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PPP模式须强化效率约束机制 防“财政幻觉”

经济日报:PPP模式须强化效率约束机制 防“财政幻觉”
2016年06月17日 16:41 盘和林

 近日,财政部与20个部委联合启动了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截至4月底,据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统计,全国PPP项目数量已经达到8042个,投资总金额为9.3万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6月14日)

 仅仅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投资总金额就高达9.3万亿,相信这里并没有全部囊括各省市的全部PPP项目,而去年我国财政总收入15万亿。如此巨量的投资额,其中所蕴藏的风险多少让人有些担忧。事实上,近期在水务、工程、环保等领域,一些专家和业界人士也表达了对PPP过快过热的忧虑。

 笔者认为,以PPP模式扩大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举措虽好,但需警惕短时间集中过度供给公共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简单重复低效率供给以及地方财政未来超负荷等问题,必须强化效率等约束机制,仍要遵循等“量入为出”等稳健财政原则。

 PPP热须警惕出现目的性异化,导致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被淡化,从而埋下老百姓将来“买单”的隐患。应该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而PPP模式一方面将大量的社会资本引入市场,缓解了政府资金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与成熟的管理经验等,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但在当前各地财政增收乏力、地方政府融资功能被进一步规范限制的背景下,PPP模式更多地被赋予了稳增长、扩投资的“新使命”,或多或少被异化成了融资工具,甚至出现政绩导向等非经济因素考量,而公共产品或服务最为重要的“公共性”被淡化,企业未来营运能力、收益平衡以及公益性等被忽略,“羊毛出在羊身上”,将来这些隐患或以价格不合理提高等方式转嫁到公众身上。

 PPP热须警惕“财政幻觉”现象,导致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不合理供给,从而埋下未来财政负担过重的隐患。财政幻觉主要指纳税人对所承受的税收负担的感觉,比实际的负担要轻,只看到政府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由此低估了公共产品的价格(税收),错误地认为在税收负担较轻的条件下可以扩大公共服务,从而产生“过多”的公共需求。此前,地方以财政收入或是债务直接支付,都存在一定的“刚性”约束(当然也存在供给不足等弊端),而PPP模式一定程度上平滑了财政“量入为出”的压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就导致公共产品或服务不合理供给,并导致未来财政负荷过重等风险。类似个人“信用卡效应”,购物刷卡很“痛快”,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支出,而一旦到了每月还款日才知道“痛苦”了。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PPP模式的重要使命并不是一个融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扩大投资、稳增长的手段。首先,加强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类,以轻重缓急、公益性大小等,来合理安排实施PPP模式的时间。其次,坚持效率导向,以增加未来财政支付程度作为PPP模式一个重要考量指标。优先安排通过提升供给效率实现利润的项目;需要未来财政购买但公益性显著的项目,有计划地实施;以未来财政承诺固定回报、明股实债等变相项目限制实施。比如我国一些中小城市供水系统因为管网陈旧、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渗漏等浪费较大,而通过PPP模式后,通过提升效率、减少浪费来实现利润,不需要增加或较少未来财政负担,同时还不需要额外居民用水价格。第三,坚持稳定供给的原则,防止公共产品或服务波动性供给,导致资源不合理或低效率配置。过热或短缺都不是资源最优配置的方式,稳定供给是财政支出合理、公众负担均衡的前提,不可偏废。(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今天发表在经济日报的文章: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6/17/content_303845.ht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