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公司你须注意 它7年前就在为未来修“公路”

这家中国公司你须注意 它7年前就在为未来修“公路”
2017年03月26日 16:50 正和岛

美国的Snap,中国的美图,上市后市销率都非常高,这些一直亏损的企业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估值?这让科技泡沫论再起。伟大的公司往往有两种创新路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孰优孰劣?研究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历史或许会给你启示。那么中国企业到底更该重视和推崇那一类公司?

让我们看看在近十几年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的那些伟大公司的浮浮沉沉,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才会给审视目前的中国科技企业带来正确的视角,比如如何看待华为,如何看待百度。以及如何看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的“移动互联网只是开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和李彦宏为什么在六七年前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并在各种重大场合不厌其烦地提及人工智能等。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科技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都应该记住这个日子。

17年前的3月24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最后一次试图在5000点建立支撑,徒劳地想要维持10天前创下的历史高位,但最终力有不逮,收于4963点。

即使最悲观的投资者与媒体也不会想到,他们需要等上漫长的15年,才可以看到纳指重回这一点位。

17年后,还是在3月里,《经济学人》、《卫报》、《财富》、CNBC、《大西洋月刊》等多家媒体刊文,再度谈论科技泡沫重演一事。

现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维持在5000点之上已有半年之余,而且屡创新高逼近6000点(近期一次顶背离后有所回调)。在此种情况下,向来被讥为“杞人忧天”的媒体放出“泡沫论”,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不过,简单梳理近期站在风口上的企业,可以发觉这种担忧也许并非空穴来风。

科技泡沫论再起的缘由

多媒体移动应用公司Snap在今年3月初IPO,目前的市值在270亿美元左右。公司未实现盈利,以2016年的营收计算,它的市销率(市值与营收之比)在66倍附近。大大高于Twitter上市时的45倍,更是远超Facebook当年上市时的28倍、阿里巴巴的20倍,以及谷歌的16倍。

情况类似的还有去年年末在香港上市的美图秀秀。该公司如今的市值为618亿港元(79.6亿美元),而它在2016年前9个月的营收为1.76亿美元,即便假设2016年第四季度该公司营收等于前三季度之和,即全年营收达到3.5亿美元,美图的市销率仍然高达22倍。

诚然,用市销率、现金流或者更多指标或方法来衡量风险只是故事的一面。对于这些新锐科技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关注的还有用户数和增长,看这些公司能否真正占领市场。另外一点则是变现能力。

借助智能太阳镜、照片滤镜等一些看似新奇的产品,Snap两年前才开始出现收入。不过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还是要靠传统老方法来创收:广告。 美图设想的变现方式如出一辙:智能硬件、广告,以及以用户群社交为基础的电商与直播。

在泡沫风险背后,人们的担忧实际上是想知道,这些公司的市值到底可以靠什么支撑。这也就引出了长久以来围绕科技行业的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重心如今是在模式创新上,还是在技术创新上。

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劣之辩

模式创新一般是指开发出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是新的创收战略。公司在这一基础上,依靠已有的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价值。

而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是要出现从未见过的技术资产,从技术本身出发,勾勒出实用的商业模式。

有人会说,网络拼车租房一类的公司,它们很多业务领域也会涉及到技术。但是,这些公司更多是把技术当作渠道,用网站或应用触达用户,最终达到分享房屋、车辆的目的。而诸如谷歌的搜索、安卓系统,或是亚马逊AWS云,这些业务都是围绕着一项技术开展起来的,随后才演变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有关这两种创新孰优孰劣的争辩不少。应当承认,两种创新各有长短。对公司来说,模式创新投入更少、风险更小、产品面世时间更快,但是更容易被其他人抄袭,也不可能具备保护自身业务的“护城河”。哪种创新从社会大层面上看更具有“道德上的”正义属性,这样的讨论更多,但对公司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不可承受之重”。

优劣之辩背后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创新适合什么样的业务,适合什么样的公司或者是适合公司的哪个阶段,这是一个趋势或者说时代性的问题。

普华永道2016年末的一份研报或许为科技行业指明了这种趋势。

分析师们发现,公司正在将研发资源从实体产品转移到软件与服务上。在软件与服务上的平均研发支出占比在过去5年中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59%,预计2020年达到63%。

对照来看,同期产品研发投入的比例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2020年则有可能降至37%。报告还指出,对数据工程师的要求会进一步增加。

成功的企业 vs 时代的企业:雅虎的案例

类似的研报值得重视,因为忽视时代而追求“成功”的案子数不胜数,雅虎就是其中一例。

2012年7月,在走马灯般的掌门轮换后,业务踟蹰不前的雅虎公司终于迎来了一位明星CEO。谷歌的第20号员工,同时兼任斯坦福大学讲师的玛丽莎·梅耶尔。

业界与媒体对梅耶尔评价颇高,认为这是一个懂技术、懂产品、会管理的全能人才,是雅虎最后一搏扭转命运的绝佳人选。《财富》杂志将其评入“40位40岁以下精英”的行列,并把她排在“全球最有权势女性”榜单的第16位。

 

 玛丽莎·梅耶尔在雅虎开发者大会上

梅耶尔上任四年之后,雅虎股价从15美元升至50美元。单从这个指标看,它的确可以算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只是人人都清楚,支持这种增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的情况是,这四年间雅虎的互联网业务依然没有起色。无论是调整公司管理政策、监督产品开发这样的小动作,还是以11亿美元的巨资收购轻博客Tumblr这样的大举措,梅耶尔都没有反转公司的业务颓势。

2016年3月,还是当年那份《财富》杂志,称梅耶尔是全球“最令人失望的领袖”之一。

给梅耶尔安上徒有虚名和难当大任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她曾在谷歌搜索、图像、新闻、地图、邮箱等多个主打业务中担任重要角色。她在谷歌时还敲定了对Zagat公司1.1亿美元的收购交易(一个类似Yelp的点评服务,但历史要久远得多,甚至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就已存在)。

为什么这样一个拥有光环的掌门还是难以力挽狂澜呢?

