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管企业,她靠一盒药把亏损小厂干到年收8亿!

18岁管企业,她靠一盒药把亏损小厂干到年收8亿!
2017年11月23日 22:10 正和岛

不上市、不贷款,年销45亿,老干妈成为妇孺皆知的创业女神。然而,就在500多公里外的广西柳州,流传着和老干妈一样的女神传奇。

她母亲早逝,被迫辍学,13岁当学徒,18岁当副厂长,33岁熬成厂长,带领糖果厂转型为制药厂,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且稳坐头把交椅近20年,年销售8亿多。

2015年7月,69岁的她带领企业继“广西汽车集团”后,成为第二个在香港上市的柳州企业!

她就是江湖人称“江老娘”,广西金嗓子的创始人江佩珍!

在外人看来,江佩珍的成功有些匪夷所思,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金嗓子上市时,江佩珍的霸气一锤!

幼年丧母,苦孩子18岁拼到副厂长

13岁正是孩子们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一位小姑娘却怯生生地徘徊在广西柳州市糖果二厂大门口,那是1959年9月。

江佩珍从小就没了母亲,家中无力供她上学,她不得不丢下心爱的书包外出打工,才能勉强凑齐4个弟弟妹妹的学费。

按照国家规定,工厂不准招收童工,但小姑娘的艰难处境引起工厂的同情,他们网开一面,招她进厂。在糖果厂里,江佩珍跟着老师傅做包装工,每天要站着12个小时,手不能停,还得机械似的一直重复相同的动作,手上经常有被划开的血口子,疼得连碗都端不住。

即便如此,江佩珍依然做得很认真,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大家都觉得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病,本来一天下来累得要死,她居然还要主动加班。

江佩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不停地熟悉机器,练习包装技巧,靠着这种勤劳和韧劲很快就超越了其他人。谁能想到,又瘦又小的江佩珍心灵手巧,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从生产标兵到组长、青年班长、车间主任……18岁那年,江佩珍在全场员工的举荐下当选为主管全面工作的副厂长,没有一票反对。

要知道,这个年纪别人都还在上高中,她却已经开始领导起一个企业。

狠抓改革,把亏损小厂干到全国第一!

当上副厂长后的江佩珍并没有感觉轻松,她利用下班的时间学习,因为基础差得多,经常一学就学到了后半夜,她就赶紧睡一会,早上准时上班。靠着这股狠劲,江佩珍自学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兼修了很多管理上的知识,全厂上下,没有一个不服她的。

1979年,33岁的江佩珍凭借狠劲又当上了厂长。刚接手时,柳州糖果二厂亏损四五千万,几近奄息,江佩珍果敢决断,在企业颓败之际做出三大改革:

第一、打破沉闷的“大锅饭”分配制度。计划经济时代,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导致员工懒散怠工。江佩珍当即决定将员工的薪资与生产挂钩,极大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产量直线上升。

第二、打破传统供销体系,产品自产自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成为人们购买水果糖、橡皮、酱油醋盐等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但江佩珍却打破如日中天的供销社渠道,自主组建团队销售产品。这无疑是超前的,如果单纯依靠供销社的品牌,随着供销社的消亡也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第三、带领技术人员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线。靠着积极的探索和谦虚的学习,江佩珍带领的糖果二厂制造出中国第—颗果酱夹心糖、中国第一块花生巧克力,并攻克世界糖果业的最高技术品种——酒心巧克力。

那段时间,糖果二厂每天以30多个的速度递增新品种,形成了10大门类、386个品种,川西、湘鄂等中小城市到处流窜着糖果二厂的营销人员,糖果二厂的销量蹭蹭上涨,仅税收就超过千万。

终于在1988年,工厂扭亏为盈,产值达到9700多万元,10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人们夸赞江佩珍能干,称之为“江老娘”。

受朱镕基指点,排除万难铁心转型!

1992年,铺天盖地的冒牌货、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媒体也开始宣传“多吃糖不利健康”的知识,令柳州糖果二厂销售额急降。

江佩珍不服气,她亲自带人去推销, 车到不了的地方,她就靠走,甚至还把糖果推销到了彝族山区里,即便是这样,糖果厂日子还是一天比一天难熬,江佩珍知道,如果不改革,这样下去迟早要完蛋。

正在江佩珍心急火燎的时候,她碰到生命中最显赫的贵人。

1993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视察。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江佩珍向朱镕基汇报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坦言企业存在被假冒产品屡屡侵权和规模效应不理想等几大“难题”。

朱镕基当即指点江佩珍:搞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路。高科技产品不是一般企业随便仿得了的。要走这条路,可以去上海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交朋友,“产”、“学”、“研”一旦结合起来,会形成令人难以想象的能量。

 

于是7月份,冒着40℃的高温天气,江佩珍带着厂里的全部积蓄——7万元,跑到上海的各个大学里寻找拯救糖果厂的办法,她一眼就看中了生物学家王耀发的成果。

最终,糖果厂成功研制出了具有润喉功效的糖果,江佩珍给这款产品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宝是糖,喉片才是药)。

