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得太远了,父母够不着了(句句戳心)

我走得太远了,父母够不着了(句句戳心)
2017年01月25日 19:20 正和岛

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改变了。你在大城市生活,春节回家,也许发现父母跟自己生活在两个时代。

春节,跟父母团聚不易,我们不单单要陪伴他们,也要教会他们跟上这个时代。看了这篇文章,也许今年你会跟父母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作  者|魏峰

推  荐|LAB君(ID:globalleaders-lab)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最近,中国正在发生着一起全国性事件,这件事“蓄谋已久”,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进入白热化状态,虽然有关部门早已经调集所有力量,对事件严重性进行缓解,但是至今效果不佳,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预警等级将会进一步提升。

这就是令全国人民“惊心动魄”的——春运。

从上周起同事们就在议论各自的票务情况,买到卧铺的就像买中了头彩,只要听见有人议论车票的事,自己都要显摆一回。

买到硬座的,就没那么显摆了;买到站票的,则显得更加低调。

但是,我发现,这些人跟平时外出买到票的心情大不一样。每个“票务等级”持有者的心情,比往常购买同等票务的心情阳光程度要翻了两番。

原因不难想象,因为,这次我们是要回家;

因为票的那头迎接我们的是爸妈。

▌我走得太远了,父母够不着了

诗人汪国真《旅行》中说到: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诗人的高明就在于,虽然有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这首诗,但是却在一步步践行,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青年人。

再就是如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情怀”,在被高晓松这样的“骚客”提起之后,一下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随即在我华夏热血青年中“病毒式”传播······

有人说,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国境文化中的“远方情结”。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存在于“城里人”身上的“矫情病”,正打算用我们“乡下人”的“务实”把“远方情结”这一种“嫌疑”清洗干净,却“无法狡辩”在乡村世界,一直流行着另外一种形式的对于远方的向往——外出打工。

而我,正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受过高等教育后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中的一个。

“城里人”对于或许只是“情怀”未必都去践行,我却是实实在在走了出去。

面对“春运”的滚滚人潮,我相信像我这样从乡村中走出来到城市打拼的“城乡结合体”,绝不在少数。

我这一时代的人,父母文化水平并不太高。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身影之下,最初的年份里懵懵懂懂,对父母很依赖;后来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觉得可以跟父母“平起平坐”的时候,就开始叛逆;再后来,觉得自己已经超过父母,就开始策划着“自己当家作主”。

最终,我做到了,选择了一个父母“管不到”我的城市,也曾经一度对于自己“逃离父母的掌控”,感到自豪。

现在却逐渐意识到,每个父母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好,每个父母根本也不怕自己孩子能力、见识超过自己,甚至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早日独立成材。

回顾起来,我其实是站在父母的肩头上,看到了他们没有见过的世界。

却去到了他们“够不到”的远方。

▌父母有话,说不出口

不知道你现在已经到家还是正在回家的路上。

也不知道今年过年你打算怎么过,是打算在外旅游,还是在家参加各种酒席宴会的应酬?

请稍停脚步,思考一下,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怎么过年呢?

每天在厨房准备一日三餐?

有一种说法是,父母只要看到孩子们从天南海北回到家里,只要一家团圆,即使自己天天给他们洗衣做饭,心里就很高兴了。

这句话,我从我的父母身上切实地得到了验证。

“团圆”的确是作为父母最低的期望了,可是父母真的仅仅只想要这些吗?

我们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另外,我们是不是把父母的最低期望,当成了我们的最高上限了?

是不是觉得只要过年陪陪父母,让父母高兴了,就尽到作为儿女的责任了?

……

“喂,孩子,你们到哪了?要不要你爸去接你去?”

