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给了“老顽童”,他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中国市场!

诺奖给了“老顽童”,他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中国市场!
2017年10月10日 14:50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颁给了Richard Thaler(理查德·塞勒),算是了结一桩公案。

无他,他早该得了。

虽然该得诺奖的经济学家不只一个,但塞勒到今天才得,委实意外。塞勒最早服膺心理学家Daniel Kanehman(丹尼尔·卡纳曼)和Amos Tversky(阿莫斯·特沃斯基)对人类行为系统性偏离理性假设的研究,并将其引入经济学营垒,开创了经济学的行为转向,可以说是第一个行为经济学家。行为经济学此前历次得奖,榜上均无塞勒之名,人们意外之余,也担心他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卡纳曼于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没份。Robert Shiller(罗伯特·希勒)与Eugene Fama(尤金-法玛)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法玛是塞勒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兼学术门派对手,而希勒还是在塞勒怂恿下转向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塞勒还是没份。

回顾塞勒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不啻为一个“老顽童”。他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有不少质疑和批评。塞勒还曾客串出演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 他和赛琳娜·戈麦斯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向人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副院长严弘教授对此点评说:

塞勒是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他以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深遂洞察,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用以理解个人心理偏差对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的行为特征所带来影响。他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理解股票价格波动幅度和定价偏差,制定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投资制度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尽管他的理论在当初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离经叛道而不受重视,但他坚定地信奉自己的理念,并不断地为这个理念提供理论体系和数据实证的支撑,终使得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成了学术的主流。

他获得诺奖可谓实至名归,对勇于创新,试图打破传统或主流观念,另辟蹊径的学子也是一个鼓舞。

“离经叛道”的诺奖得主

塞勒希望能探索人类不合乎经济理性假定的各种行为,他提出的行为经济学也改变了社会科学。在塞勒的学术生涯中,他长年被视为学术叛徒──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有些影响深远的论文当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曾有学者指出,塞勒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论文提出不少想法与作法,如今广获英美政府(与全球各国)采用,但是当时他的指导教授罗森倒不太看好他:“我们先前对他没多少期待。”

当塞勒取得声誉卓著的芝加哥大学教职时,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是芝大经济学教授莫顿·米勒(Merton Howard Miller)相当不满,他被问到为何没挡下人事任命案时说:“每代人都会犯下自己的过错。”法律经济学的奠基者暨联邦法官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某次旁听塞勒的演讲,最后却大吼:“你们根本完全违反科学!”场面一度相当难堪。

经过了30多年,行为经济学已经从当初一小撮人所热衷的“歪门邪道”(这是塞勒自己的说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有许多学者前仆后继为这个学门建立起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塞勒亦在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过去,包括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经济学大师都坐过这个位子,他曾多次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人选。

塞勒非常顽皮,并且清楚洞悉人性的弱点,他认为“当传统智慧犯错,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睁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们从结果来看,虽属不当行为,却也无比理性。

塞勒博士的造反有理,虽然他自己承认懒惰且不擅数学,对哲学议题不太有耐性,但是他观察力相当敏锐,可以凭实际观察获得可贵洞见。

研究“常人干的蠢事”

塞勒把调查结果给指导教授罗森看,罗森叫他别再浪费时间,但是他仍沉迷于这个议题。根据塞勒最后提出的论证,人们对这两题的不同答案反映出“禀赋效应”,此为当今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同一样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才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如果要你放弃一项权利(例如免于冒生命危险的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项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禀赋效应随处可见,包括马克杯、糖果、彩票、舒适环境(例如干净的空气),还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保障。

塞勒开始搜集反常现象,最后列出他所谓的“清单”。这份清单反映理性经济人(经济学家常讨论的一个虚构物种)与真实人类(我们这个物种)之间的差异。

你付了1000美元的室内网球场会员费,两个月后却罹患了网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过你还是忍着痛继续打,因为不想浪费已缴的会员费。但是当朋友邀请你到另一个球场免费打球,你会因为手肘疼痛而婉拒。

然而,塞勒不知道这份清单有何用处,毕竟“常人干的蠢事”不是上得了台面的学术论文标题。

1976年,塞勒与指导教授一起去加州参加研讨会,遇到一位名叫费施霍夫的年轻心理学家,对方跟他提起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这两位在经济学界罕有人知的心理学家。塞勒拜读了他们的论文,里头详细整理出不符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各种现象,他读到了之后“心跳开始加快,彷佛正经历一场拉锯赛的最后几分钟。我只花了30分钟就从头到尾读完这篇论文,但我的生命自此彻底改变。”

重点是,康纳曼和特维斯基并未宣称人类是“不理性的”。恰好相反,他们极力主张我们的经验法则通常运作良好,经验法则只是偶尔失灵,结果导致系统性误差。

塞勒与持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争论这套见解,一而再遇到对方提出他口中的“看不见的手”。

基本上,传统经济学家的论点认为,即使个人会犯错,竞争市场与看不见的手仍会解决问题,最终修正错误。但是塞勒说,这些经济学家即使用上双手,依然无法让这个理论变得完备。“看不见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否则他们没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场将人类转化为理性主体的结论。”他确实知道以复杂的经济理论来看,由于市场压力之故,即使个人不理性,价钱可能终将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认为“这套说法确实听似合理,甚至还挺有说服力。但它恰巧是错的。”

