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 --带你读懂经济新常态

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 --带你读懂经济新常态
2016年08月30日 11:48 盘和林

 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

 ---带你读懂经济新常态

 序

第一章 激励——稀缺性世界的权衡取舍

 导语

 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这其中确实存在许多巧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理解和学习经济学要从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例如人们购买什么、为什么工作、储蓄与投资怎么做?

 “生计”背后,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决策呢?毫无疑问,激励(奖励或惩罚的预期)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经写到: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当市场上的苹果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决定少吃它;而果农或商贩却因为利益增加决定增加供给。反之,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价格必然下降,人们会增加消费。这里就包括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需求”与“供给”,直接受到“激励”的影响。完全可以将“需求”和“供给”、“价格”等,视为对“激励”的进一步阐述。

 不仅仅是市场运行需要关注“激励”,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样不能忘记“激励”,因为政策往往会改变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改变“激励”后就会使得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政策制定者事先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会产生怎样的直接或间接“激励”的话,通常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北京的“异地养老”等,北京老人顾虑重重,必然不能实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当然,用好了“激励”,同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好结果。比如“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就是产权“激励”之下结下的一枚善果。

“供给侧改革”的工具很多,但本质上就是围绕优化供给侧的“激励”展开的。

   1.异地养老需遵循“特殊平均主义”

   2.“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揭示产权之美

   3.以惩罚性赔偿突破知产保护瓶颈

   4.保持“APEC蓝”环保产业需给力

 5.补贴农民进城购房需防“引诱移民”

  6.让“市场之手”保护野生动物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多收了三五斗》背后的鬼魅身影

导语

 想要学习经济学并不复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甚至有人将此戏谑为:“只要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显而易见,这当然不是说经济学如此“浅薄”,而是为了更突出“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性。经济学家常常说的“市场力量”“市场机制”,往往指的就是“需求”和“供给”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

 大家所熟知,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其中不仅有制度经济学的因素,也隐藏了“需求”和“供给”的鬼魅身影。

因此,如果你想分析一个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的,你首先要考虑它是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的。例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去产能。”,就是从理顺需求和供给平衡入手的,钢铁等行业陷入了“去产能、增产量”的诡异怪圈,本质上就是政府行为打破了正常的供需平衡。

所有的市场都要服从于“需求”与“供给”的力量。这就是说,政策制定者不能扭曲供需力量,而是顺应它用好它。例如:政府担保基金、企业创新、产业转移、环境保护、文创产品开发利用等等。

 在经济学上,“需求”和“供给”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因而供给侧改革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7.破去产能怪圈需强化“市场出清”

 8.政府担保基金需市场激励

 9.用市场手段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10.产业转移要坚持市场主导

 11.环保既靠法治又靠市场

 12.鼓励社会资本激活文创产品开发利用   

第三章 价格---“看不见的手”中的指挥棒

 导语

 13.优化价格的资源配置信号灯作用

  14.炫耀性消费产品只能要高价

15.规范经济秩序需遵循“价格”力量

 16.明星“天价片酬”究竟该不该管?

  17.以利润率提升民间投资的“温度”

 18. 蔬菜价格上涨慎用“价格管制”

第四章 外部性问题----市场为何出现无效率

 导语

 想要学习经济学并不复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甚至有人将此戏谑为:“只要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显而易见,这当然不是说经济学如此“浅薄”,而是为了更突出“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性。经济学家常常说的“市场力量”“市场机制”,往往指的就是“需求”和“供给”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

 大家所熟知,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其中不仅有制度经济学的因素,也隐藏了“需求”和“供给”的鬼魅身影。

因此,如果你想分析一个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的,你首先要考虑它是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的。例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去产能。”,就是从理顺需求和供给平衡入手的,钢铁等行业陷入了“去产能、增产量”的诡异怪圈,本质上就是政府行为打破了正常的供需平衡。

所有的市场都要服从于“需求”与“供给”的力量。这就是说,政策制定者不能扭曲供需力量,而是顺应它用好它。例如:政府担保基金、企业创新、产业转移、环境保护、文创产品开发利用等等。

 在经济学上,“需求”和“供给”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因而供给侧改革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19.弥补文艺创作中的“市场失灵

   20.分级诊疗需防“价格失灵”

