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亿资管业大变局!你的理财将要危险了!

100万亿资管业大变局!你的理财将要危险了!
2017年11月18日 18:55 雪球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昨天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管局刚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总字数超过1万字。这个市场新规将对百万亿规模的资产管理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既包括了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管机构,也重新定义了资管产品,银行非保本产品,信托,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公募的私募的全部囊括其中。知名财经作家@齐俊杰 和中国基金报 分别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解读,雪球菌分享给大家。

本文来源:中国基金报(chinafundnews)、齐俊杰看财经(qijunjie82)

中国基金报梳理出了20条核心干货,并进行了点评:

1、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点评:前几年大发展中,问题很多,需要一一解决。

2、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点评:资产管理三不原则出来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3、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合格投资者同时投资多只不同产品的,投资金额按照其中最高标准执行。

点评:合格投资者认购标准出来了,各类非公募产品都要严守最低认购规模底线。

4、金融机构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符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资质条件。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理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点评:非金融机构不得代销资管产品的杀伤力很大。

5、金融机构应当向投资者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收益分配、托管安排、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主要投资风险。

点评:大资管统一信息披露规则,有利于客户、媒体和全社会对大资管产品的监督。

6、本意见发布后,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过渡期内,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可以托管本行理财产品,但应当为每只产品单独开立托管账户,确保资产隔离。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该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应当实现实质性的独立托管。独立托管有名无实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纠正和处罚。

点评:建立独立托管制度,是解决大资管部分乱象的重要手段。

7、【规范资金池】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资产管理产品的期限设定不同的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年化管理费率越低。

点评:资金池问题的问题这几年比较突出,规范解决资产池问题非常重要。

8、金融机构不得违反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通过为单一项目融资设立多只资产管理产品的方式,变相突破投资人数限制或者其他监管要求。同一金融机构发行多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同一资产的,为防止同一资产发生风险波及多只资产管理产品,多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该资产的资金总规模合计不得超过300亿元。如果超出该限额,需经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点评:总规模限制要让一些银行担心了!

9、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或者按照规定计提操作风险资本或相应风险资本准备。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产品余额的1%时可以不再提取。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因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违反资产管理产品协议、操作错误或者技术故障等给资产管理产品财产或者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点评:大资管统一监管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学习了此前公募基金实施十几年的经验和做法。

10、经人民银行或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认定,存在以下行为的视为刚性兑付:

(一)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

(二)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三)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

(四)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点评:刚性兑付的权威标准出来了!

11、经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区分以下两类机构加强惩处:

(一)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认定为利用具有存款本质特征的资产管理产品进行监管套利,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按照存款业务予以规范,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并予以适当处罚。

(二)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认定为违规经营、超范围经营,由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纠正,并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未予纠正和罚款的由人民银行纠正并追缴罚款,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制定,最低标准为漏缴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相应的2倍利益对价。

点评:刚性兑付处罚标准明确了!

12、【统一负债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点评:过高比例杠杆的负债是很多大资管产品高收益的来源,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隐患,这次规定了最高负债比例被设定为200%。

13、以下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一)公募产品。(二)开放式私募产品。(三)投资于单一投资标的私募产品,投资比例超过50%即视为单一。(四)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

点评:分级产品在2014年到2015年的大牛市中规模迅速增长,2015年的股灾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这次规范相关内容,是吸取了此前一些问题的教训。

14、分级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分级私募产品应当根据所投资资产的风险程度设定分级比例(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中间级份额计入优先级份额)。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3:1,权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1: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2:1。发行分级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机构应当对该资产管理产品进行自主管理,不得转委托给劣后级投资者。

点评:分级私募产品也规定了杠杆比例,以后私募不能再通过5倍甚至10倍的超级杠杠放大投资风险和收益了。

15、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点评:多层次嵌套投资是大资管市场乱象之一,有些大资管产品嵌套3层、4层甚至更多,多层次嵌套投资带来了很多监管问题和风险管理问题,是此次重点规范内容之一。

