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出手,港股话语权争夺,一场无声之战开打

外资出手,港股话语权争夺,一场无声之战开打
2017年04月07日 12:30 华尔街见闻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雄安概念股在港股市场连涨两日后,已经出现退热迹象。

从4月5日开始,港股交易的盘后信息显示,德意志、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莱亚洲等海外券商都净卖出金隅股份。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更将金隅股份H股的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目标价由4.65港元降至3.1港元。

作为本轮领涨雄安概念股的代表,金隅股份在周一和周三的最高涨幅曾一度超过45%,但昨日收盘已经跌逾7%,天津港、天津创业环保、新天绿色能源等多只”雄安股”也不约而同掉头下跌,跌幅均超过了3%。“在A股炒概念、追热点,往往事半功倍。但在港股,投机的后果常常偷鸡不成蚀把米!”一家私募公司的董事长在微博上感慨 。

花旗和瑞银的分析师也发声提示近日港股的炒作风险,一位银行人士更直言,这轮炒作由北水主导,股份上升及下跌速度快,市况呈现“A股化”,投资人须小心跟风。

港股通资金加速南下后,港股是否会出现“A股化”态势早在市场间引发争议,而最近外资机构的声音亦被业界认为在和内资较量话语权,有观点认为,内资尚在学习阶段,外资机构仍决定市场主风格。另一方则分析,将在1-2年内拿下中小盘的定价权,并在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和一带一路等概念板块中占据主导地位。

港股“A股化”担忧再起

雄安新区引发H股在水泥、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等板块股票同时暴涨,让香港市场彻底见识了“概念股”的力量。“简直疯了”,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投行人士略有不屑,他认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港股市场,历来看重公司实际盈利,这种概念炒作很难被认可。

除了本周的强概念股,之前汉能薄膜发电、熔盛重工、美图、辉山乳业等多只大陆企业的股票在暴涨过后旋即腰斩,也被市场认为具有A股特征,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股票分析师陈彦甫如此描述:A股化的上市公司喜欢讲故事,投资人就像是一个VC,喜欢追逐短期效应。另一位香港私募基金经理也表达的相同看法,“A股化就是指一支股票里充斥大量散户、交易高度频繁,这家公司以讲故事为噱头。”

内地私募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分析这种操作手法,是内地游资进入港股中小盘,炒作业绩亏损、喜欢讲故事的内地公司,暴涨暴拉后迅速出货。盘面特点是持续拉阳线,以温州帮、山东帮为代表。

不少市场人士担心,“A股化”打破了港股中靠公司业绩提升估值的局面,给普通投资者带来风险,但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灏则对此持不同看法:A股换手率可谓全球最高,这会拉高股市成交量,但港股有着T+0的交易制度,并不会造成港股A股化。内地险资负责人骆辉亦支持此观点,“只有单只港股股票30-40%的资金来自南下资金时,才有可能出现港股A股化”。

许多普通投资者也对“北水(指港股的内地资金)”无忧无惧:“不用怕内地的游资,港股有全球各路游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60岁的香港本地投资者Adam Yam自己买股票十多年,对内地资金引发的起落并不在意:“港股无非就是两种走势,牛皮市(股市波动幅度小)和大上大落。牛皮市和股价‘大上’时,我就买认沽期权,股价‘大落’时,我就买认购期权,我买卖股票期权,以不变应万变!”

Adam的这种态度在香港普通股民中颇具代表性,许多散户对内地资金入港颇为无感。在一家跨国公司任职的吴先生告诉华尔街见闻,年轻港人多把资金交给专业投资人或者基金公司打理,所以,应对A股资金带来的变化,“应是投资公司的事情”。

话语权争夺:强龙大战地头蛇

事实上,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内外资的博弈早已开始。南向资金高速流入港股后,冲击外资主导港股的长期格局,一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内资在香港市场尚处于学习阶段,市场风格并未因“北水南下”而改变,谈争夺话语权为时过早。

“流动性很低的股票,想出货都出不来!”一位驰骋股市25年的女操盘手蕊霖(化名)对华尔街见闻如是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每个市场都有猫腻,港股也是一样,不懂规则的投资者去了香港也是白玩儿。”

可港股的“地头蛇”正在变化,因为内地资金早已不是港股中“一滴水”。港股通开通后,中国证监会去年取消了沪港通每年3000亿元投资额度上限,深港通开通时也未设总额度上限,现只有沪港通与深港通各105亿元的单日额度上限。上海博道投资高级合伙人孙明春做过一个估算,“如果沪港通与深港通单日额度用足就有210亿元,按每年200个交易日算,就有四万亿元资金量流向港股”。

