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开发和交流

促进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开发和交流
2016年08月23日 09:02 中国金融

促进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开发和交流

——“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交流会”在京举行

 2016年8月12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国银联、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专家工作组、第三方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共100余人出席会议。部分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银行软件测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分享了近年来在银行软件测试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对银行软件测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杨竑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金融出版社副总编辑查子安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近年来随着客户体验、管理水平、业务发展要求的提升,商业银行开展了新一轮大规模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升级,其中银行软件测试业务作为保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重要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各家银行取得了一些优异的创新成果,为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和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金融出版社举办此次成果交流会,旨在为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和相关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和成果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明确银行软件测试的定位,对测试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共同推动我国银行软件测试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杨竑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银行软件测试对于金融信息安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无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地方的新兴金融机构,大家都充分认知到银行软件测试的重要意义,银行业软件测试发展势头逐步加快。如今的软件测试,在银行业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上做代码、验证和回归等这样简单工作,而是注重向提高用户体验、优化内部流程、做好风险防控、落实国家管控标准等方向转变。今后,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组成专业团队,各有侧重,开创出中国金融业特有的测试工具,在夯实银行软件测试基础的同时,加快创新步伐,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软件测试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风险防范作用。

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测试中心副主任唐辉认为,银行软件测试承担着保障信息可用性、安全性的责任。随着多场景大规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移动设备物联网的加入,测试必将从单一的软件复合型功能性测试逐步转向互联互通、性能密码、安全等多样化的测试,多样化的发展是测试面对新趋势的必然选择。云平台、大数据、虚拟化等新技术为测试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近年来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测试中心逐步建成了银行软件测试“四个大平台和三个工具系统”。四大平台包括:测试云平台,主要对于各类进行精细化的部署,进行统一的调度、快速灵活执行测试环境的搭配;一体化平台是信息系统研发阶段的考核与管理,总结项目经验,主要是依托人行信息开发的规范和相关标准是个管理平台;标准验证平台是对各类资源进行的统一调度,实现标准认证、仿真环境全流程管理;互联网监控平台,对安全事件的监控提供应急处置、和态势感知相关服务的平台。三个工具系统包括:“万花筒”系列、“逐浪”系列和“万象”系列。

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专家工作组组长任亮在会议上着重分析了我国软件测试现状、标准和发展趋势。他认为,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测试中心,特别是近几年,在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的引领下,测试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测试趋于标准化和智能化,降低了测试成本。目前,我国银行业软件测试的规范体系已经建立,测试队伍业务能力比较强,测试管理平台亮点很多,测试组织有一定的成熟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比如:测试规范体系与实际运用存在脱节之处,与项目组认可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发现有些银行规范体系更多的是以文档的形式存在;平台过多不利于测试组织的人员使用,需要进一步整合;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的对标;应进一步实施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为此,银行软件测试未来发展方向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SIT和开发高效融合,UAT独立更专注用户体验;平衡价值质量和效能,实施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管理体系,采用新型IT技术和方法,加快创新步伐。

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北京)总经理潘贵平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农行的测试技术探索与实践。他认为,银行软件测试技术发展应根据内外部的变化方向,与时俱进,避免一条路走到黑。做测试需要有大体的分类,比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专项测试和辅助测试等。对于某些测试比如功能测试还可以按照平台进一步细分,分成主机平台、商用平台、移动端等。测试技术和测试工具也应灵活选择和运用:既有基于交易级的技术,也有有些基于界面级的技术;在引用外部成熟工具的同时,更注重开发自己的测试工具。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李兆云结合中国银行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实施精益测试管理的经验。她介绍说,从2003年至今的14个年里,中国银行从开展简单的业务功能测试,拓展到现在的客户体验、非功能测试、数据迁移和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的测试,测试的工作量以年均30%的数量在增加,范围涵盖了所有的信息系统,既包括国内所有的业务风险管理统计分析和业务平台的测试,也包括海外分支机构的各项测试,全部实行了一体化的精细管理。为了推动测试工作向智慧型发展,开发部门必须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密切配合。中国银行在2014年就把测试中心的工作和软件中心的SIT跨系统集成进行了整合,使测试技术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因此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一直在推进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引入了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和工程点的评估专家和项目管理的认证,测试人员和管理人员都纷纷通过学习获取相关证书。

交通银行测试中心总经理张欣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交通银行测试中心的建设实践看银行业测试的未来”的主题演讲。她认为,传统的测试主要是为了完善投产流程、规范测试体系、实施质量评测,提示测试风险,也就是质量保证和控制(QA&QC)。而新型测试中心的定位应当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协助优化需求、保障用户体验、确保用户黏性、发挥监理作用,可将其称之为业务保证和控制(BA&BC)。根据上述定位,交通银行测试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成果就是自主研发了“一体化测试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了自主创新的各种测试方法和工具,构建了基于“业务全视图”的测试资产体系,实现智能精准的测试设计,推行“手自一体”测试执行管理模式,打造实时、准确的信息推送和查询渠道,让测试中心的业务人员迅速成为测试能手。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银行业软件测试发展,张欣建议构建银行业测试中心交流机制,促进经验共享、智慧共享和人才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张志田围绕自动化测试这个主题上做深入探讨。他介绍说,鉴于银行系统局部的故障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华夏银行在回归测试方面重点进行了自动化的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动化测试的平台能够产生测试案例和测试脚本,再由调起测试平台所产生的测试案例去驱动被测试系统。目前,华夏银行自动化测试覆盖的范围达到28%的系统,预期将会覆盖到40%的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案例占比为32%,预期将占到55%。

下午的圆桌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周祥昆主持。围绕“测试时间、环境、投入和质量保证的平衡”、“测试外包风险与应对措施”以及“用户体验测试探索与应用”这三个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三场圆桌讨论由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总经理毛卫东、交通银行测试中心总经理张欣和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申科分别主持。来自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联、国际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上海软件促进中心、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基金会(TMMI)、高德纳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捷科智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天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嘉宾,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和上海元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参与了成果展示。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现场展示了一款很适合银行业数据长期归档使用的华录蓝光光盘库产品,受到了众多参会领导和单位代表的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