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变清,91岁仍在钻研,102岁离世却无人知!

让黄河变清,91岁仍在钻研,102岁离世却无人知!
2017年10月21日 18:20 正和岛

今年5月份,黄河传来了一则消息:这条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变清了!根据5月实测数据显示,黄河含沙量不超过0.8公斤每立方米,这意味着,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随后“黄河水变清了”的新闻也上了微博热搜,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整整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片澄清。

▲图源:《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林嵬 丁铭 张军

新闻一出,一时之间大家很是开心,人们说这又是一个有生之年系列,毕竟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最长的一次还是1727年,也不过持续了20多天。

然而就在大家为此开心时,一位立志“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在黄土高原默默耕耘一生,为黄河水清奉献了一辈子的科学家却去世了,他走得寂寂无声,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这位科学家叫朱显谟。

他曾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扎根黄土高原58年,总结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指导中国黄河治理工作半个世纪。如今,黄河水变清了,他才舍得离开。

“离经叛道”提出新科学论断

1915年,朱显谟出生于上海崇明农村,早早便体验了民间之疾苦,稼穑之艰难。

“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在课余和假期繁重的农田劳动中,少时的朱显谟看到了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带给农民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并由此立下了当一名科学农民的志向。

原本可以凭借读书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但他却想一辈子在田间地头。成绩优异的朱显谟从上海中学毕业时,一向听话的他拒绝了老师报考交通大学的建议,坚决报考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由此便拉开了他一生和土地打交道的序幕。

1940年大学毕业的朱显谟考入了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他跟着老师侯光炯到处跑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他们一个个地方开展土壤调查。

侯光炯告诉学生,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凡是学土壤的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却太少人能做到,朱显谟硬是把这简单的几句话践行了一生。

当时的朱显谟不迷信书本、凡事都要探个究竟,他的很多观点和见解,既不符合传统,也不适应潮流,曾被称之为“离经叛道”,或被斥之为“标新立异”,但却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前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经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不断实践、认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威廉斯理论的局限性,即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他通过对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以及原始成土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了原始土壤的概念,并推断出:

没有陆生生物的着生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反之,倘若没有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当然更没有人类的出现。

朱显谟这些关于原始成土过程的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威廉斯关于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论,被称为“朱氏成土学说”。

扎根西北58年

唯愿“黄河流碧水”

有一套带自己姓氏的理论,当真是年轻有为,但朱显谟并未就此停止步伐。1959年,为了支援中国大西北建设,他毅然放弃南京的优越生活条件,举家迁往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这里生活用品供应奇缺,医疗条件简陋落后,就连科研成果也会频遭窃取。住的是两间平房,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然而朱显谟并不在意这些,他心中急的是黄河治理,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朱显谟立即到黄河中游去考察,考察了多个地方之后,他和同事提出:要在子午岭建土壤侵蚀观测站,“这可以为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泛滥、解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找到科学办法。”

但当时的子午岭太过荒凉,交通危险,加之“四清”运动中朱显谟被批判,子午岭的观测点最终被撤掉。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止朱显谟的研究,他开始去实地考察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去跟一个个农民聊天,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学问。

就这样,几十年里,朱显谟三次跨越昆仑山,两度进入新疆,并且把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走了20多遍。在经过无数次实地考察后,朱显谟把他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凝练成“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

米粮下川上塬

林果下沟上岔

草灌上坡下坬

这28个字,日后成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针。要知道,黄河治理史几乎是一部灾害史,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直到上个世纪,黄河还灾害频发:

1887年,黄河泛滥,200多万人死亡;

1931年,黄河泛滥,300多万人丧生;

1938年,黄河大堤被炸,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

一代代中国人想了无数办法,依然治标不治本,直到朱显谟出现。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治理黄河的根本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他用短短的28字方略,点出了黄河治理的关键依据,也成为了黄土高原脱贫致富的科学根本。

朱显谟曾在88岁时表示:倘若一切顺利,不再出现反复,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也许还能看到‘黄河流碧水’呢!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显谟把他这些年用双脚走出来的经验凝结成了200多篇论文,以及多本专著。这些成果让他先后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并获得首届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他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著作等身,功成名就,本该颐养天年,但这个与土壤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头始终闲不下来,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91岁时还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2014年,时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江泽林看望朱显谟院士

97岁那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显谟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2015年,他100岁寿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为他举行了“朱显谟院士百岁华诞暨水土保持战略研究会”。即使是百岁华诞,依然要与水土挂钩,这个老人对他的事业所爱之深非常人能达到。

101岁那年,朱显谟病重,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严重呼吸衰竭,几乎没有知觉。

但就像他所说,黄河不清,死不瞑目,生命即将到尽头,他依然坚持着。

终于在前段时间,黄河水变清了的新闻铺天盖地,他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事业终于有了成果。

“目前(2015年),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8亿吨来讲,黄河已经变清,先生的梦已经实现。”朱显谟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说。

这次也许他是真的安心了,2017年10月11日他在医院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年,他102岁。先生一生,奋斗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沉浸在黄河泥沙治理中,如今黄河流碧水,先生夙愿得偿。

你看到地上的六便士

他眼中只有天上的月亮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但凡有才华,便能得到赏识追捧的时代,这也是“戏子家事天下知,将军枯骨无人识”的时代。

朱显谟去世之时,微博、朋友圈里娱乐明星的八卦铺天盖地,可为国家做出了如此突出贡献的老先生却鲜少人关注。娱乐明星的一条八卦可以让微博服务器瘫痪,但英雄逝世却极少有人问津,实在令人唏嘘。

老先生不会成为热搜,但这位为黄土高原奋斗了一辈子的百岁老人,“朱显谟”这个名字我们应该知道,也应该记得。

先生去世才成新闻,以这种方式认识他,我们很惭愧。非独朱显谟,“天眼之父”南仁东(“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亦是如此,他们干干净净地来,默默无闻地走,留下科学家的淡泊和风骨。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为了心中的“月亮”放弃了“六便士”,但现实是人们往往只看得到脚下的六便士,忘记了仰望天空中的月亮。朱显谟与南仁东不同,他们坚守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年代,他们抬头仰望月亮。

参考资料:

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梦想奉献半个多世纪(观察者网)

我很惭愧,以这种方式认识您: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却到去世才成新闻(酷玩实验室)

黄河水变清了,但那位唯愿“黄河流碧水”的老人朱显谟走了(中国新闻网)

水保人生 黄土魂——记著名土壤学家朱显谟院士(科学网)

文中图片来自参考资料与网络

编辑:七童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