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GDP数字,是福利之母但统计不出“幸福”

激辩GDP数字,是福利之母但统计不出“幸福”
2017年07月04日 12:12 盘和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到底应不应该把目光聚焦在GDP数字上,围绕这个问题,在6月28日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的双方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两位经济学家以及一位前国企老总——中石化前董事长傅成玉。

两位经济学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预测今年中国的GDP将维持在6.7%。李稻葵甚至表示,如无意外,明年中国GDP可以达到6.9%。紧随两位经济学家发言的傅成玉则直言,“我觉得你们讨论这些问题好像没多大意思,中国的问题不在GDP增长多少,而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要引导大家老关注数字,数字最没有意义。”

GDP可以说是一个唯一不需要注解的外来经济学名称,因为几乎妇孺皆知。同样,恐怕也是经济学概念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概念。围绕GDP是否能反应真实的经济状况等争议,无论是在学界或者实业界,无论是国际或者中国,从来没有停歇过。

GDP从来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虽然话题“陈旧”,但总能“日久弥新”,例如前不久最火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全国关注都要“守护达康书记的GDP”。所以此次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朱民、李稻葵与傅成玉再次激辩GDP,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样也没有超出上述个争议范围。略有不同的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GDP的“有效性”包括了对就业、经济是否触底等准确预判有着特殊意义。

从表面来看,傅成玉表达“GDP数字最没有意义”,而朱民、李稻葵两位经济学家则关注“GDP”的数字,如6.7%或6.9%。实际上,他们都不是“非此即彼”地只强调“数字”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实,辩论或者学术之争并非辩手“极端”,但只能选择“是”或“非”一方的观点,“折中”则辩论不下去。换句话来说,他们只是更侧重于GDP的某一个方面而已。

但笔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经济数据的价值不同于道德判断中的“是”与“非”、“对”和“错”那么泾渭分明,往往是“折中”的结果,具体到GDP,GDP数字的绝对值肯定是社会福利之母,没有一定的增速和总量,绝对无法包容就业、居民收入等民生福利。但GDP数字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统计不出国民的“幸福”指数。

毋须讳言,之所以有于GDP的“争吵”不断,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个广为流传GDP的段子虽然有点恶俗,但却比复杂的学术理论更能让公众理解GDP的“局限性”。

两个经济学家(师兄弟关系)在公园散步,发现路上有一坨狗屎。师兄对师弟说:你把狗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成交后师兄给师弟5000万支票。接着走,又发现一坨,师弟很不太爽地对师兄说了:你要是吃了,我也给你5000万。师兄正心疼着自己那5000万块钱,也成交。后来,师兄师弟相拥大哭:一分钱没有挣到,一人吃了一坨狗屎啊……回到师傅面前,老教授一听,很激动:一个亿呀,一个亿!你们俩什么也没干就给国家增加了一个亿的GDP啊。

虽然段子入木三分地揭示了GDP的“局限性”,但全世界范围都依赖“GDP”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替代“GDP”的经济指标。一个小学生都懂的道理,没有“数量”哪里来的“质量”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没有人情味的GDP数字无法统计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正如段子所揭示的那样,环境破坏和环境治理可以产生两份GDP。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共识:GDP无法统计民众的“幸福感”。即便不去讨论GDP统计内容存在的“局限性”,例如绿色生态等国家“软实力”,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GDP数字很高的国家和地区不一定有“幸福”,因为财富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感”,但GDP数字太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通常意味着贫困,食不果腹一不遮体,何来“幸福感”“获得感”。

窃以为,我们既要追求GDP的“质”与“量”,更要设置一些民众“获得感”等幸福指数。当然,当我们GDP达到一定的“量”后,我们更应追求“质”,这恐怕才是看待这次争辩GDP的正确态度。

(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