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流失记者近万 新技术冲击,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在哪

4年流失记者近万 新技术冲击,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在哪
2017年12月11日 22:10 财经记者圈

编者按:在网络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来满足自己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需要。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巨大冲击,报纸收入连年下跌、广告发行加速下滑、传统记者收入大跌,纷纷出走······更雪上加霜的是,在虚假信息、失实报道、谣言四起的网络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影响力不断下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所剩几多?

文|羽蒙,原载于金牌舆情官(ID:jinpaiyuqingguan)

报纸收入连年下跌、广告发行加速下滑,传统记者收入大跌,纷纷出走,已然不是“新闻”,“纸媒将死”的论调隔三差五地总会被业内人士提起。

据新华网2017年记者节期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平媒记者就从84130人缩减至83884人,近四年,平媒流失记者近万人。

1

报业“穷途末路”

记者收入下滑,人才流失加剧

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市场化媒体的经营正遭遇困境,多项指标同比严重下降,平面媒体无论是印刷量、发行量、刊物种类、营业收入,还是从业人员等都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现状。

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894种,较2015年降低0.6%;总印数390.1亿份,降低9.3%;总印张1267.3亿印张,降低18.5%;定价总金额408.2亿元,降低6.0%。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8.5亿元,降低7.6%;利润总额30.1亿元,降低15.7%。

而这些数据都是在连年下滑,早在2015年,报纸出版总印数、总印张就分别降低7.3%和19.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0.3%和53.2%,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报业发展不景气,平媒从业人员收入自然大幅下滑,无奈纷纷选择出走谋生,传统报业年轻人才匮乏,呈现断崖式发展。

据了解,平媒记者的收入可以分为固定工资、报道稿费、业务提成,甚至还有灰色收入。曾经一篇《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 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无疑揭示了当下记者收入考核体制下,做好报道并不意味着高收入的尴尬现状。出走的媒体人李杨表示:“在报社的这些年里据我所知,记者的收入不升反降,收入和付出非常不成正比,我到企业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让我有一个非常体面的薪水,我首先需要养活自己。”

由“媒记”发起的“亲爱的媒体人,你是否还在为钱发愁?”微互动活动,让媒体人的收入状况、生存状态再次引发业内关注,其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平面媒体记者月入过万的可谓凤毛麟角。

据《2017中国媒体内容生产者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在针对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记者收入调查中,8成的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还有3成(32.2%)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工资水平显然是与经济水平、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的。

而在非一线城市生活的记者收入通常只有2000—3000元,即便有经验的记者也不过三四千左右。根据从业者的学历来看,本科占71.81%,硕士占8.87%,这样的薪资无疑与他们的学历也是不相匹配的。

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平媒记者选择离开,美通社发布的《2017中国媒体内容生产者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三个媒体人中,就有一个在做自媒体,而许多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曾经都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微信公众号的咪蒙“助理”五万月薪的消息,刺激着几乎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的神经,越来越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闯入内容创业者大阵营。

根据2013—2015年间传统媒体人员的离职告白来看,经济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共青团北京市委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成媒体人想转行,其中的原因包括压力大、工作强度高、超时加班等,最关键的因素是对薪酬的不满意。

人才出走的同时,新鲜血液的引入难题也是目前报业面临的一大困境,报纸行业所提供的薪酬不再能吸引顶尖人才的加入。在中国目前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的223925名记者中,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的仅仅占到了9.72%,记者主力军仍集中在70后,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缺乏年轻人的队伍,很难支撑起未来的新闻行业。

2

新媒体产业化、生态化

挤压传统媒体生存空间

自 2000 年起,从博客到以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为主的播客,再到微博、微信以及SNS 网站和类SNS 的应用,“自媒体”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

发展至今,各大手机应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都推出了自媒体内容平台,无论是微信的订阅号,还是主打个性化智能分发的今日头条“头条号”、搜狐的“搜狐公众平台”、百度的“百家号”、360的“众媒号”,亦或是垂直领域的虎扑体育、36氪、站酷等,自媒体内容平台蜂拥。而互联网新闻作为互联网基础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1.6%,用户规模为5.79亿。

同时,移动社交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即时通信使用率达到90.4%,基于即时通信衍生的社交应用,微信、QQ的使用率已经分别达到78.7%、67.4%,社交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和信息传播格局的多元化,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方面优势明显,完胜传统技术支撑下的纸质媒体。“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来满足自己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需要。

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3月间,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习惯,58.9%的用户将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新闻资讯在移动端渗透率已达66.6%。

一开始,在严酷的现实下,纸媒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一些报社积极实践,寻找出路,纷纷开始谋求融合与转型的路径,一时之间,建立新闻网站、上马“两微一端”、打造新媒体平台成为标配。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做法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目前还没有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除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媒体,大多数报社目前都在咬牙坚持着,这条媒体转型之路相当坎坷。

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少坚持不下的报纸将生存的红利空间寄希望于裁员:湖北楚天都市报裁员70人;陕西华商传媒集团下属的华商报、新文化报、华商晨报纷纷裁员……这样饮鸩止渴的方式,无疑让报业生存空间愈加缩小。

3

传播技术改变传媒生态

AI,机器能否取代人力?

在算法趋势的影响下,技术取代人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的弱化传统媒体机构在内容生产、分发中以往扮演的“把关人”角色。

媒体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广泛应用。

腾讯、网易、新浪等门户新闻客户端进一步加强了机器推荐机制,推出“推荐” 一级栏目,今日头条、腾讯的天天快报主打个性化推荐,未来很可能以算法全面取代人工编辑。

据2016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23925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比2012年的248101人减少了近25000人,其中仅平媒记者就减少了10000人。据报道,南方报业集团仅2014年就有202名集团聘员工离职,2012年至2014年总计离职员工519人,其中采编人员占绝大多数,记者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传媒技术的发展在满足用户“足不出户”的同时,阅读量、点击量成为评判内容优质与否的重要参考数据,同时内容低俗、娱乐性强更受算法推荐的欢迎。而许多传统的新闻媒体与内容生产者更加地依赖于平台公司的分发,在内容生产上主动地去迎合平台的算法,以求获取到更多的流量和读者关注。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大数据用户画像披着个性化分发的外衣,将用户置于信息茧房之中,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报道工作显得不再具有价值,各大媒体在加快新媒体建设,拓展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同时,深度新闻调查作品越来越稀少。

新闻报道本应该是严肃、严谨、客观的,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野蛮生长加入其中,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网络媒体、自媒体,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不再承担主动求证、多方调查、客观分析的角色,而仅仅是轮番充当了各方的发声工具,成为各种信息流的发布平台,有时还会造成部分信息“发布—删除—更正”的尴尬。 

于是,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影响力不断下降。一个本该被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说清楚的事件,被拆成了多个互相矛盾的版本,新闻报道的本质被逐渐忽略,媒体的功能作用正在弱化。

当前,传统媒体正面临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在虚假信息、失实报道、谣言四起的网络时代,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一味迎合新媒体,缩减队伍减少开支,丢失掉新闻报道的本质,是行不通的。公众需要有力量的深度报道,这才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筹码,有理有据的深度报道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公信力、树立媒体影响力,更为媒体带来市场竞争力。

版权信息

本文版权属于金牌舆情官,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