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率5年连续上升,你的存款安全吗?

银行不良资产率5年连续上升,你的存款安全吗?
2016年07月08日 11:46 正和岛

多年以来,不良资产一直是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常称为不良债权,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即顾客或者企业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银行业的坏账上升至1.2万亿元,创下七年新高,曾有分析师预计,2016年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将进一步恶化。

那么,你银行里的那些存款,还安全吗?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从业管理者又该如何应对?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综编 / 谢芸子

IMF判断中国坏账占GDP7%

据权威人士判断,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L”型发展阶段,然而对银行人来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

今年4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中国潜在贷款损失会占到GDP的7%,虽银监会与大部分专家都对这一报告做出了回应,认为IMF算法错误,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确是断崖式下跌。

从2011年起,中国的银行利润增速锐减,从36.34%下降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

2013年3季度,银行告别了过去多年不良的“双降”态势,今年一季度,银行业不良率上升到1.75%的水平,拨备覆盖率(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下滑到175.03%。

最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也面临“资产荒”的问题,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腹背受敌。

撇开空泛的情绪性宣泄,基于数据,业内看法颇为悲观。

首先,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已持续上升近五年,似乎仍然没有止住的迹象;再从中国整体的债务水平出发,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和政府的负债水平总体上升,这也为坏账埋下了隐患。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7月7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就曾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和挤压,这种冲击就像电商的发展对传统商场的冲击一样,在后期还会越来越明显。而在这种压力下,银行业经营愈加困难,转型与突破自然面临严峻考验,银行的经营必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其次,则是产业泡沫等多方原因。

近年来,我国面临货币过快扩张的局面,这就造成货币本身的不稳定性。

再加上这两年,银行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政府平台,而以政府为牵头的城投平台能否短期盈利仍然有待评估,而传统产业的泡沫化也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的原因。

当然,整体的经济大环境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任何一个经济体的银行业都是一个顺周期行业,其资产质量(直接的表征是不良率)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冷热而有所波动,我们刚刚也提到了,现在的整体大环境并不理想,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业的不良率不上升是不可能的。

警戒线在哪里?

那么,我们关注的重点就不应该是不良率是否出现上升,而是“警戒线在哪里”的问题。

据悉,2016 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虽然较巅峰时期有所下降,但总体水平仍高达 175%,拨贷比(是指拨备占总贷款的比率)则自 2014 年第一季度有数据以来持续上升,目前为 3.06%。只要不良率不突破拨贷比这个“警戒线”,银行就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平稳吸收不良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还会有些上升,其风险也应该是可控的。

而如果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都远较国际上其他经济体更为稳健。

从不良贷款率来看,如果拿中国银行业第一季度的不良率 1.75%,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银行业相比,在世界上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2014 年意大利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高达 17.26%。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英国公投宣布脱欧,对其它国家的伤害更为直接也更加严重,而风险主要集中在意大利银行业,“欧版雷曼时刻将至?”的论调在媒体甚嚣尘上,而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则为5%。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的计算并未包含贷款的抵押品处置价值,而是额外提取的现金拨备,因而,拨备的计提更加真实稳健,有利于保持对不良贷款的较强吸收能力。

实际上,高债务并不必然带来高坏账。

很多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上升过快,或致使银行坏账飙升。但其实,杠杆率的上升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些负债是否带来了能够还本付息的回报?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沪深300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4.4%,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基本上在10%以下。而在我们刚才分析的,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或不良债务比例升高的原因,也来自于对于政府平台的投资,城投平台企业无法覆盖本息,也会成为将来不良的主要来源。

然其实,在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颁布之后,承担公益性事务的平台已基本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此后,财政部对地方政府债务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方债务置换,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由此也彻底消除了此类主体带给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如何应对?

这些年,政府与银行管理者也一直在积极寻求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

实际上,银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也源于风险管理理念上出现的偏差。

在7月7日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就提出了调整风险的方法。银行业有一个术语:RAROC——就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

RAROC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充分体现了现代银行的审慎经营理念,就是要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的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同时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在邵平开来,这个词对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启示意义是重大且深远的。

而除了调整风险,银行治理不良资产也应更具差异化、更加多样性。重启“债转股”(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无疑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中国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探讨这种方法。

此外,很多学者还认为,通过股权融资、补充银行资本金则是解决银行不良债款的最好方法,股权融资不仅可以缓解银行的流动性压力,还可以增强银行的投贷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农商行军团即将正式叩开A股大门。

据报道,江苏张家港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及吴江农商行悉数过会。只待获得最后的证监会批文就可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而急于上市募集资金的齐鲁银行已于去年登陆新三板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单纯通过补充资本,扩张贷款而稀释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并不会从根本上降低整体的债务率水平,虽然这有助于短期缓解银行的压力。要想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消除“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隐患,还需要借助包括不良贷款证券化在内的多种手段,并有效改善管理。

参考资料:

《中国银行贷款潜在风险可控》,南方日报;

《中国坏账占GDP的7%?银监会称IMF高估了贷款损失率》,澎湃新闻;

《缓解不良贷款压力 十余家银行加快上市步伐》,中国经济网;

《欧版雷曼时刻将至?意大利银行业坏账高企危如累卵》 ,汇通网;

《2016年 坏账将继续困扰中国银行业》,华尔街见闻;

《银行业坏账压力上行 你存里面的钱都“安全”吗?》,财经张明;

《平安银行行长:银行业腹背受敌 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 不良率攀升》,新浪财经;

《中国银行业不良率高乎哉?不高也!》,鲁政委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银监会官员: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超2万亿 不良率突破2%》,每日经济新闻 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