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误区,银行真的使用吸收的存款来房贷赚钱吗?

货币的误区,银行真的使用吸收的存款来房贷赚钱吗?
2017年12月12日 14:41 江瀚视野

作者:货币哥

银行从业人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研究成果与观点,与同业交流,不代表作者或公众号主的任职机构的观点

这是货币问题误区系列的第3篇文章。

写这篇文字之前,特意在小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认为“银行利用存款来放贷款”的情况相当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还反过来质问,说“银行如果没有存款怎么会有钱来放贷款”,或者干脆说是我这个调查者根本不懂货币银行,是在犯低级常识性错误。

好吧,姑且先不谈会计复式记账,我们不妨结合一个实例这么提问:假设你存1万元到某银行,暂不提现也不转账,在此期间,银行每天都会在开展包括放贷款在内的各种业务,那么你存款账户中的1万元会被银行拿去使用吗?你的账户存款7X24小时都可以查询到,存款余额会减少甚至变成0吗?

答案显然是,任何时刻,你那1万元存款的每一分钱都不会变少。这就是现代货币银行体系运行独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令许多秉持“实物货币观”、“收支思维”的人陷入迷糊和产生误区的地方:既然你在银行的存款一分钱都没被动用,那银行究竟是哪里来的钱,去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呢?

为了澄清认识误区,首先,看一下你这笔存款的记账:

——对你而言,你存入银行1万元,意味着你就少了原本持有的1万元现金,同时多了1万元的银行存款,这是你所持金融资产的形态变化(由现金变成了银行存款)。

——对银行而言,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负债端多了1万元的客户存款,同时资产端多了1万元的库存现金,账务自动保持平衡。当然,如果该银行觉得库存现金过多,这1万元现金又被上缴给了央行,按照复式记账原理,此时该银行资产端少了1万元库存现金,同时资产端多了1万元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这属于该银行所持资产的形态变化(库存现金变成了准备金存款),账务继续自动保持平衡。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银行如果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会直接动用其负债端的客户存款吗?或者,会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吗?

存在“银行利用存款来放贷款”认识误区的人,就是迷糊在这里!

事实上,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与客户存款根本没有关系,而是通过“无中生有”的凭空记账方式进行的,不会去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等其他项下的资金,更不会从负债端去动用客户存款项下的资金。而且,银行在资产端凭空发放贷款,还会在负债端新创造出存款来。这种凭空记账,这种贷款创造存款,正是银行业务、银行会计的“独特魅力”,也是银行业务与其他行业单位业务的根本区别所在。

具体来讲,银行凭空记账给客户发放一笔贷款,结果是:资产端新增了一笔客户贷款(借记客户贷款),同时负债端等额新增了一笔客户存款(贷记客户存款),账务自动保持平衡。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笔贷款业务,会给银行派生出以下两项工作:

——由于贷款新创造出客户存款,为了满足央行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该银行需要依据新增存款金额和适用的法准率,增加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这个新增的法准资金从何而来呢?此时,就需要动用该银行资产端存放于央行的一部分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将之转由超准转换为法准;或者,动用一部分存量库存现金,用来上缴央行作为法准。

但务请注意,这种资产端的资金动用(形态转换),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之后,因为需要增加缴纳法准在动用。

——如果客户在获得贷款后,存款资金不提现,也没有转账到其他银行,则是发放贷款银行普遍喜欢的“存款留存体内”或“体内循环”情况。但因为客户开展相关交易的需要以及受托支付要求,贷款创造出的存款可能会离开本行去到他行。这个需要转走的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呢?

此时,放贷银行的账务处理是,负债端少了这笔客户存款,同时因为需要跨行资金清算,资产端等额少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或存放同业款项,但资产端的客户贷款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贷款发放后,由于客户存款流到他行,这会等额减少本行的准备金或同业资产。对于收款银行来说,负债端多了一笔客户存款,同时资产端等额增加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乐见“他行为我行做贡献”。

同样请注意,这种资产端的资金动用(减少)、负债端的存款走掉,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后,存款去到他行的资金清算在动用。

有人可能会追问,银行可以凭空记账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形式上犹如“空手套白狼”,会不会无节制进行?这个问题很好,也正是现代银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必须从严加强银行监管约束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以外,银行还要接受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约束,在一定时段内或时点上,满足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要求,否则会招致监管惩处,甚至引发经营失败。因此,银行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不可能是无节制的。

 

比如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为了实现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类风险加权资产(RWA)规模持续增长,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如8%、11.5%),在权益项下配置足够的资本,包括股东投入、利润留存、发行资本债券等。再比如流动性监管,银行在开展贷款等相关资产业务的同时,必须根据品种、期限和规模状况,在负债端相应保有足够的流动性负债支持,包括客户存款、央行再贷款、同业负债、债券等。

除了监管约束以外,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还有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就是所谓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即要有贷款需求,以成全银行的贷款供应。毕竟,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脱离了来自实际经济的资金需求,银行业务就成了“空中楼阁”,纵使会计复式记账再精妙无比、再讲究平衡,也无济于事。

(本文由作者王剑授权原创发布,如需转载请和作者联系)

作者:王剑,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行业分析师,2016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首发微信公众号:王剑的角度(wangjianzj0579)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