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惜赌上自己的婚房,最后终于赚到第一个100万

她不惜赌上自己的婚房,最后终于赚到第一个100万
2017年04月15日 00:15 硕士博士圈

她连个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做,却敢一头扎进餐饮业。30年间,用5张桌子,折腾出估值超过20亿的餐饮品牌,她就是“小南国”的创始人王慧敏。

1956年,王慧敏出生于上海。打3岁开始,她就在外婆家的日杂店淘气,别的没学会,却听了一耳朵生意经。

上小学,王慧敏的数学作业不是事,小脑瓜就琢磨开了“为什么不赚点钱呢?”于是,明码标价“关系好的抄一次数学作业2毛,关系普通一次5毛”。

结果,仅过3个月,王慧敏就攒下7块钱,并给家里买了个新拖把。

班主任知道后大发雷霆,把气全部撒她父亲身上“成何体统,班上搞得比农贸市场还乌烟瘴气。”父亲一生气,王慧敏就遭了殃,小屁股被揍得半个月没敢挨凳子。

从此,王慧敏再不敢瞎折腾了,开始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过很不巧,随后的1968年赶上文革“读书越多越反动”。

所以,1974年王慧敏高中毕业后,父亲只好托一位老同学的关系,把她弄进虹桥一家具厂当工人。不过工资刚刚18块,连件衣服都买不起,王慧敏又开始折腾了。

1977年春天,王慧敏无意中看见仓库堆了一屋子下脚料,一了解“要当垃圾扔”,于是她收拾了一大堆带回家“能用的木头做桌子腿,剩下卖到废品站,挣了1块2。”

王慧敏心中窃喜“两三年下来,外快还不赚个千八百”。没有想到第二个月,一家造纸厂看中了废品站的木料,并通过拾荒老头找到王慧敏。

好在王慧敏不贪,她马上把这好事告诉厂长,厂长也没有亏待王慧敏“工资一涨再涨”。到1986年底,王慧敏的职务津贴已经与高级木工持平了。

1987年春节,王慧敏一高兴,揣100块请全家吃杭帮菜。不过刚吃两口,妈妈就恼了,“瞧这败家闺女,花这么多钱,还没我做的好吃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慧敏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开个餐馆?”要知道,王慧敏妈妈年轻时候可是正儿八经学过半年的厨艺。母亲当然依着闺女,二话不说就答应当主厨。

大厨有了,店开在哪里?王慧敏一眼就相中长沙路183号一家18平米的门面,“很多做五金的生意人都集中在旁边的北京路。”

没钱租门面,王慧敏就索性拿自家位于南京路旁边20多平米的婚房和店老板交换,“在当时算很好的房子,有独立水电和卫生间”,气得丈夫当场喷血。

门脸有了,但是长沙路周围的饭馆也很多,如何站稳脚跟呢?

王慧敏到附近的菜市场转悠,发觉很多饭馆下午在成堆成堆收蔫黄瓜、蔫菜叶,她立马有了主意“就从新鲜食材入手”。

此后一个多月,王慧敏转遍了长沙路附近的5个村子,不是嫌东边的青菜虫多,就是说南边的苦瓜没味,最后她在芦茨村的地头相中了水灵灵的小黄瓜,“地里长得新鲜,餐桌上才好吃。”

1987年3月,饭馆就要开张时,对面却搬来一家国营餐厅“大南国”。王慧敏扭头看自家只能放下5张桌子的店面,倒挺识趣“你叫大南国,我就叫小南国!”

由于食材新鲜,加上母亲用心主厨,店面又干净,所以开张第一天上午5张桌子全坐满,母女俩忙得团团转。

不过到了下午,却一个客人都没有了。王慧敏突然意识到“光靠散客还不行,必须有稳定客源。”

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王慧敏偏从邻居入手。当年4月,她无意中得知旁边一家五金店老板的小女儿上学特早“6点半就出门,要到学校赶早饭”,于是,王慧敏5点半起床,等小姑娘刚要出门时,她就赶紧招呼过来“吃生煎包,五毛钱一个”。

一来二去,王慧敏与老板全家都混熟了,后来老板就经常带朋友来小南国聚餐。再后来,整个五金街的小老板全来了。

关键时候华侨也很给力。1988年6月的一天,店里来了5个华侨。老海派讲究多,不过对小南国的公筷很顺眼“一人一双很卫生”,而且对王慧敏自己酿造的果酒赞不绝口。

而王慧敏留了心“结账时一人送一瓶”。不想第二周,其中一个50多岁的就带来20多位老同学搞聚会。就这样,小南国在上海华侨圈一下子火了。

此后的6年间,王慧敏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30万。

到了1994年底,店里一到早晚高峰根本坐不开,门口经常排着100米的长队“即使室外再摆10张小桌子,还是招待不过来”。

此后,王慧敏决心再开一家店。

1995年,王慧敏向农村信用社借了70万,加上自己攒的30万,在黄河路开了一家面积达到120平米的分店。

这回,母亲已经不炒菜了,而是专门培训厨师“擅长红烧的专做红烧,擅长煲汤的一直煲汤”。两年下来,王慧敏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挣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

1997年,王慧敏相中了虹桥机场附近的地段,“坐飞机的不差钱,都是有钱的主。”

不过别人不差钱,王慧敏却相当差钱“因为她看中的餐馆达1000多平米,老板要价1000万”。王慧敏与老板商量,“先付100万定金,其余的按月支付,如何?”

