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听周小川等解读“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听周小川等解读“一带一路”
2017年05月13日 15:10 IMI财经观察

5月14日中国将在北京主办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3年多来,“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稳步推进,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响应,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为增进沿线国家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维护周边安全和稳定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为中国与有关国家推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成果有哪些?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什么样的风险?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做?政府金融机构高层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投融资合作强调减让式资金支持,但一国财力资源毕竟有限,依靠减让式资金支持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和一些国家依赖而缺乏合作意识,还可能造成市场扭曲,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约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应以李克强总理前期提出的“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推动构建并不断完善以市场化、可持续性、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投融资体系,确保投融资的可持续性,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落到实处。

搞好“一带一路”资金融通,需积极推动构建并不断完善以市场化、可持续性、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投融资体系:一是运用开发性金融,具有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保本微利、财务上有可持续性优势的开发性金融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主要指通过机构互设、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联通、金融基础设施联通、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形成互联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化合作格局;三是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有利于动员当地储蓄和全球资金,降低换汇成本、维护金融稳定。

资本市场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广阔的经济前景,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带一路”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和金融融合发展,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新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直接融资支持,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体制优势,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和手段,用更市场化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其次,“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币种选择、资本流动、货币回流以及货币互换、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融资服务、资产管理、投资顾问、并购重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和商机,也为证券服务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加快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性的“两优贷款”、商业信贷及PPP融资,信用风险比较集中,应充分运用衍生品市场,有序推进对外开放,鼓励实体企业积极参与,帮助有效管理价格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第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第二,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提高证券服务机构国际竞争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第四,建设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提高企业管理风险能力,第五,加强“一带一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补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短板。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保险业应尽之责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认为,随着保险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将在支持国家相关建设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

保险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基金等方式,积极参与长周期、大规模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第二,发挥全面风险管理优势,为不断增长的海外权益和人员安全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一是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服务,二是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等业务,三是开发境外工作人员人身保险等附加险种,四是提供风险咨询;第三,发挥信用和海上风险管理优势,支持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运输、能源进口等经贸往来,一方面,针对出口企业的风险特点,丰富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针对进口企业的保障需求,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第四,发挥监管制度优势,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制度成本。

保险业护航“一带一路”发展,涉及区域广、服务领域多,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必须遵循下述原则,一是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拓展保险业服务空间;三是加强区域保险监管合作,大力提升我国保险监管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做好风险管控,努力维护金融安全。

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特色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认为,农业银行在强化顶层设计和持续推动、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打造服务农业国际合作品牌、加快推进境外布局和联动发展、深化外部机构和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需求十分强烈、空间非常广阔。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沟通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设施联通层面,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强烈、潜力巨大;三是贸易畅通为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金融服务前景广阔;四是资金融通是加强沿线国家货币和资本合作的迫切需求;五是民心相通为文化创作、特色旅游等创造出新的金融服务机遇。

下一步,农业银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第一,更加突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农业银行将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实施“抱团式”发展,坚定不移地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第二,更加突出涉农金融服务特色,农行将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突出“三农”服务特色和优势,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和重大农业合作项目,强化资金支持,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深化金融技术合作,全力支持农业“走出去”和农业国际合作;第三,更加突出金融创新和协调联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资源整合,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第四,更加突出跨境风险管理,健全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强化区域增信和风险缓释能力建设。

“一带一路”构想是连接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与沿线地区繁荣发展的纽带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正是秉承“丝路”精神,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其建设过程不仅有利于各国弥补经济发展短板,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推动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与耦合,通过整合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充分释放区域内市场活力,提高经济一体化水平,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还将实现动力机制、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管理方式的重大转换,一系列改革红利及其溢出效应也将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支持存在缺口,主要体现为资金需求巨大和供给不足以及资金需求条件高和一些项目盈利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动员更多资金共同参与,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要发挥好在融资方面的优势,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进出口银行积极作为,争做“一带一路”金融支持先行者:一是推进改革发展,完善金融服务,建立落实“一带一路”工作机制,完善推进“一带一路”融资支持体系,提升支持“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二是突出业务优势,落实战略部署,进出口银行紧扣国家战略部署,充分体现政策性银行作用,聚焦具有战略意义、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着力发挥杠杆和破冰作用,取得了突出进展;三是立足职责使命,谱写未来篇章,进出口银行将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开拓力度,抓好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切实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继续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完善多元化业务体系,深化金融合作,整合资源、借鉴经验,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从PPP模式看中拉产能合作的策略选择

