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内容】他是格林斯潘巅峰之敌

【付费内容】他是格林斯潘巅峰之敌
2017年12月10日 22:50 华尔街见闻

《见闻阅读》由华尔街见闻出品。每晚10点10分发布。这背后是20多位常驻主讲人、中外50多家出版机构,每年330读物,我们一起“坚持阅读”。

书名:《最终贷款人:解密中央银行》

作者: 艾伦·S.布林德

出版方:格致出版社

主讲人:陈代云,海通证券创新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经济学博士,CFA。长期从事金融工程及衍生产品相关工作。出版金融衍生产品、量化投资及其它相关金融领域译作多部。 

大家好,欢迎来到见闻阅读,我是海通证券创新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陈代云。今天为大家讲读的是《最终贷款人》。

关注财经时事的朋友会注意到,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耶伦的任期将在2018年到期。今年11月,特朗普正式提名美联储理事杰罗米·鲍威尔(Jerome Powell)为美联储下一任主席,耶伦成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首位未能实现连任的美联储主席。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和耶伦还真有点的关系。有啥关系呢?这得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这位布林德是普林斯顿大学一位著述颇丰的学术大咖,被誉为他那一代人中具有伟大的思想的经济学家。这位大咖曾经在1994年6月-1996年1月间短暂任职美联邦储备副主席。当时耶伦和布林德是美联储监察小组的同事。这两个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同事惺惺相惜,彼此视为知己,每天都要探讨切磋,因此布林德在本书中特意提到,他已经搞不清楚书中的一些观点或者思想究竟是耶伦提出的还是他自己提出的了。由此可见,两人关系确实不同一般。

布林德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版了《当音乐停止》一书,华盛顿邮报评论员文章写到“艾伦布林德是一位国宝,他总是能看清楚实际发生的事情,并具有不受党派偏见或意识形态影响将其解释清楚的天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国宝”,在其担任美联储副主席期间,被认为试图挑战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而被格老晾在一边。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我们结合这本最能反映布林德关于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理念的《最终贷款人》的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中央银行的目标与工具。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都有着一些目标,例如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的产出,或许还有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有着一些可以使用的工具来履行他们的责任,例如存款准备金,短期存贷款利率等。除非它只有一个目标,否则中央银行一定会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目标中寻找一个平衡,换句话说,必须面临不同的取舍。布林德个人的理念是,金融政策的目标不应只盯着通货膨胀,还应包括失业率和增长速度,这与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观点明显不一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人的意见相左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最终贷款人》一书中,布林德围绕着对丁伯根-泰尔所提出的分析框架而对中央银行的目标与工具展开了论述。在这里我们无需用数学语言对丁伯根-泰尔框架做进一步的解释,大家只需要将这个分析框架理解为政策制定者在他们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最佳地实现其政策目标即可。布林德认为,如果将模型的不确定性、滞后性、预测的必要性、工具的选择自由度以及谁提供目标函数等复杂性考虑进来,这个框架就是中央银行家思考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正确方法。布林德倾向于在实现中央银行的目标时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被动的做出反应。

在探讨中央银行的目标与工具时,布林德强调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避免美联储在某一立场上坚持过久的作用。他认为“由团体决策派生出的货币政策惯性给社会带来了“净收益”,并对于过于狂热的美联储主席提供了制衡”,但是他从美联储离职后,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在美联储,格林斯潘就是国王。这个权力不是法律所赋予的,而是自然而然演化而成的。不同意格林斯潘就像在奥林匹亚的山麓上对宙斯说不。这会把你放在一个不那么舒服的位置”。

布林德在书中讲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问题的时候,他隐藏了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政策抓手是什么?中央银行实际上控制着什么工具?丁伯根-泰尔框架通过将一些变量标为“目标”,另一些变量标为“工具”,好似这些变流量生来就是如此一样。很明显,这些变量不是天然地成为“目标”和“工具”。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家们必须就他们的政策工具做出选择。

为此,布林德在这一话题上涵盖了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

首先,他认为在选择利率或货币总量作为政策工具的时候,学术与实际操作表现出了很强的共生性。普尔(1970)的模型的结论是:大规模的LM冲击有利于盯住利率目标,而大规模的IS冲击有利于盯住货币供应目标。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对美国、英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所估计的LM曲线是不稳定的,这使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得出结论:以货币供给为调整目标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布林德认为,除银行隔夜利率之外,中央银行能够在一天或一周内严格控制任何其他的利率或者任何定义之下的货币量都是天方夜谭。