16、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合规开展人工智能业务,不得借助智能投顾夸大宣传资产管理产品或者误导投资者,并切实履行对智能投顾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职责,因违法违规或者管理不当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开发机构应当诚实尽责、合理研发智能投顾算法,保证客户和投资者的数据安全,不得使用恶意代码损害投资者利益,如存在过错,金融机构有权向开发机构进行损失追偿或者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

点评:对最近很热的智能投顾业务也进行了相关的规范,提出了监管要求,有利于智能投顾业务长期发展。

17、金融机构不得以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于关联方虚假项目、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上市公司、向本机构注资等。

点评:一些金融集团或民营巨头旗下的金融机构众多,资管产品也很多,关联交易规范刻不容缓。

18、金融机构于每只资产管理产品成立后5个工作日内,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报送产品基本信息和起始募集信息;于每月10日前报送存续期募集信息、资产负债信息,于产品终止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终止信息。

在资产管理产品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前,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统计制度拟定统一的过渡期数据报送模板;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于每月10日前按照数据报送模板向人民银行提供数据,及时沟通跨行业、跨市场的重大风险信息和事项。

点评:大资管的相关统计工作统一了,以后大资管的整体数据可以更权威。

19、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已经发行的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点评:穿透式监管成为解决多层嵌套的监管利器。

20、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金融机构已经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自然存续至所投资资产到期。过渡期内,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的净认购规模。过渡期自本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本意见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续期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点评:2年半左右的过渡期,大资管行业的制度变革有的时间限制。

财经作家@齐俊杰 也对此做出了点评,他指出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不要再去瞎买理财了:

大家最关心的,央行强调刚性兑付一定要被打破,要让消费者明白风险所在,在收益的基础上做到风险自担,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如果再有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监管将重罚。其实之前,一些资管产品都是自己有意无意进行保本的,比如很多你看到某某项目12345期,这东西不过就是一个滚动的借新还旧,最近还不了钱了,于是就再发一个新产品出来把债务续过去,最后实现对于之前购买者保本保收益的承诺,还有就是有的金融机构自己设立风险准备金,进行违约债务代偿。这些都被视为刚性兑付!这个都是以后严格监管的对象,很明显不断的滚动借新还旧,就进入了庞氏骗局,发产品是要付利息的,最后债务积累会越来越大,之前不出事,而最后一旦出事就会是一个巨大的事,而金融机构代偿也同样会刺激投资者的非理性热情,风险备付金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够覆盖风险,最后必然走向资金池。同样会借新还旧,最后出一个大雷。

与此同时,严禁资金池,要求金融机构对于资管项目,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即使是银行也不能跟其他项目混为一谈。封闭式项目最短不得低于90天。这还是为了防范过度联系造成的金融风险,那么大家现在去银行买理财也要擦亮双眼了,银行的理财,除了那些明确写着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之外,其他的产品也将有可能发生违约风险。按照央行的监管要求,以后项目亏了就是亏了,谁买谁承担。银行也不能再替大家兜底了。

央行这次是动了真格的,真的很严格,后果很严重,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不要再去瞎买理财了。还是记住那句话,5%以上的固定收益产品,每增加一个点都是对于风险的补偿。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在这最近的一年半时间里,大家应该尽量从各种信托和资管还有连资管都算不上的P2P和消费金融的投资理财项目中撤出来。他们承诺的保本保收益,在央行的禁令面前,只不过是一纸空话。切记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只有5%。只要看到超过5%的收益,全都是有风险的。即使公司不跑路,也没人保证你投资的项目不违约。不但各位要知道,也要劝说自己家里的老人,不要过度迷信银行,银行的产品今后也会越来越多的爆出问题。

 另外,由于资管资金将被逐渐清退,未来债市和股市上也会缺钱,楼市更是会成为重灾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会选择全款售楼。所以资本市场的这个冬天可能会更长一些。大家要做好,股市债市进一步下跌的准备,相反货币基金,可能会随着市场钱紧,收益率会进一步提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