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金融的中国“局”

人工智能+金融的中国“局”
2017年02月28日 11:18 中国金融

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Google、IBM 等国际巨头公司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金融产品的方方面面,国内金融行业也逐步开始在各项业务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银行、保险机构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及诸如用钱宝之类的小微创业公司,无论体量大小、无论入局早晚,都正试图在这片人工智能+金融的 “蓝海”中分一杯羹。

银行大佬们的智能化尝试

虽然银行大佬们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华丽转身来得稍晚了一点,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尝试却开始得很早。

智能客服:“随叫随到”的金融小管家

早在几年前,国内多家银行就已经开始了智能客服的研究与应用。

2013年11月,中国建设银行正式推出智能交互性机器人——“小微”,在微信渠道上线应用。上线后,小微凭借及时准确的响应、不失风趣的聊天,迅速赢得广大客户喜爱。截至2016年10月底,“小微”的累计服务客户数已突破14亿人次,每天约有280万人次客户进线咨询。目前,能与客户聊天、亲切活泼的智能“小微”已覆盖7000多个业务场景,内容覆盖个人金融、对公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善融商务等,回复准确率超过90%;应用渠道也从最初的微信,扩展到网银网站、手机银行、短信、易信等领域,“小微”正逐渐成为亿万客户身边“随叫随到”的金融小管家。

然而,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建设银行的智能客服目前应该算是同业领先水平,已经能够大大减轻人工客服的工作量,但从本质上来说,“小微”目前的工作更多的是对于客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模糊匹配,将问题库中最接近问题的答案搜出来回答给客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微”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客服。

2015 年,交通银行也在实体网点推出智能客服机器人“小娇”,号称可以通过语言识别、触摸交互、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开展迎宾、业务引导、业务查询等多种服务类型,甚至还可以预报天气、唱歌和讲笑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仅在实体网点表现出色,还曾经登上央视综艺节目与主持人亲切互动的“小娇”,其生产商科沃斯也表示,机器人“小娇”其实是通过人工操控的,由人工客服通过麦克风和语音播放器同客户交流,只不过把声音做了变声处理。机器人真的只是“机器”+“人”而已。

智能投顾:摩羯智投的重拳出击

2016年12月6日,招商银行在深圳举办招行APP5.0暨摩羯智投新闻发布会,宣布招商银行两款重磅新产品APP5.0、摩羯智投的正式上线。其中摩羯智投是国内银行业内首家推出的智能投顾服务。

根据招商银行的介绍,摩羯智投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并融入招商银行十多年财富管理实践及基金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以公募基金为基础的、全球资产配置的“智能基金组合配置服务”。在客户进行投资期限和风险收益选择后,摩羯智投会根据客户自主选择的“目标—收益”要求、构建基金组合,由客户进行决策、“一键购买”并享受后续服务。不仅如此,摩羯智投在向客户提供基金产品组合配置建议的同时,也增加了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摩羯智投会实时进行全球市场扫描,根据最新市场状况,去计算最优组合比例,如果客户所持组合偏离最优状态,摩羯智投将为客户提供动态的基金组合调整建议,在客户认可后,即可自主进行一键优化。

当然,招商银行也承认直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投资决策,现在还不成熟,因此,在摩羯智投中,机器学习算法只是在整个投资模型框架中局部使用。现阶段,摩羯智投的出现要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而不仅仅是专业性问题。既发挥机器在数据处理和模型进化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人在构建非结构化数据库方面的经验,这种“人与机器”的融合服务新模式,将帮助智能摩羯成为更好的智能投顾。

面对智能投顾,真正拥有资产配置能力、算法和模型体系、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商业银行,终于等到了摩羯智投的“重拳出击”,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保险业的智能化:摸着石头过河