其次,如果以货币供给作为调整目标不可行,那么货币当局应该试图控制哪一种利率呢?大部分实证主义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总需求中受利率影响的那部分主要对长期实际利率有所反应,而中央银行只能控制短期名义利率。换句话说,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利率实际上无关紧要,而真正起作用的利率又不能被控制。

为此,布林德提出以中性实际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他将中性实际利率定义为处于稳定状态的IS曲线上使得GDP等于潜在GDP的利率。

布林德给出了他的理由:

如果实际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总需求会最终超过潜在GDP,从而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相反,实际利率高于中性利率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反通胀的现象出现。因此,这里所定义的中性利率其目的完全是用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而这在价格稳定性被视作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长期职责的情况下,看上去是很合适的。

中性实际利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取决于财政政策,汇率和其他一些东西;同时,它对于其他持久的IS冲击是很敏感的。

中性实际利率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货币政策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布林德在写作本书时认为“学者和实践者组成的“陪审团”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这个提议的基础上思考和就此做出裁决”,但是他“相信市场的检验,并且愿意等待判决结果”。 距离这本书的第一次出版很多年已经过去了,这个判决结果到底如何,留待各位观察和思考。

据布林德自己所称,在美联储任职期间他与格林斯潘或委员会的其它委员的意见不一致,很多是利率应该上升50个基点还是25个基点这样的事情,而不是什么大的道德上的分歧。如果从布林德的学术思想出发,有这样的意见分歧也就不足为奇了,究竟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多了一个对通货膨胀率和政策滞后性的估计。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在基于时间不一致性、依赖规则或自由裁量的争论现代具象化的情况下,布林德认为事情完全不同。在他看来,学术论文关注的不是一些错误的问题就是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包括罗戈夫保守中央银行家的理论),然后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他们对于央行的行为没什么影响,布林德认为这一点也不令人奇怪。

《最终贷款人》最后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讨论。布林德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意味着两种含义。

首先,是中央银行具有自行决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自由。这里所说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有很大的权限去决定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自己选择目标。布林德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政治权威理所当然应该给中央银行设立目标,并指导它去实现这些目标。例如,法律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货币的保卫者”,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为了保证“最大的就业率”以及“稳定的价格”而存在。

其次,独立性的第二个重要的标志是它的决策是几乎不可逆性。比如,在美国的政府体系中,即使是总统或最高法院都不能撤销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定。国会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需要通过一条拥有总统签字的法律(或者通过压制他的否决权而实现)。这使得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定实际上是不可推翻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让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这个问题的实质很简单。从它的本质来讲,货币政策需要长期的观察。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所以决策者不能立即看清楚他们决策所带来的结果。而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抗击通胀具有典型的投资活动的成本效益特征:它一开始就会产生成本,而回报则缓慢得多。但是,政治家和普通公众都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如果政治家们以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制定货币政策,那么他们将很难抵制以未来为代价来获得短期利益的诱惑。所以中央银行去政治化是很有必要的。其道理跟尤利西斯(Ulysses)的一样:短期内将自己绑在桅杆上能获得长远的好处。 此外,作者批评中央银行太过于紧密地追随市场会导致中央银行继承了中央银行独立性本打算避免的短期视野。中央银行家们听从债券交易员的使唤的理由并没有比听从政客的使唤的理由更多。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布林德觉得美联储应当更加开放时,而格林斯潘则非常反对,他认为美联储的开放性会损害美联储的独立性。大家注意到,这又是一种理念上的冲突。

讲到这,大家也许对《最终贷款人》一书的内容以及布林德为什么在美联储的任职如此的短暂有了一些了解。如果大家阅读过《最终贷款人》这本书,就可以了解到布林德是一个非常具有思想的经济学家,他既是一个犀利的批判者,又是一个各方意见的兼容并蓄者,他既了解细节,又具有格局,自身就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因为美联储不是一个可以发表异见并进行公开辩论的地方,所以在美联储任职期间,布林德的这些禀赋激化了他与格林斯潘及美联储雇员们的矛盾。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当年不是格林斯潘而是布林德担任主席,美国和世界的金融市场是否会大为不同?!可惜的是,时势造英雄,历史不能被假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