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IPO路何时能成行?国寿时代IPO提速or减速?

广发银行IPO路何时能成行?国寿时代IPO提速or减速?
2016年09月09日 10:10 金融e观察

广发银行IPO艰辛路更与谁人说?

"又是一年雁南飞,却至互道珍重时"。

2016年的8月30日,在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七年后,董建岳发出一篇“告别信”,正式宣布离任。通常,在婚姻的第七个年头,人们会有“七年之痒”这么一个说法,同样巧合的是,在董建岳上任七年之后,他也正式与广发银行说了再见。

不过董建岳的告别并非是与广发银行“感情破裂”,而是中国人寿全面控股,进驻广发银行的前奏。当然,董事会大换血不仅只波及到董建岳,同时离任的还有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副行长罗杰和周卫华,这背后更是夹杂着中国人寿和花旗银行对广发银行的股权博弈。

在董建岳的告别信上,有一段话引人关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主要的我个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有些工作存在疏漏,还有很多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IPO,几经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达成。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

为何使出洪荒之力,广发银行仍未完成IPO呢?董建岳的信中指出了三点:客观条件限制、中外方文化差异及个人能力有限。对于董建岳个人能力,新浪财经不予置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带领广发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客观条件及中外差异,或许才是广发多年IPO不得志的核心原因。

而中国人寿执掌大权之后,能否迅速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广发银行IPO进程,还尚未可知。

错过股份行上市潮 此后多番IPO不得志

据了解,目前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12家。其中,平安、浦发、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光大、中信共7家股份制银行已接连在A股市场上市,浙商银行也于今年3月份在香港上市,登录H股市场。因而,在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剩下广发银行、恒丰银行与渤海银行还在“门外”徘徊。

新浪财经查阅广发银行2015年度报告发现,截至2015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18365.87亿元,较年初增幅11.44%;实现营业收入547.35亿元,同比增长22.61%;同时,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曾连续多年占据国内信用卡市场份额首位,也是国内最早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银行。从数据来看,广发银行似乎并不逊色于其他股份制银行。

在2000年至2007年间,股份制银行先期上市潮,民生、招商、华夏等股份行接连登陆A股,不过此时的广发银行正急于不良资产的处置,错过了这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的好时机。

2007年,广发银行正式进入花旗时代。2009年,董建岳出任广发银行董事长,目标之一就是上市。据媒体报道,2011年,广发银行正式启动IPO,方案是“A+H”同步上市,融资350亿港元,但并未顺利实施。2013年股东大会通过了IPO计划。行长利明献曾公开表示,“只要时间允许,任何时候都是上市时间窗”。但并未见成果。

2014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下发的《2014年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推动广发行上市”。按当时的情况,暂时搁置A股上市计划,先推H股上市。可时至今日,广发银行上市之路仍未成行。

董建岳在告别信中说道,“IPO几经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达成。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一腔热血,满心抱负,仍未将广发银行送上A股的舞台,听来不免引人唏嘘。

为何广发银行IPO之路迟迟未成行?

2000年至2007年可以说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的火爆时期。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2年3月,招商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3年7月21日,华夏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上市;2007年,中信银行上市。

而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首批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却为何没赶上这波股份行上市潮呢?据媒体报道,广发行历史上,国有股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初创头十年,该行发放贷款金额有九成投向广东经济建设。至2005年,广发行净亏损超过350亿元。2006年广发行剥离资产、引资重组。

2006年,广发银行引入美国花旗银行作为大股东,同时入股的还有国家电网、中信信托和中国人寿等中资股东,各持20%,并列第一大股东。而后2009年,在花旗控股广发银行、董建岳出任广发行董事长之后,IPO仍然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惜,从2011年正式启动IPO至今,目标仍未实现。董建岳自述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中外方文化差异及个人能力有限。

说到IPO的客观条件,肯定要谈到资本市场行情及各种政策限制。2007年上证综指连破3000、4000、5000、6000点四道大关,一度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点,但好景不长,从2007年年底开始,股市一路下跌,资本市场进入相对萧条的时期。但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则赶上了资本市场最为火热的时期,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IPO。

而广发银行2011年宣布启动IPO,当时的资本市场处于一种蛰伏期,或者可以说,从2007年牛市之后,中国A股市场的点位都在3000点徘徊,甚至最低至2000点。资本市场的相对萧条对于广发银行上市明显不是一个好时机,广发银行也错过了和其他银行一同踏上A股市场的时机。

不过,在2007年之后,上市惨淡收场的不只是广发银行,同样“受伤”的还有城商行,在此后近十年时间,无一城商行能再次登陆A股市场,直到今年江苏银行“破冰”登陆A股。

其次,中外文化的差异则体现在花旗和广发银行胶着十年的“婚姻”上。“花旗在广发银行的战略很多年都推进不了,一直都有遇到阻力,想推进一些业务的时候,中资方与外资方管理层的磨合程度没有那么好。”曾有银行分析师说道。

花旗成为广发银行的大股东之后,派遣多位花旗高层进驻广发行,而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导致一种适应不良的现状,管理层意见的不一致或者对战略方向选择的不一致,更容易使广发银行这条大船不好掌控。

对于董建岳个人能力,新浪财经不予置评,但在他的带领广发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国寿时代的广发银行:IPO提速?减速?

董建岳在告别信中称:“明生同志政治素质好,工作经历和领导经验丰富;家德同志是资深保险业专家,熟悉金融业务。”而杨明生即是中国人寿董事长,刘家德为中国人寿副董事长,二者将分别接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和行长。

接手广发银行的中国人寿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推进IPO进程呢?一名接近广发银行的相关人士曾表示,从多个方面来看,广发银行上市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面临着股权变更、退出等新的情况,广发银行的IPO迟迟未有进展。

目前业界对于广发银行未来的IPO去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在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银行发展现状下,银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寿更像是接盘者,广发银行IPO更是短时间难完成。另一种则是认为广发银行在国寿的带领下,会发挥出保险集团和银行的协同效应,从而可使广发银行尽快上市。

诚然,目前经济处于一个下行周期,同时利率的下降使银行利差不断缩减,整个银行业发展的经济大环境都不是特别乐观。而且,银行业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时刻,“银行苦日子来临”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各大银行的2016中期业绩报告同样证实这一点,银行不断在减员,利润增长逐渐降低,最受关注的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在增长。

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人寿和广发银行的资源整合问题,虽然前有平安保险收购深圳发展银行,从而使平安银行得到快速发展。但广发银行在经历外资银行多年管理之后,如何与国内保险集团进行资源的整合、管理层的融合还有待观望。

不过,中国人寿似乎已经对接手广发银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消息称,中国人寿接管后,将对广发银行实行五不,即“不迁址、不更名、不裁员、不减薪、不全体起立”,支持银行总留在广州,表达保持队伍稳定和凝聚士气人心的诚意。

而且,杨明生是长期在金融界工作的资深金融家,有长达27年的银行业工作经历,在进入国寿集团之前,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党委书记、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等要职。刘家德更是从2006年就开始担任广发银行董事,迄今已有十年之久,经历了广发银行两任董事长、两任行长,是国寿系统内最了解广发经营管理现状的一位高管。

广发银行方面也曾回复媒体称,中国人寿成为广发银行第一大股东后,一方面将发挥自身在保险业务、资管业务等领域优势,帮助广发银行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广发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而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与保险在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方面天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银行与保险综合经营有利于分散风险、平滑业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有优势,也有不足。广发银行能否在国寿带领下,加快IPO进程还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发银行结束与花旗的“十年婚姻”对于IPO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而中国人寿能否发挥自身优势与广发形成协同效应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