1980年,塞勒发表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大幅采用康纳曼和特维斯基的论点,强调禀赋效应,却屡遭大型期刊退稿,后来才获一份名为《经济行为暨组织期刊》的新刊物采用。如今,这篇论文是他极常获引用的论文,目前引用次数高达4096次,在2014年居于首位。塞勒从此开始往前飞奔,写下一系列论文,根据列表阐述真实人类与理性经济人的差异,其中许多篇跻身经典,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吴飞:更适合解释中国市场

专注研究行为金融学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吴飞教授就塞勒此次获奖、主要研究成果接受媒体专访,并就其理论的具体应用专门撰文。

他说,塞勒教授研究了很多行为学在金融学方面的应用。从此次获奖来看,行为金融学越来越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传统金融理论过去非常盛行,它们用非常标准的数学模型,表现出整个金融世界一切是非常理性的,没有受到任何个人偏差的影响。但我们看到,即使是一位专业的基金经理,虽然他作决策时比普通人犯的错误少,但很多时候的决策不可避免地被情绪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左右。行为金融更多描述我们怎么去决策,区别在于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人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认为市场上更多的人是不理性的。两者有巨大的区别。

吴飞认为,非理性的概念可能更适合解释中国市场。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大部分散户甚至一部分基金经理不是理性的,体现出追涨杀跌以及羊群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行为金融最近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的原因。

吴飞表示,在应用方面,行为金融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了解自己犯的错误以后,在未来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一小部分聪明人可以利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错误定价从中获利,特别像在中国这样特别情绪化的市场,市场情绪往往会推高或打压股票造成错误定价。

塞勒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一些基金运作之中,比如他们最早研究发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往往会在未来三到五年期间收益会比较差,而过去表现比较差的股票则会在未来三到五年获得超额的收益,其原因在于过去表现好的股票会得到广泛追捧造成估值被高估最终收益发生回转变负,而表现不佳的股票会造成悲观的情绪使得股价被过度打压和低估,最终收益会发生反转变正。

基于学术研究,塞勒的团队提出了著名的“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事实上,如JP Morgan和国内的一些私募基金公司会设立一些“行为基金”或相关策略,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寻找被低估的一些股票和最佳买入时间点。

而在财富管理领域,机构要帮助客户克服非理性的错误,挖掘他们潜在的需求,从传统观念来看,机构要在给定的风险内帮助客户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更偏重于财务的收益和满足,但如果没有通过行为金融了解客户的投资偏好,就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内在的心理需求。

”错误“的行为 

作者:理查德·塞勒

此外,塞勒曾提出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也对政策如何通过更好的呈现或表达方式来产生效果作出了贡献,使得一些政策在不同人群中推广时受到更少的阻力。在框架效应下,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做出一种选择对后来的选择具有戏剧性的影响。就好比到饭店点菜,当服务员询问消费者要雪碧还是可乐之后往往会得到比较明确的答复,但如果只问消费者“需要喝些什么”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比较难以抉择。

基于框架效应,塞勒曾做过一项针对纽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发现,他们基本按照每天的额定收入作为一个参照目标,达到收入目标便收工,没有达到收入目标就接着拼命接单。这一现象也可类比到股票投资中,投资者往往以自己的买入价格作为参照目标,为此他们不愿意卖出低于买入价格的股票。对此,框架效应的解释是,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无独有偶,吴飞教授也曾发表过一项类似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聚焦于纳斯达克的高频交易员,他们发现了“payday effect”,即在交易员在每月考核日临近的时候,未完成业绩的交易员的交易会更加频繁,他们希望通过频繁的交易来获得收益以冲刺业绩。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与诸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渊源颇深,其主办的“名家讲堂”和“上海金融论坛”,一向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青睐的国际学术讲堂,先后已有5位诺奖得主莅临SAIF......

他们是:

1

罗伯特•席勒(Robert J.Shiller)

获奖时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演讲主题:动物精神--人的心理如何驱动经济和影响全球资本主义

主要贡献: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创始人。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及市场道德判断、公共选择等方面贡献良多。

2

克里斯托夫•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

获奖时间: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演讲主题:Moving Beyond Monetarism: Designing Sound Policy Institutions

主要贡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创立的 “向量自回归”方法,用来分析经济如何受到经济政策的临时性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用这种方法来考察诸如央行加息等情况带来的影响。

3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Engle)

获奖时间: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演讲主题:使用 V-Lab分析监控系统风险

主要贡献: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波动性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美国金融计量学会的创始人和主席。其所创立的ARCH模型在经济、财务、统计等跨学科应用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4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获奖时间: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演讲主题: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的机会和挑战

主要贡献: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因其对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理位置的分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奖。

5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

获奖时间: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演讲主题:金融科技和创新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主要贡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杰出金融学教授,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理论,包括养老金投资,最优投资组合,资产定价,衍生品定价,信用风险,贷款担保,金融创新,制度变革动态,宏观金融风险测量管理。 因其在衍生品定价理论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内容来源│部分内容综合自财新网,华尔街见闻,新民晚报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