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专栏 | 李海鹏:故事永不过时

大咖专栏 | 李海鹏:故事永不过时
2017年02月26日 01:25 财经记者圈

李海鹏,作家,现任亭东文化首席内容官,曾为《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第一财经周刊》专栏作家、《GQ》专题总监、《人物》杂志主编、《时尚先生》全线产品出品人和杂志总编辑。

《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时尚先生》“特稿实验室”出品的一篇新闻特稿,作者魏玲,首发于《时尚先生》2015年6月刊,作品发布即引发强烈反响,荣获2015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堪称非虚构报道的典范。今天就来跟随几位老媒体人来了解一下这篇报道背后的故事以及特稿选题、讲好故事的技巧、心得。

本文原载于丽水路日志(微信号lishuilog),文|姚倩、吴开元、周宇诗,图|董金鹏、张涵、刘艳娇,特此感谢!

故事即世界

世界已经变化了,媒介、媒体、新闻剧烈变化的同时,有一个永远不会变的部分:故事永远是故事。

我跟新媒体的几个同事一起讨论怎么做新技术,之前《时尚先生》还跟腾讯合作,都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用文字版本做出来的故事,是所有这个类型报道的基础。哪怕是电影,首先要有故事大纲剧本,一步一步往上推,直到最后的影像。

非虚构文学这两年有热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大家对故事的消费越来越强烈。当然这个需求从来都是有的,有人,就有这个需求,只不过现在的环境让它的价值被大家更多地注意到。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理解一个事实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产品。我和我的团队倾向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来认识。

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是历史学特别有名的作品。无数的故事碎片里面组合成一个真正深刻的认识,讲地中海的历史的时候不仅仅是政治史、经济史,无花果到底是什么时候成熟,多久成熟?从哪个路线来贩卖,西班牙羊群从哪到哪几条清晰路线其实都是重要的,只有我们讲的故事碎片,合到一起才会构成我们平时关注的政治经济剧烈的变化。

这个作品说服了我什么叫历史,怎么来理解历史。我看一些学术性作品,其实没有留下来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故事会让你真正理解,来了解这样的事件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过去有那么多的评书,现在有那么多历史书,有一大堆小说、有一大堆电影,我们总想去远方看一看经历未知的生活,所有的不都是故事吗?到一定年龄,你回想20岁的时候,不会想有钱没钱,想的是故事。故事是不分有钱没钱的,故事只分有劲没劲。我回想我那时候没钱,很好啊,我有别人还没有的经历,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特稿关注远方

在做《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时,我们定的选题是资源枯竭。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题材。特稿关注远方。我们当时的立足点就是,我们不会觉得巴黎、纽约很遥远、陌生,但是真正遥远的地方就像大兴安岭,它有一个生活的奇观,是陌生的。我们可以去观察、可以去记录,这就是触发我们的点。

杀人是坏事,但是对于记者来讲这是好运气。在新闻业还比较繁荣的年代,大新闻不停来找上你是好运气。

同时,好运的背后是你的任务,你有责任把它讲好。林区有原生态森林的历史、63年砍伐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生活的历史,大家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只知道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所有的情感、悲欢离合,如果把需要呈现出来的这些东西当作一个存在之物体的话,它是一个活跃的有生命的东西,有它的意志。它会选中某一个时间选中某一个人,说:“你去帮我说一下。”

这篇报道有一个完整的呈现。这个呈现并不是一个因果的呈现,以前的同事吃过亏或者犯过这种错误,就是说这有一个杀人事件,跟它的背景是有关系的,跟当地的生态是有关系的,于是建立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这样所以那样,这个就叫错误的认识。因为只是一个影响关系。这篇报道没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而是把所有的人放到一起,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读者自己去想就可以了。

今天做媒体,它的价值在哪里?做这一篇报道的时候,它的价值实际上是,让大家增进对一个事件、对人生、对我们自己的了解,或者加强这种感受。这个世界对它是有要求的,你要为自己的好运工作,把任务做好。

讲故事的技巧

我高度建议大家有一个小本随时记录要点。重要的一个好处它最终能让你理解这个故事,理解面对这样的故事,到底它的本质是什么?人很容易被瞬间的东西带偏离,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记下来就会理解这件事情。故事碎片如果足够多,其中必然有很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没记的话,你会一天天失去了你的所得。

每个人脑子里都有故事原型。你一共看过多少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综合,就是你故事原型的边界。让故事原型开始工作,就是你要相信这个故事原型的工作。教科书或者老板告诉你的故事是不起作用的,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去找什么。

越是复杂的作品,故事线就越重要。什么叫故事线呢?就是讲故事的线索和事件发生的时间线两个故事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不是特别复杂,只要按照事件发生的线下来就可以。《大兴安岭杀人事件》这种故事线从什么地方开始讲、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转移、什么时候继续,这个故事线没有那么简单。