在互联网主流业态趋势从门户转换至搜索时,多家公司在搜索领域展开研发,雅虎最初也在其中,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而是与微软达成了业务合作协议。在从搜索转向社交之时,Tumblr也未能如期望中的那样为公司在社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等到移动互联网成为热门后,雅虎虽然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小程序,而且也率先与苹果等硬件平台公司达成了合作,但究其根本这些产品还是建立在早年资讯平台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无从谈起。

反观谷歌微软等其他企业,在业界风云变换之时,都在坚持进行技术创新——谷歌在苹果iPhone已然领先之时,坚持研发安卓系统;微软在Bing远远落后谷歌之际,屡败屡战不愿放弃市场;从2005年到2009年,Myspace是全美第一大社交网站,但2004年创立的Facebook依然迎难而上,最终击败了对手。

对拥有诸多业务的上述公司来说,份额、收入、市值等等指标上的多寡,甚至包括若干人才的去留在内,都已经不足以衡量其成败。在这种体量之上,只有从公司整体机制的威力出发,从创始人或掌门的先发设计,以及他们常年所坚持的战略出发,才有可能评价公司是否具备了“符合时代”的特点。

一个比喻和一种心态

回到科技公司要如何利用两种创新的问题上,百度李彦宏日前同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会面时的表态,其实是个比较贴切的比喻。所谓“移动互联网只是开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的说法,里面自然包含了业务重心,同时也暗含着实用两种创新的方法论。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人们无需从这句话里争辩移动互联网业务和人工智能业务的时代先后、优劣,或是技术含量高低,但需要看到这其中蕴含的企业战略选择与坚持——按照李彦宏本人的介绍,公司开始布局人工智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

在社交、移动、搜索这些“传统”互联网业务上,百度同样会采用模式创新,甚至可以是模式“抄袭”。但对于未来更能成为基础的“趋势”——例如人工智能,它看似还没有显性的业务形态,但它具备平台或者说基础设施的属性,甚至比移动互联网这种工具更加贴近“底层” ——这家以搜索技术起家的公司依然在坚持自己多年以来的“技术第一”方针。

正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属性,自动驾驶、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等等很多东西可以装在这个筐里。不过究其根本,人工智能要依靠海量的数据来学习。对搜索公司来说,这可以是一个自身固有天然优势。

 

李彦宏与内塔尼亚胡(中)会面

但这种优势能维持多长时间?如果原来PC时代的服务都迁移到移动端,而移动端各家又修起自己的“护城河”,再加上对手在地图、电商、游戏、线下服务等领域圈住自己的一批用户,把控住他们的数据不共享出来,搜索就会陷入无物可搜,无数据可积累的窘境。遭遇这种处境也是颇为棘手的。

在这种棘手的处境下,如何应用两种创新的战略选择就变得颇为重要。过分强调重心摆到移动互联网一侧,用模式创新争取入口和数据,就有可能错过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平台的机遇;反之亦然,过分强调技术创新,就有可能先一步失去数据基础与先发优势。

李彦宏的另一句话,“We are prepared to fail”, 或许是他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心态的最真实写照。

至于如何理性化这种心态,李彦宏给出的解释是,一旦做好失败的准备,公司就更愿意去试错,从错误中学习经验。百度每天都会尝试新的想法,假如说十个想法只有一个成功也不要紧,这1/10的几率也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只要存在这样的过程,就会有不断的创新出现。

实际上,自2008年起,李彦宏对外展开高层接触时,就屡次谈及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从一开始会面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到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再到时任巴西科技与创新部部长迪尼兹,在这种被喻为“高层外交”的活动中,李彦宏讲得最多的是百度在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的计划。

如果愿意翻看百度近10年来的投资记录,这家公司走过的种种曲折与经历的风雨,以及李彦宏本人对外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态和专访,你也许可以从中国企业的角度,而非普通用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番话的分量。

周年纪念,是要纪念什么?

2000年3月24日,先前的狂欢与当下的担忧交织在投资者的心中。我们今天可以用后见之明来嘲笑人们当时的短视与贪婪,但在那一天,仓位、多空,这些选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未知的。

除了等待15年外,投资者在这期间还要经历不止一次,而是两次熊市——2002年的科技泡沫彻底破灭,纳指跌至1200点之下;2008年金融危机,纳指再破1400点。

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科技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都应该铭记这个日子。

需要铭记的不单是泡沫的恐慌,或是担忧之后的患得患失,还应该记得分辨企业的创新属性,记住风口与时代的区别,记住自己曾为初心许诺了什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