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大缩水,投资风险浮出水面!

银行理财大缩水,投资风险浮出水面!
2017年05月16日 09:58 菜鸟理财

最近,有个朋友让菜导推荐P2P平台,菜导感到很惊讶,因为这个朋友之前只买银行理财。

一问,原来是那家银行理财产品变少了很多,以前购买的同业理财产品也没有了,而年化收益也就4.5%。所以,这位朋友就打算另谋出路。

菜导也去了解了一下,这家银行以前在业内叫做“同业之王”,同业理财产品也就是代销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非常大,但是目前这样的产品都没有了,只剩下自家产品,收益率也确实一般。

菜导不得不感慨一下,银监会对银行理财的监管政策发威了,开始影响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了。

银行理财产品大缩水

先来看一组数据:

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速降至2.92%,增速较上季度下滑1.55个百分点;

今年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数量相比3月减少了8215只,环比锐减15%;

城商行、国有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外资行等各类银行发行理财数量全线减少,其中农业银行降幅达到48%。

这就难怪菜导的那位朋友感觉银行理财产品变少了,因为所有的银行都在收缩理财产品规模。

同业理财熄火了

继续深挖的话,就会发现,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锐减的主要原因在于:同业理财大幅度减少。

什么是同业理财呢?其实,菜导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银行理财没你想象的那么安全》中就说过,银行做大理财业务主要靠两招:一个叫同业理财,一个叫委外业务。

同业理财本质类似同业拆借。举个例子,A银行购买B银行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投向C资管公司的资管产品,这个产品可能又购买了D公司的基金产品。

同业理财的好处是,成本低资金量大,获取批量资金自然比零售资金来得快,有助银行理财短期冲量。所以,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都依靠同业理财来做大理财业务规模。

但是,同业理财的坏处是加长了资金链,在中间各环节出现期限错配和加杠杆,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也难以看清楚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同样风险较大。

今年以来,银监会针对银行理财屡出重拳,而同业业务是本轮密集监管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家银行都在压缩同业理财业务。

而在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中,同业理财占比较大,大概在20%到30%,一些中小银行的占比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同业理财一熄火,银行理财规模自然就缩水了。

银行理财霸主地位动摇

在各类理财产品规模中,银行理财近30万亿,独占鳌头。

但在今年强监管的轮番冲击下,这个霸主位子可没以前那么好坐了,虽然短期内其他理财产品难以形成冲击之势,但是一些信号的出现,已经表明银行理财的危机来临了。

近期,银行开始瞄准新客户市场,纷纷推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客户的“新客理财”,有的机构甚至推出1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新产品。

什么意思?菜导以前只知道投P2P有新手标,没想到银行也开始发“新手标”了。

这也说明,在同业理财走不下去之后,银行不得不改变风向,开始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说白了,银行开始降低身段,要和其他理财机构特别是互金平台抢客户了。

更大的变化,还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的变化。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

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就是可以在一定周期或者指定的日期里进行赎回操作,资金的流动性比封闭式要灵活;净值型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没有预期收益,没有投资期限。

在以往,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是主角,但随着今年打破刚兑、资金池、期限错配的监管要求,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和净值型产品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银行理财产品。

一旦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意味着刚兑真正被打破,银行理财回归到“代客理财,风险自负”的本质。

到了那时候,银行不得不与其他投资机构同台竞技,能不能留住客户就要看银行自身投资能力如何。

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购买银行理财,我这在里也给大家几个建议。

一是银行理财的性价比将会越来越低,合理配置不要过度重仓。

二是购买银行理财,要看清楚产品性质,如果是开放式理财产品,需要实时关注产品的净值波动,不要总以为保本保息。

三是小的城商行、村镇银行的理财产品要小心,银行破产不是不可能,不要以为钱在银行就高枕无忧。

山雨欲来风满楼,今年银行理财的日子注定不会好过,产品规模必然会进一步收缩,有配置需求的话不妨早做准备,同时注意以上三点建议。

互动:你买了哪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如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