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马云“开撕”,企业家须对“五新”亦步亦趋?

宗庆后马云“开撕”,企业家须对“五新”亦步亦趋?
2017年01月05日 12:03 盘和林

12月25日,央视《对话》栏目中的一小片段引发了官方热议。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新一期《对话》节目中,实体经济企业家代表集体攻击了马云提出的“五新”观点。年逾古稀的宗庆后直接表达了对这一理论的不屑: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他几个新都是胡说八道。而坐在一旁的董明珠也感受到了宗总内心的激动,并认为“五新并不新。”

四天后的12月29日,马云在“2016民营资本投资江苏大会”上谈到了近日被热议的宗庆后、董明珠等企业家质疑的的“五新”话题时表示:企业没有实体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坏企业之分,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但是要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他还表示,企业家切不可活在昨天,抱怨明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马云的这番讲话,像是对宗总的隔空回应。

实体经济或是新经济带给其企业家群体两种固有的、完全不同的思维烙印,宗庆后、董明珠们对“五新”的不屑,更能反证其实业家特征的企业家精神的难能可贵之处。这并不意味着,宗庆后、董明珠的不拥抱创新,宗庆后的商业渠道创新、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逊色,董明珠更是先后与马云、刘强东联手推动格力“电商化”。

辩论或者学术之争,并非辩手“极端”,但只能选择“是”或“非”一方的观点,“折中”是辩论不下去的。退一步而言,实体经济的执着与新经济的变化,两者的理念冲突一直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宗庆后马云格格不入的对立观点,在美国、日本企业家中也并不鲜见,不仅相安无事,还在实际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理念出现不同程度地融合。

很难从实体经济或者新经济去评价孰是孰非。宗庆后、董明珠们明确赞同“新技术”,实际上马云的“五新”也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分歧多少道出了“技术经济学”与“创新经济学”之争。

毋庸置疑,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经济和商业现象之一,“技术”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然而极少有人真正完全理解这些。“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发明和技术变革都是创造‘国民财富’的重要因素”,与宗庆后认同“新技术”是财富创造的核心基础同根同源。著名政治经济学穆勒是最早发现“发明”与“创新”矛盾的人之一。

 

也不知道马云是否听说过,其实被誉为“创新之父”熊彼特也有“五新”之说, 即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材料、建立新新组织的一系列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并认为,创新的原动力或者说驱动力来自企业家这是最早从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创新的。马云的“五新”如个性化定制、大数据等,并没有超出熊彼特的“五新”之说的边界。 也就是董明珠评价的“五新并不新”企业家一直是以熊彼特“五新”之说,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破坏式创新”, 并推动着经济波浪式上升,并不需要马云“不要二十年以后说你们又破坏了我们。”的“鳄鱼之泪”,优胜劣汰从来都是市场竞争的“达尔文法则”。

当然,可以肯定地说,“新技术”也并不是创新的全部,甚至不能说是“最关键”。美国著名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对技术和工业革命的一个最应该铭记的评论:“时钟,而非蒸汽机,是现代工业的关键机器”,他借此表达的是,最重要的创新来自社会方面,而非技术层面。

马云的“五新”还可以延伸更多,诸如新物流、新材料之类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实质说的是创新。行业存在较大差异性,一瓶矿泉水线上销售未必有多少优势,宗庆后的末梢终端未必会因为新经济而消失。因此,马云的“五新”更多是“工具化”的理念,虽然不无道理,但也不需要每个企业家都亦步亦趋。不过,需要肯定的是,企业家必须拥抱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