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日本制造业诞生最大破产案,中国人100亿接盘

刚刚,日本制造业诞生最大破产案,中国人100亿接盘
2017年06月26日 17:10 华尔街见闻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是保护乘客人身安全的安全气囊,却因质量问题成了伤人利器,造成多起严重事故,甚至导致17人伤亡。

日本最大的车用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公司(TAKATA)深陷1.2亿辆汽车召回事件的漩涡之中,已在日本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84岁,曾历经辉煌的高田倒下了,背后的接盘者是中国人。

1

故事要从84年前说起。

1933年,高田武三在滋贺县设立高田公司从事纺织业,采用编制技术生产救生索。  

1952年,受到美国研制汽车安全带的启发后,高田开始研究如何将降落伞技术运用到汽车安全带的生产制造当中。

1960年,高田研发出首例两点式安全带。1962年,高田与运输省技术研究院和国家警务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了公开的安全带碰撞测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1973年,在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组织的真人志愿者碰撞测试中,只有高田的安全带产品成功承受时速56公里的碰撞测试。

1976年,在安全带产品取得初步成功之后,高田便着手研发安全气囊产品,并于1987年开始生产驾驶席安全气囊模块。

进入21世纪后的第二年,高田看到了中国的汽车后市场行业正逐渐发展起来,便决定正式进入国内,在上海成立高田(上海)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十多年后的今天,高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安全装置生产企业之一。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约46000名。其生产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产品占到该领域世界市场份额的20%以上。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田的命运,再一次因安全带、安全气囊而改变。

2

在气囊质量问题造成的多起严重事故面前,高田成立以来便不懈追求的梦想—— “终有那么一天,无人会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变得有些尴尬。

高田使用一种具有高度爆炸性的推进剂给气囊充气。这种物质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和温度的环境中,可能发生降解,从而引发爆炸,致使金属碎片飞向汽车乘客。,威胁乘车人生命安全。

高田气囊最初的问题始于2000年前后,早期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本田在2008年召回过4000辆气囊问题车型。

2009年在美国发生了首例气囊致死事故,特别是2014年之后类似事故频发,但该公司拖延召回修理责任,延误补救时机,甚至欺骗汽车厂称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导致问题配件进一步扩散。

迄今在世界造成17人死亡,其中美国死亡11人,日本也有2人重伤。今年1月高田公司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出资8.5亿美元设立基金用以补偿美国车企因此造成的损失。

截至3月底高田负债总额约为4000亿日元,算上汽车厂商垫付的召回费用在内,总额将超过1万亿日元,媒体称高田破产是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破产案。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由于产品召回,高田申请破产的决定不可避免。

目前,高田已向美日两国申请破产保护,并与由中资均胜电子控制的美国百利得(Key Safety Systems)达成协议,向后者出售所有资产及业务,但不包括涉及巨额索偿的充气装置资产,代价为15.9亿美元。高田将从7月27日起从东京证交所除牌。

受到购买高田资产消息刺激,A股上市的均胜电子今日开盘上涨近2%,随后有所回落,收涨1.14%。

3

高田公司的破产将带来的是产业链的重大损失。

高田公司上游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有130多家,其上上游企业又有600多家,且这些供货商多为作坊式中小企业。

高田公司破产,意味着这些企业向高田提供的零部件费用可能无法收回,一家企业社长称仅自己公司账面上待回收资金就有数千万日元,担心这些资金打了水漂,当向高田公司催款时才被告知资金链已经断裂。

高田股价在2014年曾达3000日元,但6月22日股价仅剩110日元。东交所宣布高田股票今日全天暂停交易,并将于7月27日下市。

转载请回复 授权 查看须知

若觉得见闻君写得不错,

请点下面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