近年来,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兴科技,从排斥走向主动试水,我国的保险行业在人工智能的路上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8月,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发表演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除了“保险”,就是“大数据”“风控”和“信用”。马云甚至表示,未来卖保险的都得是数据专家人和人工智能专家。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我国保险业已有广泛应用。早在2012年,新华保险在其短信和电话互动服务平台上就引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用以解答常见咨询问题。此后,人工智能在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方面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合众人寿在客服岗位上就推出了阿里云人工智能小Ai,小Ai不但能够对保户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还可缩短服务接入等待时长,优化客户体验。

另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泰康在线同样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运用上动作活跃。2016年8月,泰康人寿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保险智能机器人“TKer”,立即吸睛无数。

“TKer”机器人除具备主动迎宾、智能会话、互动保险咨询等功能外,还可以提供证件扫描服务,便于保户直接投保;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以及语音交互功能为保户提供查询保单的服务;可以定期更新、发布新产品和服务,支持用户通过机器人直接办理业务。据泰康在线人士透露,“TKer”机器人未来也可能将服务于泰康线下业务,代替人工完成相关业务工作,甚至还可以结合健康、运动智能硬件等提供诸如血压、脉搏、体温测量等的健康服务。

此外,人工智能在我国保险业的反欺诈运用中同样有所作为。2016年4月,弘康人寿在保险业内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后台将身份证照片和公安部的身份证认证中心照片进行智能比对,安全地解决了客户“证明你是你”的问题,进而实现快速投保,以及防范保险骗保行为。同样地,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也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保户提供照片的真实性。

BAT的金融智能化:更接近未来

目前,BAT等国内科技巨头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在抓紧进行战略布局。凭借其自身在科技和互联网大数据方面的天然优势,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似乎更接近未来。

百度:全面布局人工智能

近年来,百度先后成立了大数据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并通过架构调整全面发力人工智能。2016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大脑”的推出,全面展示了百度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不久之后,百度又宣布成立独立风险投资公司,李彦宏亲自出任董事长,新成立的百度风投将专注于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新科技创新项目。

目前,百度的人工智能产品有度秘、百度地图、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另外,百度外卖、百度糯米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通过海量的订餐、出餐时间大数据,建立大数据模型推算出商户的出餐时间。目前百度外卖出餐时间预估差值是7分钟,从外卖平台的角度来说,未来通过更多维度的数据挖掘,百度外卖送的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准时,还能送的越来越远。

此外,百度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也正在全面注入百度金融。目前百度金融已在包括消费分期、现金贷、企业贷款、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交易、数据金融服务等多种业务上谋篇布局。较为完整的金融全业务版图,给了百度技术充分发挥的空间。百度金融分管理财资管业务的百度副总裁张旭阳透露:“百度金融科技的探索有望实现投资者风险偏好识别、数字化资产配置与产品组合、风险分析与预警,从而为大众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投资工具,并有助于推动财富管理回归本源。”

而集合了百度金融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IT系统、支付全套金融解决方案的百度“金融云”将正式向业界开放。百度金融的海量信息提取、大数据及机器学习助理投资决策等技术,将为金融合作伙伴提供更智能专业的金融辅助决策服务。

蚂蚁金服: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

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下设了一个特殊的科学家团队,专门从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并在蚂蚁金服的业务场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应用,包括互联网小贷、保险、征信、智能投顾、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

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网商银行在花呗与微贷业务上,使用机器学习把虚假交易率降低了近10倍;为支付宝的证件审核系统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OCR系统,使证件校核时间从1天缩小到1秒,同时提升了30%的通过率。蚂蚁金服还建立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和推荐与搜索平台,在财经信息分析、基金推荐、支付宝电影推荐、会员忠诚度计划发挥了作用。此外,蚂蚁金服还开发了智能客服系统,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

这里以智能客服为例,2015年“双11”期间,蚂蚁金服95% 的远程客户服务已经由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完成,同时实现了100% 的自动语音识别。当用户通过支付宝客户端进入“我的客服”后,人工智能开始发挥作用,“我的客服”会自动“猜”出用户可能会有疑问的几个点供选择。其中一部分是所有用户常见的问题,而更精准的是基于用户使用的服务、时长、行为等变量抽取出的个性化疑问点。在交流中,这些问题通过深度学习和语义分析等方式给出自动回答。问题识别模型的点击准确率在过去的时间里大幅提升,在花呗等业务上,机器人问答的准确率从67% 提升到超过80%。

