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完房子之后,疯狂的中国人还会抢什么?

抢完房子之后,疯狂的中国人还会抢什么?
2017年04月17日 22:45 财富管理网

导语:中国楼市的火热已持续了十多年,现在依旧是各路资金的宠儿,中国人总是热衷于抢房,但是房子总有抢完的时候,那么之后疯狂的中国人还会抢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楼市的火热已持续了十多年,现在依旧是各路资金的宠儿。然而,美国次贷、日本楼市等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李迅雷和姜超“师徒俩”携手警告楼市风险。

大多数人的一致预期总是错的

李迅雷称,在2003年初的时候就有人表示,美国的房价已经涨了十年,应该不会下跌。随后几年果然如此。到了2005年,就连保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向国会作证时,也罕见地表示“美国尚未出现全国性房地产泡沫”。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贷款渠道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多元化”、“贷款利率的多元化和多选择的重新贷款机制”以及“房地产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使得泡沫不会破灭。 

不幸的是,正是在这种一致预期下,2006年美国房价出现了下跌势头,2007年8月起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及日本的金融市场。

人们总是习惯为现状找理由,如今也是如此,认为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尽管存在泡沫,但房价绝不会下跌,因为土地是受管制的,即供给有限,国家有调控能力。这与2005年的时候,美国人民对“美国特色”房地产市场不会下跌的认识不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吗?

中国2010年开始投资放缓

实际上,1993年起这轮美国房地产牛市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高点发生在2000年,但房价下跌则发生在2006年,说明房价滞后投资增速的拐点六年才开始下跌。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高点出现在2010年,达到33%,如今已经回落到个位数,说明房地产作为周期性行业,一定会经历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只是很难预测衰退的具体时间。

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政策很早就实施了,但效果一直很不理想。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房价的调控力度应该是这么多年来最严厉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

李迅雷因此预计,若2017年及今后几年房价继续上涨,则房地产政策还将继续收紧,这样对峙下去,意味着房价泡沫会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对经济的杀伤力肯定更大,就好比过去只需在三米跳板跳水,今后将不得不在十米跳台上往下跳了。

政策调控容易“矫枉过正”

李迅雷还称,房价泡沫破裂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尽管决策者都不希望这一情况发生。但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所限,政策调控上容易出现矫枉过正问题。

例如,早在2003年,有关部委就联合发文(《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102号文)提出,“目前,钢铁、电解铝和水泥三个行业的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预期需求,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

事实上,2003年我国钢铁产能尚不到3亿吨, 2003-2007年中国正处在重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期,限产并不合时宜。如今,仅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就超过了3亿吨,全国则超过了12亿吨。

可见,对预期需求的判断往往很难准确,实际需求大大超过预期;此外,最应限制钢铁企业发展的缺水省份河北,产能扩张的规模却是最大的,由此也带来了京津冀地区的严重污染。 

但是,调控政策的钝化不等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会发生,最可怕的是,那么多调控政策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出现“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现象。

人口状况已难支持房价上涨

李迅雷称,由于房价上涨从本质而言就是人口现象,根据人社部对500个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数据,今年一季度在外务工的人数为27.9万人,同比减少2.1%。这应该是中国自80年代改革以来首次出现外出农民工的负增长,而中国流动人口的减少则发生在2015年。

此外,作为购房主力的25-45岁群体人数的减少,也出现在2015年。同时,过去作为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安徽,去年常住人口竟然增加了60多万,这意味着其他发达省份或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量在放缓甚至减少。

因此,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负增长等对房价存在抑制作用的因素未能充分显示作用,这同样是一个时滞现象。

房价上涨的动力来自哪里?

李迅雷指出,经过上面种种分析,除了货币扩张因素之外,其他如改善性需求等解释力度不大。

这个观点和姜超不谋而合。在姜超最新研报中,他表示,过去两年,国内房价暴涨,出现明显的资产泡沫,重要原因在于货币超发。

央行每年制定了12%左右的广义货币M2增速,是按照7%左右GDP增速和3%左右CPI增速来制定,但实际的货币增速高达16%,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需要,发展出了巨大的影子银行,导致了货币严重超发,而超发的货币则滋生了各种资产泡沫,尤其是地产泡沫。

小心重走美国次贷老路

美国1993-2006年这轮房地产牛市中,房价年均涨幅大约为6%,在2006-2008年次贷危机中,全国房价的累计跌幅平均为20%左右,个别城市甚至接近50%。

中国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房价涨幅最快,年均涨幅超过15%,2011年之后房价从普涨过渡到结构性上涨,6年累计涨幅为40%(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百城房价加权指数),尽管后期涨幅趋缓但累计涨幅远超美国上一轮房地产牛市,如北上深三地房价的累计涨幅估计在15倍以上。

此外,这些年来居民房贷余额的增速在不断加快,2016年新增居民房贷达到4.96万亿元,城镇居民用于购房的支出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的23%,工、农、中、建四大行60%以上的贷款是居民房贷。

李迅雷担忧地表示,居民购房加杠杆如此之迅猛,是否有点美国当年次贷膨胀的味道呢? 