老板死活不同意,王慧敏倒也不着急。第二次谈判的地点就选在黄河路的小南国饭店。有意思的是,招牌菜还没招呼,老板却先哭了。

怎么回事?原来服务员错上的一盘凉菜是“糖藕”,很像老板的妈妈小时候做的莲藕拌糖,“都20年没吃过了”。老板一哭,王慧敏也哇哇大哭,两人对哭了一个下午,到了当天晚上老板就同意了全部条件。

虹桥店一开张,可不得了,第一个月就净赚50万!很多客人一下飞机就直奔小南国。虹桥也成了小南国的福地,1999年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万。

小南国自此在上海滩餐饮业声名鹊起。

到了2000年,王慧敏投资1个亿买下虹梅路20亩房产“要建成一座有60个包房的大餐馆”。

妈妈嘀咕“可别赔本了!”王慧敏却信心十足,“咱这停车方便,肯定赚!”要知道,当时的停车场最多可停400辆车。

不料虹梅店开业仅一周,那400个车位就不够用了,不得已又临时租了旁边2千多平米的地方,专门用来停车,60多个包房自然全部爆满。

2001年,小南国走出上海。

王慧敏的第一步没有选择餐饮扎堆的北京,而是选在了香港,“香港和国际接轨,小南国可以学到跟多的新东西。”

“小南国去香港”引发起上海餐饮业震动,香港食客也大吃一惊“通常是香港人把餐厅开到内地去,很少有内地人在香港开餐厅立住脚的”。

果不其然,小南国在香港很不顺利。光房租、装修和人工费就花了2000多万,而到了第二个月,客户就开始抱怨“同一盘菜,第二次没有第一次味道好,与上海小南国味道也不一样”。

内部管理更是乱得很。员工开会都讲粤语,王慧敏一句都听不懂,而且作为老板,不能进厨房,“在香港,厨房由厨师说了算。”

在铜锣湾坐了一夜,王慧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不到质量稳定和规范,马上就会被淘汰出局”。很多顾客期望“这次好吃,下次还要一样的味道。”而当时的小南国根本做不到。

怎么办?王慧敏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启动内部改革”。

首先是实行厨房的标准化

王慧敏将10个大师傅集中在一起,花了3个月时间拆分菜品流程,要求每名厨师只做有限工序,“焯水的焯水,炒蔬菜的炒蔬菜。”

此后就是后厨标准化“想法一致再上工”。那位香港大厨马上跳出来,“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回王慧敏毫不客气,“马上走人。标准高于一切”。

结果到2003年,香港小南国业绩开始好转,半年营收接近1000万,基本持平。

其次是管控菜品味道

2004年,王慧敏花了2000千多万建立了一套中央厨房,“只做预制品,保证份量、形状、大小一样,甚至调料包都要相同”。

与很多餐馆一样,王慧敏在内部推行试吃大会“出新菜时,必须所有人闭着眼睛选,全说好吃才能推出”。

不仅如此,她带头到全世界“吃饭”。2005年全年,王慧敏有200多天是在全世界跑,经常上午在伦敦,下午到巴黎,第二天早上则出现在纽约街头“最多一天吃15顿,晚上吃8顿,一年吃了300家餐厅”。遇到合适的菜谱,王慧敏马上让厨师试验推出。

最后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团队

2006年,王慧敏以年薪200万的代价,聘请到贝尔斯登的高级合伙人出任小南国总裁。那位老兄一来不要紧,呼啦啦带来25人的团队。

正因为总裁的力推,小南国花500多万引进BOM物料清单系统,“实现采购财务流程透明化”,结果当年就发现了4个手脚不干净的后勤内鬼。

到了2008年,香港小南国业绩出现井喷,营收超过6000万。

3年后的2011年,小南国顺势推出单价在500元以上的“慧公馆”以及单价100元以下的“南小馆”。

正是那一年,国内限制“三公消费”,3万亿的餐饮行业遭受重创,湘鄂情等高档餐厅立马哑火,而小南国却凭着香港“一枝独秀”逆势飞飙。其中,南小馆平均日翻桌率7.5次,开张2个月就实现盈利,1年半收回成本,第二年营收超过800万。

10年间,小南国在香港开出8家分店,香港成为小南国最大的沪外市场。同时,内地也是摧枯拉朽,小南国先后在北京、深圳、广州等15个城市开出87家分店。

2012年7月4日,小南国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20亿,王慧敏身价也一跃为2.8亿。

目前,小南国旗下的上海小南国、慧公馆、南小馆三个品牌已在全球20个城市拥有超过100家餐厅。此外,王慧敏还投资五星级酒店、日式烧烤连锁、海之源及汤河源SPA等5个业务线。

展望未来,王慧敏信心满满“让小南国成为生活休闲品牌的领导者”,梦想当然是要有的,尤其星空已经不是那么遥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