2016年7月,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透露:蚂蚁金服的人工智能团队正在研发虚拟机器人。未来这一机器人将在客服、理财、聊天、转账、发红包等各个场景中应用,成为支付宝每一位用户的个性化智能助理。

比如,当你需要交水电煤气费时,只需要对着支付宝说“我要交电费”,手机就会转到缴纳电费的页面。你要进行理财时,机器人会成为你的理财私人助理,一对一与你进行个性化交流,满足你的需求。

腾讯:寻求局部突破

有关腾讯人工智能的报道很少,但腾讯并非没有涉足人工智能。

首先,大量考察和收购或投资了美国的机器学习平台类创业公司。比如与硅谷风投机构Felicis Ventures领投美国数据公司Diffbot1000万美元A轮融资,参投专注于生命大数据和数字生命研究的公司iCarbonX(碳云智能)近10亿元的A轮融资。

其次,在基础研究领域,腾讯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包括WHATLAB(微信-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优图实验室、微信模式识别中心、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等多个部门。

最后,腾讯还开发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业务产品。诸如,微信推出智能机器人“小微”,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定制服务的“云搜”,中文语义分析平台“文智”,应用于腾讯征信、微众银行、财付通的优图人脸识别等。

以腾讯目前的实力来看,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底牌还是腾讯云的积累。2016年5月,腾讯云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的展台上就展示了其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云存储和流媒体等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的创业梦

除了在数据和平台上占尽优势的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外,想要用人工智能改变金融业的还有另外一股“清流”,他们怀揣着对于人工智能的敬仰,渴望在人工智能+金融的蓝海中分一杯羹。

用钱宝和财鲸是这支创业大军中的成功典范,他们正致力于用他们的智慧让信贷更安全、让投资更聪明。

用钱宝创业团队的目标是“每个人享受智慧的金融”,而产品就是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风控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金融需求,让他们便利地获得小额贷款。为此,用钱宝采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思路,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柯南特征工程”“D-AI机器学习模型”和“Anubis大数据计算架构”,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千余项有效弱特征,并通过近百个模型进行不断迭代,持续提高其人工智能风控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每月100万笔的交易量,意味着平均每天大约有3万多笔,每3秒就有一笔信贷在用钱宝平台上产生,而发起这些借款的人,很多是没有信用卡、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人。这就是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用钱宝平台取得的“战绩”。

通过大数据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用钱宝拥有了一套严格且完整的风控流程,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所有流程全由机器完成。未来,随着用户量的增加,用钱宝依靠自身的风控能力,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财鲸,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一家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资顾问公司,其研发的“深海”智能投资系统,包含海神(多维空间交互匹配平台)、遨游(神经网络认知选股系统)、豚音(智能分析器配置优化系统)、洋流(量化择时动态调仓系统)、海纳(结构化大数据平台)和惊涛(脉冲交易系统)。

凭借财鲸深海智能投资系统,财鲸拥有强大的金融搜索和证券评估体系,能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标的,再通过投研专家团队的严格筛选,根据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为投资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全球资产配置方案。投资过程中系统每天会对组合从市场、行业、组合、用户等层面进行监测,出现变动时给用户提出风险警示。

根据最新公布的业绩数据,作为国内首家智能投顾公司,2016年财鲸产品收益全线飘红,不少产品年化收益超70%,其中,排名前三甲的分别为游戏组合(年化收益高达96.11%)、人工智能组合(年化收益85.89%)、虚拟现实组合(年化收益71.79%)。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再次证明了财鲸智能投顾技术的成熟。正如财鲸CIO王蓁所言:“在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回测上,人工智能远远超出人类。”“未来,我们希望系统可以做到,凤姐回国理了一个发,我们就能知道哪些股票可能因此而股价变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