  21.“高税控烟”需防价格失灵

  22.文艺片“市场失灵”别靠“跪求”来纠正

   23.警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方政府失灵”

 24.市场博弈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第五章 减税、PPP模式----“供给侧”经济增长之源泉

导语

 想要学习经济学并不复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甚至有人将此戏谑为:“只要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显而易见,这当然不是说经济学如此“浅薄”,而是为了更突出“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性。经济学家常常说的“市场力量”“市场机制”,往往指的就是“需求”和“供给”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

 大家所熟知,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其中不仅有制度经济学的因素,也隐藏了“需求”和“供给”的鬼魅身影。

 因此,如果你想分析一个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的,你首先要考虑它是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的。例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去产能。”,就是从理顺需求和供给平衡入手的,钢铁等行业陷入了“去产能、增产量”的诡异怪圈,本质上就是政府行为打破了正常的供需平衡。

所有的市场都要服从于“需求”与“供给”的力量。这就是说,政策制定者不能扭曲供需力量,而是顺应它用好它。例如:政府担保基金、企业创新、产业转移、环境保护、文创产品开发利用等等。

 在经济学上,“需求”和“供给”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因而供给侧改革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25. 警惕地税清缴风暴“落井下石”

 26.消费税改革不只是“收钱”的事

 27.奢侈品消费外流需减税打假

 28.减税降费并不是一桩赔钱的买卖

 29.美国“含税油价”真的比中国高吗

 30.社保费率应定向对实体经济减负

 31.PPP基金需强化效率效益原则

 32.PPP产品定价须保护公共利益

 33.PPP热须防公共产品供给过度

 34.发挥好财政政策稳增长的作用

 35.“积极财政政策”该如何“积极”?

 36. 以“包容性税收”拓展降税空间

 37.跨国企业“税收遵从”需强化外部约束力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导语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

“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或改革的话题牵涉甚广,本书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有涉及。在本章中,针对类似高铁等垄断性国企、以及类似百度基于信息控制权而成为“社会公权力组织”的企业,如何通过制定公共政策等制度设计来进行“规制”,来提升其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也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的目光,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其在垄断产业的新规制经济学领域就取得了卓越成绩。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短缺或制度供给的滞后同样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因此,优化公共政策等制度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38.公共政策须防偏离公共利益

 39.公共政策制定须有“预见性”

 40.搜索公司整改还需法律治本

 41.“天价罚款”违背“比例原则”

 42.高铁自主定价仍需“政府规制”

 43.行政处罚不宜“附加执行”

 44.獐子岛自罚难以关闭“扇贝门”

 45.遭公众“吊打”,百度冤枉吗?

 46.公共财政支出需遵循“公平原则”

 47.万科股权之争,独立董事“独立性”是看点

 48.以考核指标计分革除一票否决弊病

第七章 民生福利----经济学的“济民”使命

导语

新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开篇时就谈到“大城市中的贱民”以及“贫困毁了穷人”等话题。他在书中提出:“所有的人初入世界时都应有文明生活的公平待遇,不受贫困的痛苦和过度机械的劳作的影响,这真是不可实现的吗?”,称这问题的答案并不全部由经济学家来解答,但“这个答案”是经济学“主要的以及最关心的”。并明确指出“经济学研究需要同情心”。“济民”使命跃然纸上。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都差不多把人文关怀视为经济学的最终归宿。但在当下,我国经济学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利己”“利益最大化”的标签贴在了经济学之上。笔者在本章《一流经济学家须厚植“同情心”》等文中呼吁,我国经济学家必须尽快回归,落到“济民”使命之上。

 49.一流经济学家须厚植“同情心”

 50.食品摊贩合法是亮丽民生风景

 51.“旅游扶贫”需立足贫困人口受益

 52.摸准“穷根”方能精准扶贫

 53.“扶贫牛”“扶贫羊”该怎样“养”?