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执行董事刘佳华认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与市场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基础设施投资是“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内容,基础设施投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即公私合营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通过PPP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模式各有差异,从不同国家PPP 发展模式可以看出,PPP项目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融资模式各异,对法律等政策环境要求较高,如何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国家战略,值得财务投资者,尤其是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投资机构慎重考虑一些策略性问题:

第一,坚持可持续原则。财务投资者在推进具体项目投资和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将投资机构自身财务状况可持续性和投资项目本身的长期可持续性作为策略出发点。

第二,多角度、全方位理解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利益。通过输出国内相对优势产能,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从而搭建国际间产能合作平台,促进各国间的产能合作。 

第三,注重风险防范。首先,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并购导致杠杆率上升,可能带来降级风险;其次,并购后公司在管理、整合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并购效果不及预期的案例不计其数;最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并购估价过高。历史数据表明,超过50%的企业并购后股价表现不及大盘。因此,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要警惕大额并购给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

第四,尽量参与财团投资。可供考虑的合作伙伴至少有以下四类:一是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二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财务投资者,包括大型保险公司和养老金机构等;三是有较好过往业绩可考的PE基金;四是当地投资者,包括当地产业投资者、当地保险公司和当地养老金机构等。更多考虑有以上投资者参与的财团投资,加强与当地企业、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助我们防范和化解风险。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提升海外投资并购能力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认为,基于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投资政策缺乏协调性、同时国际投资体制不断碎片化,国内政治斗争外溢化,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引发发达经济体的担忧等原因,当前我国海外投资并购面临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法律监管和商业环境等外部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外部挑战呢?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一是积极推进经济外交,建立互信,寻求共赢;二是主动作为,推动构建促进对外投资并购的新途径,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可拓展对外投资新途径;三是加强正面宣传,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其次,从企业自身层面而言:一是要明晰被投资国的核心关切,努力实现“双赢”;二是逐步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机制;三是创新投资方式,寻找合适的当地合作方;四是增强企业游说和媒体公关能力。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能力?从企业自身方面来说:一是战略清晰,定位明确;二是坚持研究驱动和价值创造;三是提升投中尽调和投后整合能力;四是坚持人才为本。从政府配套政策和服务方面来讲:一是应加强对海外投资工作的多方位支持,打造多元化的海外投资支持体系;二是进一步整合资金和政策资源,推动中资机构合作协同;三是提高被投资国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参与度;四是加强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出口信用保险护航“一带一路”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毅认为,地缘政治和信用风险给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极大挑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积极履行政策性职能为“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发挥导向和撬动作用。第一,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也加快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第二,服务设施联通,造福沿线人民,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支持中国制造“走出去”,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造福“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第三,保障贸易畅通,深化经贸合作,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导向作用,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建立了覆盖全球的专业追偿网络,开辟“安全通道”,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实现了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面开花;第四,支持资金融通,搭建合作桥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全球化网络、多元化平台以及专业化产品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融资桥梁,提供保单融资在内的多种金融产品及服务。

“一带一路”和经济转型将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旋律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居民财富的激增,中国资本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日趋活跃,中国已发展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中国资本“走出去”和国际资本“请进来”,助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也成为联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财富积累带来了消费或需求端的升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不会停止,但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供给端的水平相对落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远未跟上。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供给侧改革有两条实现的路径,一是自我创新,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经济金融体制;二是海外并购,这要求我们有效实行“拿来主义”。

如何推动和改进海外投资,既能够有效落实“一带一路”框架,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带动周边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同时又能够借助资本的力量,切实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接中国市场与全球先进技术和成熟商业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速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今天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据《当代金融家》、《中国金融》相关文章综合整理。

文章整理 王平 包倩文

图文编辑 张晨希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中美货币博弈:“货币操纵”威胁消除,“汇率失调”风险再现

王永利:警惕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风险

刘珺:“逆周期”概念全解读

张成思:货币政策的前瞻与后顾

刘珺:下行是暂时的——全球化流变与投资转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65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和学术委员,74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两岸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系列报告》《财富管理研究报告》《金融科技20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成果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欧、美、亚多个国家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IMI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