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卡兰尼克离职了,滴滴程维也闻到了火药味

Uber卡兰尼克离职了,滴滴程维也闻到了火药味
2017年06月22日 11:19 布林

6月21日纽约时报报道,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正式辞去了CEO职务。 据称,早些时候,5位Uber的主要投资者要求卡兰尼克立刻辞职。包括Uber最大的股东之一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2017年以来,Uber公司文化屡遭质疑,Uber董事会施压求变。2月至今,Uber打车服务总裁Jeff Jones、Uber地图和商业平台副总裁Brian McClendon、亚洲业务总裁Eric Alexander,公司二把手、高级业务副总裁Emil Michael等高管先后离职。

在硅谷,投资者对创业公司CEO采取这种行动很不常见。只有当创业公司陷入不稳定,或是出现滑坡,投资者才会采取措施,保护投资。

一家企业在高速扩张阶段,往往一些隐患容易被掩盖,但当速度放缓下来或急刹车时,潜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Uber、滴滴等野蛮生长多年后,人们更应理性思考,他们的方向真的对了吗?

Uber“败”于商业模式

滴滴与Uber在商业模式上趋同。Uber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估值700亿美元,但公司前景已经被行业唱衰。2017年4月的财务数据显示,不包括中国业务在内,Uber去年的亏损额高达28亿美元,距离盈利还遥遥无期。高速扩张的周期已经过去,接下来如何盈利,会是一个大考。

Uber到底具备不具备盈利的能力?目前既看不到清晰的路径,行业里也没有定论。而问题就出在共享经济的运营模式上。Uber、滴滴都是轻资产运营,平台自身几乎不提供任何自己的车辆和司机,通过私家车、司机加盟和一个平台来完成出行服务订单分配和调度。

过去数年,Uber、滴滴等烧掉了数百亿元,对司机和车辆进行补贴,但只是把体量做大了,可持续性不足,也没回答通过抽取佣金来盈利是否可行。试想,一家前景光明、经营完善的公司,董事会才不会动不动就对创始人和CEO下“黑手”呢。

滴滴闻到了火药味

相比Uber,滴滴在中国碰到的问题是政策监管带来的影响。随着各地网约车新政细则的出台和实施,不仅对司机和车辆进行更为严格的准入审核,更对网约车的定位进行了“纠正”。补贴早已偃旗息鼓,司机积极性不高了,甚至价格还高于出租车,打车等待的时间变长,用户使用滴滴的频次自然也就降低了。

今年5月17日,滴滴宣布融资5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0亿美元。随后,资深副总裁陶然离职,这是继2016年12月技术副总裁和商业事业部总经理朱磊、2017年初市场营销副总裁程峻怡之后,从滴滴离职的第三位高管。滴滴的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实则硝烟弥漫。

滴滴还能讲的海外市场、无人驾驶等故事,这些Uber之前走过的老路,丝毫不顺畅。Uber已经在全球遭遇了歧视、出租车反抗、政府禁令等一系列难题,滴滴如果想走国际化,必然会碰到相同的问题。滴滴的无人驾驶几乎从零开始,Uber比滴滴有更好的技术基础与条件,然而,这些并没有保住创始人卡兰尼克的位置。

所以,Uber真正的危机,是其商业模式发展的瓶颈危机。而作为Uber的中国门徒、面临巨大盈利压力的滴滴,已经在大洋彼岸闻到了火药味。无论对Uber还是滴滴,公司的估值滑坡,是悬在投资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投资人都急了,作为创始人的程维岂有立锥之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