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控股会成也“期现结合”,败也“期现结合”吗?

远大控股会成也“期现结合”,败也“期现结合”吗?
2017年10月28日 05:50 商行与投行

宁波,一座港口城市,贸易成为其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诞生了不少贸易起家的大型民营企业,这其中就包括远大物产(上市公司远大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在宁波的银行业做国际业务、贸易金融,如果没有跟远大物产有交集可能也是另类了。

近几年,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宁波的贸易产业也没有了往日的鼎盛,不少贸易企业遭受重挫。然而也有鹤立鸡群的神奇的企业活的很好,这就是远大物产。传言,远大物产有一个专业团队在炒期货,每年赚上十亿元,大家没法形容,就一句话说特别专业、特别厉害。

不可思议太长时间就会出些意外,9月25日,远大控股(000626)发布公告称,远大物产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并有传言,前总裁吴向东失联。

本文的形成,就一些专业问题请教了期货行业专家,但仍可能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而挂一漏万,欢迎批评指正!

一、“期现结合”成就远大“奇迹”

远大控股离开了远大物产就是一个空壳,远大物产不只是传统的现货贸易商,而是大宗商品交易商,通过“期现结合”商业模式,既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稳定的交易服务,另一方面规避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

远大物产经营品种也很有“宁波”特色,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在能源化工贸易也就有了天然优势,其经营品种包括能源化工、基础原材料及农产品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能源化工。

以能源化工为例,远大物产的上游主要为“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而下游便是一大批的中小型化工企业。与上下游紧密的关系,稳定的上游资源和畅通的分销渠道,成为远大物产的核心竞争力及“期现结合”商业模式的基础。

作为大宗商品贸易商,远大物产处于天然的多头,同时期货做空总体呈现“现货多头+期货空头”的格局。

远大物产“期现结合”商业模式的几种类型:

远大物产通过上述几种“期现结合”的商业模式,将传统贸易商的购销差价的盈利模式,扩展为多种盈利模式:

①上游客户给与的价格折扣和返利

②分销过程中产生的批零价差

③采购和销售的价差

④仓储物流优化价差 

⑤在不同期货市场、不同交易月份、高度相关性的不同品种之间做优化的价差

⑥库存数量(或者金额)的优化价差

⑦价格波动风险管理收益分享,价格优化管理收益分享,规划仓储物流数量和路线的收益分享

在市场低迷时,上述模式往征体现为现货的亏损、期货的盈利,而且由于远大的特殊优势,总体上保持较大的盈利规模。

上述模式在2014、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取得巨大的成功。特别说明的是,远大“期现结合”业务模式的会计处理是,期货的价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期货的平仓损益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远大控股近三年及一期财务数据表(单位:万元)

在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远大控股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8.2亿元、18.8亿元及5.5亿元,带动净利润也一年一年节节高。

二、“奇迹”欲望膨胀,重组利润承诺涉嫌“铤而走险”

新的业务模式的成熟及盈利的节节高升,大大刺激了远大的欲望,2016年上市公司收购远大物产少数股东股权。

经过重组,远大物产100%股权均在上市公司远大控股手中,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无疑增厚,而远大物产的原其他少数股东即获得了部分交易现金对价,也获得上市公司新的股份,大家都欢喜。

不过一般上市公司有收购,交易方大都须做出利润承诺,远大物产集团也不例外,至正投资和金波/吴向东等自然人股东做出业绩承诺,2015 到2017 年承诺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8 亿元、6.46 亿元、7.51 亿元。

这些自然人股东基本是远大的高管和骨干员工,实际也是真正的股权激励。

利润承诺怎么实现?

1.将“期现结合”业务模式发挥到极限,获取业务模式的市场和制度套利

由于远大的现货市场资源优化优势及期货合约设计本身的不完善等,给像远大这样的优势交易商提供了巨大的套利机会。

远大基于这样的盈利逻辑,对未来充满信心,然后不料在重组后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特别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2017年上半年表现尤为明显。

再回到上面的“远大控股近三年及一期财务数据表”,我们发现2014年及2015年,投资收益保持规模巨大的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模并不大。

怎么理解呢?以“基现结合”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新背对背模式”为例,若上游提出需求,则远大在期货市场在做出卖出套保,随后如果与下游签署了现货卖出合同,则对期货合约做平仓处理。上面也已介绍,若期货套保未平仓前其价格波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平仓后则计入“投资收益”。

理解上面这一点,回到2014年及2015年的数据,投资收益规模大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模小,说明期货套保基本能迅速做平仓处理,也即是迅速签署了与下游的现货卖出合同。

而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投资收益规模大幅下降,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模大幅上升,这说明在报告期末还有大量的期货套保未作平仓处理,也即是现货未找到相应的下游客户,现货未卖出去,说明下游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远大物产的下游是大量的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受环保核查的影响,这些中小型化工企业受影响最大,必然也影响了其交易需求。

因而正常的路子,难以支持高额的利润承诺。

2.投机较套保风险虽然大的多,但收益也绝对具有诱惑力

在利润承诺的巨大压力下,难保远大物产的决策者们会加大“投机”的成分,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而自信如果又受到现实的挑战,则无疑风险大大增加。

3.获取超额收益,不排除利用期货市场优势地位,采用如传言的逼仓等的做庄手段,谋取不正当收益

来自某新闻报道的截图:

三、对我们的启示

回到“商行+投行”的主题,一般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很少与贸易型企业打交道的,这也是投行业务的特性之一。但不代表就没有,股质、定增等业务仍有可能。

1.二级市场不可能是永远的单边市场,依赖单边市场的业务谨慎

远大控股利用“期现结合”的业务模式,取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期货市场是不可能有常胜将军的,不管有多么专业。由于商投君非期货行业人士,很难真正评估远在物产业务模式的完美度或者有什么缺陷。但有一点,在交易市场中,是没有任何人能一直获取超额收益,甚至是一直盈利的,这也是一般规律。你靠市场趋势的判断,总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你靠制度缺陷,总有制度完善的一天,你靠违法做庄市场操纵,总有监管弄你的一天。

在前两年的火爆的定增市场也有同样的逻辑,在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获取定增带来的巨大收益时,变得开始相当自信,自信是自己专业能力强、股票选的好,自信业务规模能越做越大、超额收益会一直存在。最后结果便是一地鸡毛,怎么来的怎么去。

还例如,商业银行的业务逻辑不能基于企业基本面一直向好,上市公司的股票一直上涨等等。

2.利润承诺是“双刃剑”,商业银行对涉及利润承诺的客户保持必要的关注

学过审计的都知道“舞弊三要素”,在利润承诺的压力下,可能会财务造假、可能会违法违规。有时候,商投君也很奇怪,为什么有的企业明显处于行业下行周期利润承诺还一年比一年高,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

说句题外话,远大控股的这些由于重组产生的众多自然人股东。这些自然人股东也去股票质押融资了。然后特殊一点的是,由于存在利润承诺,如果利润承诺没有达到,则可能相应的股票需要被1元购回注销。实际上这样股票质押融资便失去了相应基础,也难怪按新的股票质押新规征求意见稿,涉及业务承诺股份补偿协议的,证券公司不得允许资管产品作为融出方参与相应股票质押回购,换句话说,商业银行不能做这类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了。

结语:远大物产的调查结果尚未出,真实情况也未知,仍希望能走的更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