姜超也称,如今银监会两周内密集发文,其核心目标是对银行非传统业务从严监管,尤其是同业和表外业务。从3月的货币信贷数据来看,表内信贷资产增长逐渐受控,仅剩表外融资仍在高速扩张,但在监管全面从严的背景下货币超发必将逐渐受控。如果把货币关到笼子里,其实也就意味着资产泡沫到了尾声阶段,未来应该转向真正安全和提高效率的资产,而远离一切泡沫资产。

是不是该去炒股了?

权益市场中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现在债也不好,房子也不让买,钱都会被逼到到股市里面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刘煜辉教授反驳了这种观点,并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头脑当中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现代金融信用运行的概念。

刘煜辉表示,信用周期、资产周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它一定是对称的,怎样上去的就怎样下来。尘归尘,土归土,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只愿意相信左侧,不愿意相信右侧,这就需要时间的检验。

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付鹏也认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投机者都不过是矛盾的激化者,错的是无处安放的货币投放。

炒房和之前的炒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疯狂到底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尾,虽然疯狂的时候,无数的股民也都相信股市不会崩盘,但结局却是于大家所想相距深远。房子呢?老百姓似乎也陷入到了当年的那种相信政府不会让它崩盘的状态。

所以,在当前信用周期和资产周期之下,股票和房子,可能是一样的味道。

延伸阅读:抢完房子之后,疯狂的中国人还会抢什么?(值得深思)

有人说,房子只是阶层战争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教育和寿命之争。中国人会把抢房子式的惊天巨浪,带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争夺上吗?看看美国和欧洲就知道了。在欧美,没有出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泡沫问题。

从2016年开始,当降首付、降契税这些利好房地产的政策叠加释放出来以后,在逐利资本的驱使下,在地王的狂轰乱炸之下,合肥、苏州、福州、厦门、郑州等多个二线城市房价在半年不到的时间涨幅高达40%以上,而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房价近乎同期内实现翻番。

在经历了房价暴涨之下的疯狂抢房运动之后,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深圳新房成交量已连续6个月下滑,而且房价涨幅也逐渐收窄。这是楼市开始回调的一个信号,当我们不再抢房时,我们会抢什么呢?

一、奔跑在一系列的“抢”的路上,我们是否遗失了幸福?

“抢房”、“抢学位”、“抢好工作”、“抢升迁”,这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背后,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切向前冲,抢!抢!抢!似乎只有占据了物质上的巅峰,就能证明自己活得最幸福。

幸福有两种,一种是“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幸福”,也就是不断证明自己过得比别人好,比如房子比别人大、汽车比别人贵、老婆比别人的年轻漂亮。这是世俗的幸福,或者是“征服式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性质决定了,你活得很累,你永远在与别人比较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另一种幸福是“只需要自己幸福就够了”,这才是归属自己心灵自由的幸福,是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性、放弃欲望和竞争来获得幸福,只要自己觉得幸福了,就不会在乎外界世俗的目光。

二、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得不到,为什么总是会去“抢”?

在原始社会的数十万年,人类是很少有剩余产品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不存在储存财富、交换财富的可能。当剩余产品出现,并成为常态之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有了阶层分化。

为了储存财富,人类开始考虑如何让剩余产品升值,在物质财富上超越他人,给自己换来幸福感。当人类继续前行,有的人开始掌握更多的资源,比如一部分人更容易获得低息贷款,比如某些可以获取暴利的行业只让少数人进入等等。

对“财富压迫”的反抗,有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跟财富的分配有关。

和平的“反抗财富压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辛苦地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获得财富;第二,沿着社会阶层上升通道,比如科举考试,实现阶层晋升;第三,通过创业或者科研,实现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迭代,让自己完成阶层晋升;第四,通过投机活动获得财富。

所谓“硅谷”、高科技、风险投资和上市,就是当今最主流的反抗财富压迫、实现财富重新分配和阶层流动的方式。微软、谷歌、Facebook、亚马逊、阿里、都是非常精彩的案例。

和平的反抗财富压迫的方式,最终能带来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

三、中国人先后追逐了哪些“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载体”呢?

在这70年里,中国人先后追逐了哪些“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载体”呢?