仅仅是这样的预期,就已经足够掀起市场声浪。一位香港机构负责人认为,虽然港股目前蓝筹股仍以外资占主导,但是内资话语权在不断加大,港股定价权在发生逐渐转移。贝莱德中国投资总监朱悦(Helen Zhu)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传统上外资一直对港股流动性低的中小盘有所顾虑,但内资则不同,进入中小盘后的话语权将比外资提高很多。

具体分析内资与外资的话语权争夺,可以从资金博弈和风格博弈两方面展开观察。

就资金博弈而言,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认为,“南下资金占到香港股市资金总量的10%,短时间内很难把握绝对话语权。虽然有新增资金因素影响,但香港股市存量资金大于新增资金,因此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导。”内地险资负责人骆辉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从市场资金总量而言,“H股的外资依然占据主导权,内资只是有边际增量效应而已。”

从风格博弈来看,内外资在行业偏好方面分化明显。在执掌一家对冲基金的王卓(化名)看来,内资外资确实存在认知差异,外资对中国消费升级的情况了解太少,对中国经济具体动向并非第一时间获悉,这造成了投资思路的不同。

究其原因,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正经历消费升级,优质自主车辆品牌销量将增长明显,而外资的调研有限导致对中国个人消费升级、汽车换代不了解,特别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知之甚少。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机构负责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海外对冲基金其实很喜欢港股的汽车股,因为该板块有波动大、周期性强的特点,股票表现符合对冲基金的想法。”渣打银行的王昕杰也认为,在内地资金持续流入的影响下,市场风格轮动后,外资就会重新解读这些被忽略的概念。

港股汽车板块总共有24家企业,其中8家为汽车整车企业。而这8家中只有一家名为“越南制造加工出口”属于越南企业,其余均为大陆车企,兴业证券指出,2006 年至 2016 年,港股乘用车整车股价只有 2008 年、 2011 年和 2014 年取得负收益,其余年份均取得正收益。

内资加速南下:青睐高分红,不买成长股

“我们正在招兵买马,内地真正懂香港市场的研究员和操盘手实在太少”。内地保险基金投资负责人骆辉(化名)正苦于人手不足,他和其他各种内地基金一样,正着力加大对港股的配置与投入。

险资在南下的内地资金中颇受关注,2016年9月8日,保监会发布文件正式宣告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港股通投资。多家机构预计,今年至少将有3%的保险资金配置港股,即至少2500亿元人币增量资金。骆辉认为,险资看重绝对收益,会进入蓝筹股,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中国企业,以及分红高的股票。但不会去买成长股,因为市场估值低,1-2年内都无法高分红。

险资选择港股的思路也代表了内地资金的整体特点。瑞银财富管理分析师陈彦甫认为,基本面稳健且A/H股价差较大的股票将受到内地资金青睐,且内地机构投资者大多盯住金融机股和稳健品种股票。

从去年下半年起,香港市场中的内地资金明显从中小型股开始向大型股转换,这被市场看作是内地机构投资者大幅提升的标志。

尽管市场对内外资的判断各异,争论不定,但却有一点认知高度相同:内资与外资在港股标的选择上并不会出现分化,价值型投资依然是主要思路。

渣打王昕杰对华尔街见闻解释:“香港中小企业估值低,但并不代表南下资金会追逐中小企业股票。从数据统计看,内地资金买入的前十大股票依然集中在金融地产股,以及中国经济下互联网概念成长股。此外,一位不愿具名香港对冲基金董事长也提出了类似看法——港股通的大量私募基金并不会选择中小盘股。

根据云锋金融统计,如果按行业划分,内地资金显然更青睐银行、保险、券商。相对于指数权重,主要高配工业,低配了能源,在房地产和软件服务领域的配置比重则取了两个指数权重的中间值,这些配置较贴紧恒生指数的权重范围。

港股去年的表现和今年一季度超过10%的涨幅,令目前多数投资人看多香港市场,也有分析人士提醒,今年可能难以呈现趋势性牛市。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杰指出,今年初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改善背后仅是宏观经济脉冲式复苏,因此没有盈利大幅提升,年内港股大概率呈震荡态势。

各方观点的争论或许还将持续,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接下来的三个季度中,内地资金南下规模势必扩大,A股与港股的投资者机构也会继续嬗变。

转载请回复 授权 查看须知,

不带来源和二维码一律举报。

若觉得见闻君写得不错,

请点下面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