“爸,妈,我这几天太忙实在走不开,今年就不陪你们过年了。

等过几天闲下来,我再回来好好陪陪你们。”

不知道这样的话,你说过几回。也不知道你还会说几回。

父母知道我们在忙,知道我们的事业和未来不能耽误,知道我们的很多事不能等。

可是父母在一年年变老,一年更比一年等不起。

对于你,他们有话,但是说不出口。

▌父母:我们老了,记性不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父母跟我的父母一样到现在只会打电话发短信,不会玩QQ、微信,不会视频聊天,不会发红包、抢红包,不会网购。

父母总说这些都是年轻人的玩意儿,他们的“朋友圈”不在这些上面。

他们的“好友”都在通讯录里、在街坊邻居、在酒席宴会上。

可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圈”以及我们大部分的“人际交往注意力”都在这些东西上面。

我们跟父母的“朋友圈”交集越来越小?!

所谓代沟,就是两代人玩不到一起了。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曾经提出要教父母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因为各种原因至今没能实现,结果现在父母还是只是等着我们打过去电话。

是我们的父母“老了”、“学不会”、过时了?还是我们没有做到“老师”的本分,把这些“差学生”忽略了?

有时候,父母总感觉他们记性不好,要教他们学知识太费时间,我会不要烦;

甚至会觉得,如果他们学会了视频聊天,我就更不愿意回家了。

其实他们多虑了,不管他们有没有学会跟我视频聊天,我回家的时间都是这么有限。

教会父母视频聊天,不只是让父母能够随时随地看见你,要是有心的话,也能够看到父母的头发又白了多少。

年纪增长了,见的、听的、想的事多了,才发现其实家里的老妈更愿意面对面跟我说说话,然后用手掐一掐我棉衣下肥胖的胳膊,说一声:

“你看你,在外面不好好吃饭,又瘦了。”

家里的老爸更愿意跟我拼酒之后,比往常多“话唠”几句:

“外面要是不好,就回家吧。”

▌中国父母不须开口说“爱你”

每次回家,都从外地带回来一些当地特产。

有时候半年后回家,发现很多东西还没有吃完。

也就是在有亲戚朋友走访的时候,父母拿出一些招待酒宴,顺便向人夸耀自己的孩子的“孝心”。

每次回家前,父母都要叮嘱“不要乱花钱买东西,家里什么都齐全”,可是不论你买回来什么他们都喜欢。

其实,父母并不稀罕你的礼物,不管你多大年纪,在他们眼中你还是不能好好照顾自己,都想替你把生活用品全都准备周全。

每次离家前,老妈总是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袜子、内衣裤,甚至是米、面、油,生怕外面什么都没有,临走前再三检查,生怕遗落一件对我以后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有人说,我们进入了互联网世界,人与人之间距离缩小了。

可是我们的父母还生活在原来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还是很大。

▌互联网的世界不应该隔阂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尤其是我们“深受其利”的青年人。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世界。

可是,你的父母会玩电脑吗?

他们有自己的电脑吗?

会上网聊天吗?

会网购吗?

知道老家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吗?

20岁你不懂网络是父母的责任,30岁,父母不懂网络就是你的责任了。

我们有时候觉得几百上千公里的距离很近,可是对于我们的父母还是很远。

距离远了,就让父母学会上网聊天,让他们随时能够跟在外打拼的孩子唠叨几句;

距离远了,让父母学会网购,让他们能够轻松地给千里之外的儿女,买一块比超市里便宜一块钱的墩布,买一双结实暖和的棉袜子……

距离远了……

算了,不说了,说多了你就厌烦了,就成了“中国父母式唠叨”了……

不过,“中国父母式唠叨”一般都有“最后一句”:

年假,少出去“浪”几天,好好陪陪父母,把这几天当成父母的“网络补习班”,像当初他们教我们拿筷子一样教他们使用这个时代的工具,争取两代人能早日玩到一起;

我们应该利用科技拉近亲情的距离,而不是放任科技加深代沟、隔阂。

再者,“中国父母式唠叨”一般还有“我再补充一句”:

中国家庭,爱不需要说出口,但是要能够表达。

我家的补习班已经正式开课了,你的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