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须培育“绿色市场”

发展绿色金融须培育“绿色市场”
2016年08月31日 17:17 盘和林

 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证券日报》,8月31日)

 笔者认为,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潮,也是一个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办法,但在将绿色金融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仅仅在金融领域做文章是不够的,还要以培育成熟“绿色市场”,以盈利性来激发金融机构内在动力。

 绿色金融持续健康的发展,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当的利润率,二是可以承受的风险。要想实现以上两点,必须有成熟的“绿色市场”,否则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难以真正落地。就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出台了无数鼓励政策,依然顽疾难愈。

 “绿色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等环境物品出现市场失灵十分常见。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环境物品往往因为建立排他性的成本过高,而存在产权缺失和无法交易。例如空气、河流、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由于产权缺失并且不具有排他性,人们损害不需要付出代价,那么就不会依据市场信号来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在我国,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污染性投资项目、钢铁等过剩产能产业,通常因为各种原因不需要为排污“买单”。第二,环境物品往往具有外部性问题。例如,一些清洁能源项目降低了空气污染,但受益的居民没有为此付费,所以这个项目的收益率就不会很高,甚至低于社会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从而导致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入绿色产业。

 实际上,绿色金融的风险并不比传统金融低。一是绿色项目存在盈利性风险。一些绿色项目的市场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因为没有矫正外部性影响,往往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搭便车现象。例如环保产品的成本高,市民购买意愿并不强。二是绿色项目存在技术风险,一些绿色项目的因为产业标准和技术更新快。三是绿色项目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例如今年的风电项目。四是绿色项目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波动较大,包括汇率、交易价格等。

 资本具有天然的趋利避害的特性,绿色金融也不会例外。因而,发展绿色金融不仅仅要单靠行政手段,还要用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首先,完善绿色市场的产权制度。比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对森林等生态资源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产品化”,测度出各种生态产品的外部性边界,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第三方购买服务等,创造市场的“卖方”和“买方”。其次,运用财税政策矫正外部性,拓展绿色产业的盈利空间。通过财政补贴弥补积极外部性的利润率不足,通过征收环境税、完善资源生态价格等来惩戒消极外部性,从而让“绿色市场”有效率运行。第三,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制定控制特定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