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迎来春天

保险│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迎来春天
2017年02月13日 14:57 中国金融

作者:岳 磊 李 敏

最近,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加强养老保障业务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很多人会好奇地问,“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什么?和个人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随着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的实施,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也将迎来发展上的春天。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什么?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作为管理人,接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团体委托人和个人委托人的委托,为其提供养老保障以及与养老保障相关的资金管理服务,包括方案设计、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支付、薪酬递延、福利计划等服务事项。

简单的说,就是保监会特批养老保险公司或养老金公司做的一个面向企业或个人的资产管理产品,产品目的须是“养老保障”及相关领域。

其实,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最早开展于2009年,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开展,而且只面向团体客户。2013年,保监会出台《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允许养老保障管理业务面向个人客户。2015年正式出台《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养老金管理公司开展业务,对开展个人业务提出经营门槛、资本约束等。

2016年11月,保监会发出通知,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经营门槛要求、强化投资管理、加强产品备案等,具体如下。

第一,进一步提高业务经营门槛要求。对开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提出了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且净资产始终维持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资质要求,个人开放式业务门槛明确为不低于1000元。

第二,强化投资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结合保险机构开展另类投资的优势,加强了另类投资的监管;设定了债券正回购的比例,防止过度使用杠杆;明确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仅限于对冲或规避风险,不得用于投机目的等。

第三,对委托外部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作了细化规定。

第四,加强了产品备案监管。备案产品要和实际销售产品要一致,如果不一致,会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五,强化了业务信息报送。保监会设计了新的统计报表,提出相应的报送要求,所以以后关于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的信息可能需要单独披露。

另外,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还可以投资于保监会批准的股权投资计划,但应当遵循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原则,审慎投资、防范风险。

养老保障管理产品VS商业养老保险

有人问,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属于商业养老保险吗?

虽然都有“养老”的字眼,但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与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有几点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性质上来讲,商业养老保险含有保险责任,都有风险保额,而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是资产管理产品,没有保险责任。

其次,从风险管理角度,养老保障管理产品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养老保险产品需要计提保险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

再次,从投资角度看,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一般都设有不同的投资组合,委托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投资组合,因此投资选择更为灵活。大部分养老保险产品则难以有投资选择。

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特别是开放型组合产品,有点类似于投连险。其实,该产品试点之初,投资范围比照的就是投连险。目前,养老保障管理基金投资范围比照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监管规定执行,可以说在投资上非常灵活。

最后,从运作模式上来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更像企业年金,特别是“3+1”模式的年金计划,由养老保险公司负责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而另外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

产品收益如何?

既然是投资产品,诸位肯定非常关心收益,但团体养老保障产品的收益大多属于商业机密,个人产品的收益信息则可以从一些公司的官网或之前的新闻中查到。

国寿“福寿丰年”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第一期自2014年11月11日向全社会公开发行,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购买金额1000元起,封闭期1年(365天),原本计划募集7天的产品第一期首日发售即达到募集上限2亿元,提前结束募集。产品资金主要投资于信托、定期存款、债券、保险资管公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固定收益工具以及货币市场工具。

2014年12月,太平养老推出首款面向个人发行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太平金中金A款封闭式投资组合1号第1期”,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5%,1000元起售;这款产品后端对接的是由太平资产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发行规模超过4亿元。

随着市场情况变化,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的收益率也是一路下滑。譬如国寿“福寿嘉年”2015年6月的第一期预期收益率6.5%,2016年1月的第十期下降至5.1%,而正在募集的第四十七期已是4.1%,和银行理财产品相差无几,不过认购起点较低,只有1万元。

对于这类产品的购买渠道,个人型产品一般从养老保险公司的合作银行、渠道购买,比如平安养老在平安银行、陆金所等合作机构发布,建信养老金的产品则通过建设银行的渠道发售。微信的理财通,还可以看见太平、国寿的几个产品。

动力在哪儿?

目前来看,对养老保险公司或养老金公司而言,发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动力。

●居民养老理财市场空间广阔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保障体系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成了居民迫切需求。目前,多数人还是靠储蓄养老,未来会逐步向投资养老转变,现在各路金融机构纷纷瞄准养老金融,纷纷推出针对养老的金融产品,企图在这片蓝海中掘金。

而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的出现,恰逢其时,抓住机遇,只有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企业在养老保障、员工激励方面有巨大的需求

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虽然带有“养老”二字,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应对养老需求,还可以满足企业在薪酬递延、福利计划、股权激励等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企业主导发起的养老金管理计划中,企业年金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建立门槛较高、覆盖面有限,在领取方式、领取时间上有诸多限制。

而国内许多科技型企业、创业型企业、小微企业等尚不具备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条件,但其在员工养老保障、员工激励方面有大量需求,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正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养老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企业年金业务,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兼营一些团体保险业务,客户以企业客户为主。以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业务,为养老保险公司带来转型契机,从以年金为主向养老资产管理转变,从现有以企业客户为主向企业与个人客户服务并重转变。目前来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在养老保险公司业务中的占比还很小。

以上几点,也是保监会推动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发展的初衷。

路在何方?

从保监会发布的通知来看,发展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放在首位的还是要防范风险,如提出强化开放式业务开放频次和另类投资比例监管,设定债券正回购比例防止过度使用杠杆,等等。

不可否认,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也面临一些挑战。

譬如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更偏重短期理财,着重于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而容易受到资产违约事件影响。而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受到了更强的约束,如其年度新增规模不高于公司偿付能力溢额或净资产的十倍。

团体型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则面临客户需求差异化的问题,如客户对产品、费率、投资有特殊的需求等。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办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还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

其实,从2010年以来,养老保险公司自身对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定位也有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不是负债型业务,没有风险保障,管理模式完全复制年金,因此,平安、太平等兼具保险和年金牌照的养老保险公司,认为其与万能险、分红险的功能是重叠的,因而没有大力推广。

近期,养老保障业务规模的暴涨,主要是在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端,对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造成了冲击,这或许也是近期加强监管的原因。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的未来应该是“鹏程万里”。至于路在何方,抛砖引玉,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争取更多政策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等。

可以预见,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终将落地,将对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带来发展机遇。但是,个人参加长期性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也是个人自主养老的一种选择,有点类似于个人养老账户,能否也纳入税收优惠的范围之内。其实,只要是符合养老目的的金融产品或服务,都应考虑税收层面统一纳入优惠,这样才能激发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丰富产品类型,打造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产品。

从目前来看,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大多仅是理财产品,并没有针对性地对委托人未来的养老需求进行长期规划和安排,团体型的养老保障产品也以短期激励为主。

虽然有保险人士说,短期理财也是为了养老,但是挂着“养老”的名字,还是应该考虑跨周期的养老规划更为合适,针对不同人群的风险收益偏好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产品,解决当前居民的养老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团体型产品的方向更为多元化。保监会已经做了很好的分类:以退休为领取条件的团体产品,为养老金型;以薪酬递延为目的的团体产品为薪酬延付型产品;企业或单位为提高员工待遇水平,有企业或单位缴费,并有明确个人受益人的,为福利计划型;没有个人受益人的团体产品,为资产管理型;以实现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产品为员工持股型。

以上这些团体型产品,每一个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最后,持续提高研究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拥抱新技术。

这一点不用多说,一方面研发产品要深入研究客户和市场,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业绩才是硬道理。随着新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智能投顾逐渐崛起,在美国智能投顾已经在养老金计划投资中得到应用,未来或许在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投资管理中会有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养老金业务部;

中国建设银行邯郸分行公司业务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