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幸存”,企业“苟活”才会有诗和远方

乐视“幸存”,企业“苟活”才会有诗和远方
2017年01月17日 10:58 盘和林

(本文发表于1月17日《新京报》)

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此时此刻,贾跃亭应该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就在最近,面临资金链问题的乐视获得了一笔168亿元的“救命钱”,其中的150.41亿来自贾跃亭的山西老乡孙宏斌。1月15号下午13点30分,就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事,乐视在北京举行了“乐视&融创战略投资暨合作发布会”。

“苟活不是乐视的基因,凡是董事会决策的公司都不会成为颠覆性的公司。”这是去年贾跃亭在承认乐视存在资金危机后说的一句话。但这次为了“苟活”,乐视及贾跃亭很可能由此将成为“董事会决策的公司”。当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衡贾跃亭权力避免“蒙眼狂奔”,这对乐视和贾跃亭、投资者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资金链危机让乐视命悬一线,获得168亿巨额“救命钱”多少有些侥幸的成分,之前贾跃亭也曾求助于“中国好同学”——某商学院的同学融资,结果不了了之;月初,乐视首款量产车FF 91发布,被视为带有更多的危机公关意味,预定数据的真实性也颇受质疑;个中滋味恐怕只有贾跃亭自知。而今即便获得“救命钱”而“幸存”,但城下之盟所付出的代价必然会更大。

笔者认为,企业发展不能靠“赌命”,从公司治理结构、资金链等都要有长远的安排。毕竟,活着才有未来,企业“苟活” 才会有诗和远方。

“情怀”在“无利不起早”的生意场始终都是稀缺品,总是让人憧憬不已,这次媒体又毫不吝惜煽情,诸如“中国好老乡”“雪中送碳” “你感动了我,我看懂了你”,似乎150亿巨额投资充满诗情画意。

但150亿的投资仅仅是因为老乡关系吗?但在商言商,在孙宏斌看来,“我是个生意人,这就是笔买卖。”大买卖从来都不谈情怀,只谈价码,两个老乡之间台面上惺惺相惜,实际上老乡的情谊并没有成为一分钱筹码,多少有些冰冷的寒意。

以乐视目前的处境,对这场“联谊”缺乏谈判的筹码,双方的“城下之盟”,融创开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首先,融创将深度介入乐视的经营管理,在乐视网董事会5个席位中占据2个,并对乐视网的经营管理拥有否决权。必然成为“董事会决策的公司”。其次,融创可向乐视三家公司派驻财务经理。孙宏斌治下的融创,不断出手“救援”危难之中的公司,但从来都是公司利益当先。第三,估值做出让步,乐视致新估值缩水60亿,贾跃亭一年内需超60亿赎回质押股份。

实际上,贾跃亭的“不苟活”的情怀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情怀。离开董事会制约的乐视,本质上就是贾跃亭“一个人说了算”,这在企业早期很可能是提高决策效率的好办法,但随着企业规模变大,很大程度上视为企业挖掘坟墓。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贾跃亭不约束的“蒙眼狂奔”才导致了此次命悬一线的生死危机。

 

贾跃亭口中说的“颠覆性的公司”当然指的是创新。虽然说创新和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成长要“赌命”。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灵魂,但如果只是强调创新,而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机制、手段,企业迟早都会出事。美国安然公司2000年还被誉为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2001年即宣告破产,美国创新经济学会有一个统计数据,90%的企业创新归于失败。轰然倒塌的巨无霸企业中外俯首皆拾,“颠覆性公司”亦不能忽视风险控制。

乐视作为一家公众性公司,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来看,完善企业董事会、管理层等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公司治理、公司营运,防范经营、财务、法律等各种风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遵守规矩的企业“苟活”,才会有诗和远方。

当然,融创的介入并不意味着乐视必然有一个好的公司治理体系,一是要防止乐创从贾跃亭的“个人帝国”变成“两人帝国”,这需要强化董事会的诚信和勤勉责任,建立对管理层的监督机制,如全面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促进乐视公司治理体系的公平性、透明性,毕竟乐视还有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要防止两个“中国好老乡”的利益“合谋”。这不仅事关乐视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公众公司的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及公众公司的治理问题任重而道远,若是公司内部事务,相关监管部门权且当作看客乐见其成,若是触及公共利益就不能袖手旁观了。

最后,值得赞赏的是,贾跃亭在解决危机时并不像“圣人”王石那样,去“傍大款”或是轻视民营企业,这也是相当明智的,毕竟与孙宏斌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商言商”。更是这次乐视事件的最大亮点。

(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和眼看经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