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金钱豹北京门店全停业!全国26店只剩下一家

震惊!金钱豹北京门店全停业!全国26店只剩下一家
2017年07月05日 16:48 商智库

最近,曾有 “最贵自助餐”之称的金钱豹国际美食汇,北京翠微店停业,这也是它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鼎盛时期,金钱豹在全国开有26家门店,而仅今年上半年,就关闭了13家店,随着北京翠微店的关闭,目前金钱豹在全国只剩下上海总店一家还在开业。

曾经,如果当时有人请客去吃金钱豹,那是倍有面儿的一件事,那里的帝王蟹、鲍鱼、海参、三文鱼都随便吃,如今,一代人的记忆终究成为了过去。

北京最后一家金钱豹停业

在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翠微商场5楼的这家金钱豹的门口,可以看到是聚集了数百名消费者,他们都是过来办理会员卡退卡登记的,他们卡中的余额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这家店是北京最后一家即将关门的金钱豹。

自称是北京鹏达万茂商贸中心负责人的胡龙告诉记者,他于2013年开始给全国十六七家金钱豹餐厅供应海鲜和冻货、水果等,“金钱豹已经拖欠了我们300多万”。

之前,北京金钱豹王府井店、中关村店、亚运村店、朝阳大悦城店、世贸天阶店、翠微店都已关闭。供应商堵门要货款,而顾客会员卡里的余额也面临“打水漂”。。。

曾经风声水起,如今全国26家店只剩下一家

台商袁昶平于1991年在台湾地区成立第一家金钱豹,20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两岸的大型餐饮、酒店集团。

2003年,金钱豹进入大陆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店,开创了国内复合式自助餐厅模式。金钱豹不仅贴上“最贵”的标签,更成为一种现象级存在,引来大量消费者的追捧,一时间风头无限。

2011年,金钱豹继续高速扩张领地,并且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其在店面装潢上讲究排场,每家店面的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一般投资都在3000万元以上,高峰时期有26家店。

也是在2011年,当时在内地颇获成功的金钱豹几经周折未能上市,金钱豹创始人袁昶平遂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欧洲知名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安佰深。2015年,连年亏损的金钱豹转型失败,来自香港的嘉年华国际以2.53亿港元的收购价格接手。这一价格与2011年的15亿元相比,已贬值近7亿。

2016年年报显示,嘉年华国际餐饮业务收入约为4.39亿元,餐饮业务业绩亏损约为7245万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金钱豹自助餐厅在全国的门店数量锐减至13家。

随后关店潮接踵而来,2017年半年中,12家门店消失,现仅剩上海总部1家。

败给了自己及新一代消费者

连续关店、负债累累的金钱豹显然已经没有了喘息之力,曾经的餐饮巨头,十四年后终走向了没落,那么,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产品质量逐渐下降,顾客差评不绝于耳

2013年01月08日央视曝光“假鱼翅”事件中,金钱豹在大名单之列,虽然后续金钱豹也开始做危机公关,停买鱼翅、鲍鱼。但品牌形象已经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消费者已经开始不信赖这个品牌。

2014年,金钱豹国际美食汇亚运村店、王府井店被爆出违规卖生食海鲜,随后两家店遭到食药监部门的处罚,先后停业整顿,金钱豹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在大众点评上,小编也发现“太让人失望”、“质量下降”、“强烈不推荐”等之类的评价不少。

餐饮行业去年消费总额约3500亿,高端餐饮占到了约1000亿,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高端餐饮也一样会被淘汰。

第二、快速扩张,运营水平难保证

2011年之后,金钱豹一度扩张出了26家门店,而且每家店面的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并且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每家新店装修费用动辄上千万元。

高速的扩张带来的必定是更大手比的投入,但高端餐饮毕竟受众面有限,许多二三线的消费者对其望而却步,又碰到中央打击奢靡风气导致公务员阶层大量减少餐饮消费,店面生存能力下降,许多店很快就歇业了。

第三、经营模式老化,年轻人不买账

确实,如今新一代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大众口味,对环境也越来越挑剔。

金钱豹自助餐的模式有点类似于‘大锅饭’的形式,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个性化,喜欢独立自主,自己动手,相比之下大而全的‘大锅菜’就没有滋味了。

第四、内部管理混乱是金钱豹的死穴

金钱豹没有合理的一个晋升及薪酬机制,团队之间勾心斗角,导致内耗严重。最夸张的是,当“台干”缺员的时候,甚至会从台湾直接“空运”一个来。

这样不公平的制度直接导致了金钱豹企业帮派氛围太浓,当一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就面临着员工集体离职,此时的金钱豹显然已经成为一个被内部击打致伤的“豹子”。

总之,金钱豹走向衰落的背后,涌动着消费升级的暗流,一边是新兴餐饮的强势崛起,大肆圈地扩张,一边是传统餐饮暗淡退场。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风光的时候,也免不了落魄的时候。也许用不了多久,金钱豹这个名字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人们最多会记得,金钱豹,是一种动物而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