记住一切,真正理解这个故事,就有了故事线。

紧张感,或者说悬念,是讲故事的基本技巧。让别人看的下去,比任何一件事情更重要。最好的点就是冲突,糟糕的是没有冲突的时候。《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杀人现场突发的只有冲突点,要是用冲突根本建立不起来这个故事。对这个故事来讲,保持悬念容易,标题叫《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怎么杀的、谁杀谁就是悬念。最难的就是紧张感,需要理解事情的能力、现场捕捉细节的能力、写作能力。所有的这些能力都过关的话,你就会有很好的紧张感来呈现。

阅读快感的追求和对深度与美感的追求是矛盾的。深度和信息的广度是相关的,删掉广度就会失去深度,保留广度阅读快感就会下降,这时候要做一个选择。

美感不仅来自于你的文字能力、来自于一个词语、来自于准确的叙述,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就是文章的结构,中国的说法有主线和陪笔,陪笔是通常在中国传统写作教育中被称为枝蔓的部分。一篇文章想显得潇洒就一定要有陪笔,不要目的性地说一件事,一定说点别的,这个就是简单的美感。

人物和文化是有个性的,文笔和作品也是这样。个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差异化,产生意义。调查报道的价值非常明确,就是认识事实。非虚构报道不是那么明确,它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故事,故事好看不好看?故事有没有深度?故事有没有广度之类的;另一方面是意义,它的主题、它的审美,超出我们通常对一个报道的期望值的东西。

客观性之辩

李海鹏:怎么保持客观性?我的客观性有两种答案:第一种,整体保持客观性。如何一个人说这篇报道不客观,有牵强性,这个没得聊。你认为不客观,他认为客观,我认为我特别客观,你认为我特别不客观,永远没法讨论。所以,我现在遇到这种事,都一笑而过。第二种是信息点的不准确。一篇报道大概会一千多个信息点构成,时间、地点等信息点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没有不准确,有没有不客观的,这是客观性基本的保障。

魏玲(《大兴安岭杀人事件》作者):一句话讲怎么样保持报道的真实,就是记录一切。用笔记、用眼睛记、用录音记,最后我们会把所有的都准备出来。我们的工作方法保证了我们的报道是真实的。批评者说说我们这儿有医院,也有工厂,你都没有写,你就只写了我们这儿冰天雪地。我确实没有写他们医院和工厂,这里面有一个选择信息的问题,我不觉得我承担一个全面介绍的功能。在这个写作中,我会选择跟这个故事相关的信息,所以我写只有一条路,它真的只有一条路。

徐泓:客观性实际上是一个伪词。因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它不可能没有写作者的认知与选择。客观主要讲的是一种态度,然后是一个过程,最后才是结果。态度与过程,强调的是真实和准确,尤其采访过程,力求材料的全面和准确,还有多信源的、多重视角的求证。

叶韦明:新闻跟人类学有很多共同特点。大家反复强调客观,仿佛人类科学都必须跟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有解剖、显微镜才能达到客观的状态。但是我们面对的人,面对的是社会,我们面对是非常复杂的场景和文化。格尔茨说文化是意义的网,我们是生活在意义的网当中的个体。所以我们只有把文化还原到一定程度。

版权信息

文|姚倩、吴开元、周宇诗,图|董金鹏、张涵、刘艳娇,本文原载于丽水路日志(微信号lishuilog),丽水路日志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硕士班的媒体实验平台。财记君推荐!

大家好,我是财记君,看了今天的文章,您有何感想?期待您的留言和评论!你说,我们听!

相关热文(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对于有阅历、懂人生、敏锐于时代走向的媒体人,这是一个写出好故事的时代

新闻考研:考不上研究生,你真的不会死掉!

数字鸿沟在加速扩大,媒体人你还能跨过去吗?

一篇深入骨髓的解读:现在是内容的黄金时代,但它擅长把自己伪装为知识

20余年前还是一名记者,如今他投出了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

那些年,在南方周末写特稿——"中国新闻业最佳特稿作者"实战心得

传媒业去产能,媒体人该怎么办?

12名世界顶尖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2016:在执行拍摄任务时,我感受最深的是无尽的等待、信息缺乏和可怕的周遭

我在报社实习,收到采访对象的"暗示"——很多人都想睡刚步入社会的你

曹林:新人跳来跳去跳不成名编名记

澎湃新闻网总编辑刘永钢:好的内容、真正的新闻永远是刚需

裘新: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两个阶段的涵义,成功的充要条件只有一个!

范以锦:传媒教育不应成为传统媒体困境的“下半场”,传媒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用武之地!

老记者心声: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怎么被一群小年轻超过去了!?

今天的新闻世界是否还需要“大编辑”?

报业寒冬,记者转行,看德国纸媒如何困境求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