比如1960年到1962年,食物是最重要的;在其他的计划经济时段里,脂肪一度非常稀缺。再后来,冰箱、电视机、电话、外汇券等,都成为过稀缺的商品。所以,当改革开放初期“闯物价关”的时候,中国的CPI敏感异常,随时一触即发。

有了商品房之后,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1997年以后,货币再怎么超发,都比较难引起CPI的飙升。大量的资金,开始追逐不动产。

过去30年,中国人抢购过股票和房子,但由于这个社会缺乏金融信用,所以炒股票(虚拟资产)的大多血泪斑斑。而抢房子(实物资产)的,获得了“城镇化+货币超发”带来的双重红利,成为最大的赢家。

四、谁来终结房子?

房子会永远不败,成为中国人财富的终极寄托物吗?

当然不会。事实上,经过20来年发展后,中国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城市(算上县城),目前房产仍然有投资价值的肯定不超过10%。

10年之后,史无前例的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尾声。

如果说,未来10年是“高铁+地铁”搅局中国楼市,建立15个大城市圈和15个小城市圈的时代,那么科技的进一步变革可能会带来房地产价值新的重估。

想想看,如果“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普及,交通拥堵将大大减轻;如果个人飞行器成熟、普及,大家远距离上班就更不是问题;如果VR(虚拟现实)技术成熟、普及,远程办公、上学、医疗都成为可能。到那时,学位房还重要吗?地铁房还重要吗?城市还有明显的中心吗?

不要以为你在北上深有两三套学位房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永远收割年轻人、迟来者。他们正在通过创业、研发等方式,掀翻现有的财富格局,这就是和平时代的财富战争!

所以,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终结房子的财富神话:城镇化达到顶点(大城市没有那么多增量人口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完美转型(不需要货币超发了);科技进步(新一代交通+VR,将摧毁城市中心的价值)。

想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当年海南楼市的噩梦。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后,掀起了一股海南购房热潮,全国各地资金闻风而动,几乎全是现金购买,导致海南房价一天一个价,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均价翻倍,一周之内,地价翻三倍。

在三亚的凤凰岛,最贵的一套海景房单价卖到15.8万1平米,这价格直接秒杀北上深现在的豪宅,而且要求一次性付款,不接受按揭贷款,抢一个房票还得花一百多万。不过疯狂的时候,也没人觉得贵。

当时导致房价大涨的另一个催化剂是,2010年1月17日,海南省政府暂停土地出让,引发市场恐慌,均以为没地了,房价不涨才怪。

整个三亚的房子,在2012年时,基本上都腰斩了,泡沫太大,该跌还是跌。可惜房价疯狂上涨的时候,没人去算细账,以为买到的是稳稳升值的资产,结果是很多人赔的倾家荡产。

前车之鉴,警钟尤响。

五、中国人下一步抢什么?

当大家不再抢房之时,会发生什么?其实,中国太大,既有北京、上海、深圳这些超级一线城市,也有作为区域中心的二三线城市,还有辐射范围再小一个等级的四五线城市。我们不一定要蜗居在一线城市,如果理性地选择二三线城市,也许抢房风潮不一定会那么可怕。

更多的时候,应该想一想,在一线城市抢房真的都是刚需吗?里面到底有没有泡沫?其实抢房背后,很多人是在害怕财富缩水。

即使是一线城市,单价五万以上,60平米,就要300万,首付约一百万,刚需要多少年才能攒够。当接盘者接不起的时候,游戏很快就玩不下去了。

别看现在房价涨得猛,大部分投资客买房的钱还不是靠宽松的银行贷款套现出来?当这个源头开始收紧时,上涨也就到头了。

所以,当下,绝大多数中产阶层最大的焦虑就是:我怎么才能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被别人收割,而成为能收割别人的人。

而你的周围危机重重:酝酿中的房地产税、遗产税,以及猜不透的货币政策,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中年危机问题。

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代中产阶层:他们表面上拥有巨大的财富,即便全球排行,也足以进入人类最有钱的那5%甚至1%。但他们却一直做着财富缩水和失业的噩梦。

有人说,房子只是阶层战争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教育和寿命之争。中国人会把抢房子式的惊天巨浪,带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争夺上吗?看看美国和欧洲就知道了。在欧美,没有出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泡沫问题。

未来,如果还要抢,仍然是抢粮食、抢水、抢免于饥饿、抢房子、抢移民机会,抢一切抗通胀的东西,比如美元、黄金。

如果不那么悲观,也不那么乐观,中性的预测是:未来10年,普通中国人仍然会抢中心城市(及其城市圈)的优质住宅,并阶段性地抢美元和黄金。

来源:财富管理圈综合自Wind资讯(windzxsh)、网易、新浪、搜狐、一财、天天说钱(liuxb0929)、米筐投资(mikuangtouzi)、樱桃小房子(cherryhouse2017)等

声明:本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者注意判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