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媒 | 传媒业去产能,媒体人该怎么办?

财媒 | 传媒业去产能,媒体人该怎么办?
2017年01月07日 00:55 财经记者圈
编者按:媒体中人才济济,其中肯定有死心塌地做新闻的,但骑马找驴的也不在少数,这属正常现象。现在从事媒体工作,即使很出色,也未必一辈子不变,因为媒体圈外的世界太精彩、太有吸引力了。传媒业去产能,对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么媒体人究竟该怎么办呢?来听听一个资深媒体人的建议!

作者|文添,原载于南方传媒研究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自“拐点”下行,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全球性的现象,而非中国独有。作为一位从传统媒体全盛时期过来的老新闻人,目睹今天的情景,多少有些伤感。然而笔者也清楚,这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这必然的结果之一是传媒产业产能的过剩。

不必列举报刊的减版和新闻纸用量的跌幅,也不必罗列电视收视率下滑的数据。从前炙手可热的媒体,在止住了一路的高歌猛进后,增速放缓,回归常态,然而各样夸张的说法,硬是给人造成一种媒体末日来临的感觉。

虽然未届末日,可多数媒体“好日子”的渐渐远去,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产能过剩了。

产能过剩了,“去”是必然选择。

至于怎样关、停、并、转,那属顶层设计。对于普通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更多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应对下来传媒业“去产能”的局势了。

一是要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时势所趋,变,既是“我要”,更是“要我”。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体面的薪酬福利、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新闻工作的职业不但令人羡慕,自己感觉也不错,这也是媒体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人才的主因之一。然而,优越的环境也容易使人懈怠。媒体人中固然不乏特别有理想、特别有担当的积极进取者,但更多的还是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以完成任务为追求目标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十年左右,传媒业的超高速发展与媒体饭的“易吃”和“好吃”颇有干系。虽然在空前的繁荣和兴盛过后不久,人们便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媒体太多了”,可惯性依然在推动媒体产能的非理性扩张,以至今日不得不强行压缩“去产能”。产能过剩,媒体人失宠,也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还与人们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的变化存在关联,更有媒体人固步自封的原因。而今,传统媒体正处在转型的阵痛期,要实现凤凰涅,再造产业辉煌,就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甚至可以说,要想活下去,得下死功夫了。

而在行动之前,观念和意识问题必须解决。观念越早转变、办法越是对头,实施就越是主动。抛弃惰性,奋发图强,路子或在脚下;敢破善立,尝试探索,成功应当有时。

传统媒体去产能,就是去掉不适应需求的产能,增加有效供给。为此,今日媒体人,由不得你不改变过去长期养成的单向传播的思维方式,为真正的需求、为切实地给用户带来价值而生产,摒弃任何形式与内容的自娱自乐和自说自话。

二是要提升能力。

自己现在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怎样才能让团队特别是团队领导知道你的能力和优势所在呢?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表现了。传媒业的去产能或者说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传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媒体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媒体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见,传媒业的去产能是一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综合性改革,与每一家媒体、每一位媒体人都息息相关,有志于传媒事业,想有所作为的人,真的是机会来了。内容生产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媒体生存之本。核心竞争力是“与收益关联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 美] 加里·哈默尔、普拉哈拉德《为未来而竞争》中言),是对手难以模仿、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向其他业务发展的能力。作为专业媒体人,不会不清楚自己参与生产的新闻产品是否受欢迎,以及社会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吧?在这场改革中,你主动参与了,为媒体融合和转型发展支实招使实劲了,效果有目共睹或者发展前景看好了,你为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为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拓路的作用,你对于团队的价值就大了,你的位置也就有了,平台就扩展了。由此可见,改革是逼着你求真务实,逼着你使出看家本领,逼着你恶补知识和技能。一句话,参与去产能的改革,是逼着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你的能力提升了,你便是传媒业去产能的受益者。否则,能力不济,无所作为,便难免遭淘汰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你翻阅老报纸上刊登的自己的作品,你会为“当年”那样的简单粗糙而感到有点儿不好意思呢。

三是要寻找机会。

无论谁,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就比较可能出彩。

媒体中人才济济,其中肯定有死心塌地做新闻的,但骑马找驴的也不在少数,这属正常现象。现在从事媒体工作,即使很出色,也未必一辈子不变,因为媒体圈外的世界太精彩、太有吸引力了。传媒业去产能,对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与其坐等静观,或者光说不做,不如顺势而为,抢占机会,发挥所长,脚踏实地,尝试创新。这样,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平滑过渡到新媒体在我们手上实现就理所当然了。否则,难保不跌倒在半途甚至一蹶不振。

机遇总会有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握。与媒体同前进,共享打拼成果,固然是个好结局;在媒体圈外找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平台,闯出一片天地,也是明智的选择。无数事实证明,媒体人虽是“万金油”,可在就业方面,适应性和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也不差。因此,担心找不到事做的媒体人,即便有,也是极个别的。当然啰,对于多数媒体人来说,跳槽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或者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的确很不容易。(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大家好,我是财记君,看了今天的文章,您有何感想?期待您的留言和评论!你说,我们听!

相关热文(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12名世界顶尖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2016:在执行拍摄任务时,我感受最深的是无尽的等待、信息缺乏和可怕的周遭

我在报社实习,收到采访对象的"暗示"——警惕:很多人都想睡刚步入社会的你

曹林:新人跳来跳去跳不成名编名记

澎湃新闻网总编辑刘永钢:好的内容、真正的新闻永远是刚需

裘新: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两个阶段的涵义,成功的充要条件只有一个!

范以锦:传媒教育不应成为传统媒体困境的“下半场”,传媒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用武之地!

老记者心声: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怎么被一群小年轻超过去了!?

今天的新闻世界是否还需要“大编辑”?

报业寒冬,记者转行,看德国纸媒如何困境求生?

詹国枢谈新闻写作:举重若轻,大道至简

15种最好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准)记者编辑必看!

哪些技巧可以让你的采访事半功倍?

上报集团正式迈出“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瑞力文化教育产业基金揭牌启动

浙报集团转型的五大密码

总编已死,CCO 当立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改革大戏

上报三周年 | 裘新最新讲话: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整体转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这个命题

郭全中:京华停刊,而纸媒正在崩盘的路上狂奔

秦朔:一切都已改变,一切又都未变——回想媒体往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