 54.公务员涨工资切莫“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55.收入分配改革需遵循分配正义

 56.学者言论应多些民生视角

 57.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亟须改革

 58.没必要为“富二代”操心

 59.以市场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社会供给

 60.政府要履行社保“最终付款人”责任

 61.养老金管理须完善投资策略保障房

 62.“低收入者”不能被“人才”替代

 63.降低社保费率需精准实施

 64.高招扶贫政策需防“鸠占鹊巢”

 65.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环境

 66.以“卡尔多改进”化解去产能失业

第八章 宏观大势---经济学的“经世”使命

导语

经济学在中国被称之为“经世济民”之学,产生伊始就把民众富裕、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使命。

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是当下经济学的“经世”使命。“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这些无疑是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

当然,宏观大势都是千万个个体承接,这也是经济学的“济世”使命。宏观大势涉及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因而了解一些宏观大势运行规律并不是多余的。例如2016年7月金融数据出炉,房贷“高烧”背后隐藏着什么?这恐怕牵涉到不少普通百姓或企业切身利益。

 67.协同发展应建利益协调机制

 68.让开发区成为转型升级的“探路者”

 69.产业转移,关键在“升级”

 70.扩容助推自贸区成“多功能区”

 71.激活民间投资需重建市场秩序

 72.国有资本经营应实现“社会分红”

 73.房贷“高烧”折射产业资本“离制造化”

 74.旅游业既要有“大手笔”更要重“小细节”

第九章 创新驱动---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导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核心,更是一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大道理无需赘言,几乎“地球人都知道”。

 2016年5月份,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坦言“华为迷航”,引发全国广泛共鸣,更是道出了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尴尬现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产业发展依赖于发达国家,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有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依存度为5%左右。实际上,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可怕,几乎完全受制于人。一台庞大的机器往往被一片小小的芯片,锁住“咽喉”。

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恐怕非短短的导语能够承接,而且本章节中多篇文章已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笔者只想强调一点,“创新驱动”需要“市场化驱动”、需要企业来“验收”。即便具有公共品属性的“基础性研究”,亦可通过市场机制来激活。

“重要的话要重复说三遍”,笔者最后还想不吝赘言的是刘易斯.芒福德(美国社会哲学家)对技术和工业革命的一个最应该铭记的评论:“时钟,而非蒸汽机,是现代工业的关键机器”。他借此表达的是,最重要的创新来自社会方面,而非技术层面。

 75.拿什么替“迷航”的华为们“导航”?

 76.让市场机制激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77.着力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 

 78.外贸新优势需重视企业“异质性”

 79.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优化博弈关系

 80.机器人服务员被“炒鱿鱼”是谁的错?

 81.钢企扭亏要去产能更要技术创新

第十章 企业---“国民经济的细胞”

导语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指出,“是企业建立和提高了这个世界的财富……如果企业在运行,无论是否节俭,财富都在聚集;如果企业停滞了,无论如何节俭,财富都会衰败。”

企业强,则国家强。国际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其钻石理论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及同业竞争。由此可见,企业在强国富民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纵观全球经济史,还没有发现企业不强而经济发达的例子。

企业是企业家乃至企业家精神的外化,企业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所决定的。熊彼特把企业家才能看作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原动力,并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精神。

“供给侧改革”是创造新的供给方式,创新是其精要所在。换言之,“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培育好的企业及企业家主体,激发企业家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2日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特别指出: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政策重点是在供给侧加大改革力度,为的“就是放手让企业家去创新”。

 82.中国企业家如何“改”?

 83.国企重组须防“兼”而不“并”

 84.什么是企业家必须攀登的“珠峰”? 

 85.让国企内部审计回归管理本质

 86.赋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激发国企活力

 87.央企改革需立足“增强企业活力”

 88.中国制造企业向日本学习什么?

 89.提升企业聚焦核心战略的“专注力”

 90.制造业竞争力如何“卫冕冠军”?

 91.国企改革亟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2.最强大的企业文化是宽容

 93.唐.舒尔茨:“中国制造必须插上品牌的翅膀”

94.做企业要避免梁山伯式悲剧

95.把企业做成低成本的“皮包公司”

96.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品牌 而是顾客资产

附录:读书与梦想

 97.读书生活引领人生航船

  98.梦想永远潜伏在心底

 99.梦想安放的地方,就是故乡

 后记

(备注:93—96的文章为新闻格式,主要是一些知名院校教授的观点。)

本书所精选的99篇文章,有近90%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证券报、广州日报、新京报等有影响力的报刊占60%以上。个人自卖自夸一下,许多内容还是很不错的。目前正在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编辑出版中,10月中下旬应该可以再当当网上购买了。期待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