费金融平台,连银行也开始发力个人消费金融,借钱是越来越容易。

但是,不要因为借钱容易就无度借钱,有多少收入就借多少钱,没有收入就不要借钱。

2、算清楚借钱利息,远离高利贷。

很多消费金融平台名义上的借钱利息很低,多是按照日息、周息、月息来算的,再加上服务费、手续费什么的,实际上年化利息就是高利贷了。

所以,在借钱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需要支付的费用算在借款总额中,并按照年化利息计算,不要上了高利贷的圈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