金嗓子喉宝研制成功后,全厂人感觉特别纳闷,这是什么玩意?然而还没等奇怪完,江佩珍就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而又非常大胆的决定:从糖厂转为药厂。

江佩珍将糖果厂所有的锅台、用具全部打烂,送到废铁回收站,斩钉截铁要转型。但700多万的资金缺口横亘在面前,连跑28家银行一一被拒。

无助的江佩珍在办公室哭起来,有趣的是,哭完后竟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员工们的士气被激发起来,大家自筹780万。江佩珍把15800元积蓄拿来,还抱来一台黑白电视,金嗓子喉宝就这样生产上线。

当时咽喉含片均为药粉压制而成,一含即溶,很难在咽喉部较长时间保持药效,而润喉糖无治疗作用,金嗓子喉宝融合糖与药,恰好填补着市场空白。1993年底,金嗓子喉片成功面市后很快就成为了热销的产品,然后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干掉了原来的行业老大。

吃水不忘挖井人

金嗓子喉宝的诞生,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江佩珍跑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寻宝”。校方组织了28位教授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江佩珍对他们深深鞠了一躬:“我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没想到今天一下子实现了。我是来拜师学艺的。”听完这话,教授们不禁重新打量起这位女企业家。

28位教授都讲完后,江佩珍心里有谱了——直觉告诉她,坐在对面的生物学家王耀发教授很有一套,而王耀发对她也很赞赏。

王耀发回忆:“我当时感觉就是这个厂长没有什么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又对事业充满热情。她要搞中国最好的、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我们也是要搞最好的成果,所以我们一拍即合。”之后,他与江佩珍签订了自己发明的心脏保健饮料“大开心”的技术转让协议。

对王耀发而言,这次合作不是没有顾虑,毕竟糖果厂效益不佳,比不上他接触的不少企业。可以说,是江佩珍的个人魅力打动了王耀发。

 

此后,王耀发前往柳州参观糖果厂,无意中尝了一下糖果厂的润喉糖,惊讶地发觉糖里有桉油、薄荷等成分。江佩珍说:“去美国参观时,发现西方人都喜欢吃清凉糖润喉咙,回来我们就仿制了。”她承认这种糖市场销量很差,也不清楚效果。

王耀发告诉江佩珍:“你们只是简单把桉油和薄荷加在一起,不能根本解决喉咙干燥问题,在药理上有缺陷。”他随即透露自己正在研究一个配方,专治慢性咽喉炎,“如果用来改造你的润喉糖,效果应该比现在好得多”。实际上,王耀发当时也在考虑用什么载体做产品,润喉糖启发了他,他相信糖比药好。更让他看好的是江佩珍的敬业、顽强,于是他决定,把配方无偿赠送给他们。

王教授当年慷慨增配方,江佩珍铭记于心,想向他给股份和现金表达谢意,但王耀发教授分文未取,并向江佩珍保证后代也不会对知识产权有要求。最终,江佩珍向华东师大捐20万,并将其头像刻印在包装盒上,让大家都知道王耀发是金嗓子喉宝的发明人。 

“我们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他,记住他是我们的恩人,同时也表明我们尊重知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态度。”

一个感人的细节是,王耀发每次去工厂厂庆,全体员工起立向其三鞠躬。只因江佩珍说过,王教授是我们的恩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把多数股份给员工,自己只拿3.1%

世上没有随便的成功。1994年,金嗓子喉宝新产品刚出来,没有市场。江佩珍跟代理商保证:“你放心,你帮我销货,销不了退给我,该给你的钱一分不少!”

金嗓子喉宝进入香港不久,有客户反映纸盒装的产品不好带,江佩珍马上换成铁盒。

同年,江佩珍看到已渐渐盈利的企业存在分配问题:虽然是员工集资,但分配并不透明,也没有法律保障。她于是向政府申请将企业从国企转变成合作制民营企业。

争取了两年多,政府终于答应把公司65%的资产卖给员工,需要员工支付2000多万元现金。有工人批评说这65%中有不少是烂资产,但江佩珍相信改制可以彻底解决分配问题,鼓励员工买下来,“光空讲不行,要真将企业买下来自己做主人。如果我们不接受,企业就不能改制。为了更快地发展,要舍得丢一点”。

 

最终政府以2000多的价格将公司65%的资产卖给员工。员工持股分享企业利润,这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效益明显增长。1995年10月9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改革整顿、造势攻坚”为题,充分肯定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成效。

当时柳州800多家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瓦解,而作为柳州第一个成功改制的企业,金嗓子喉宝幸运存活下来。

如今,金嗓子集团已发展成为以特色中成药为主,以健康食品、保健酒为辅的集团公司,并于2015年7月15日顺利上市。从1998年到2016年,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1亿多元,为国家贡献利税7.8亿元。2014年,仅金嗓子系列产品的产值就超8亿元。公司被评为广西企业50强,全国制药企业100强。

按照公司改制规定,江佩珍可以拿10%-15%的股份,但她说65%给员工,本来就少,若最后只剩40%怎么够员工分?最后她只拿了3.1%。江佩珍的魅力深深折服着员工,其性格感恩的一面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

她说:“我们有1000多人要吃饭,要抓时间、抓机会。有时机会虽多,但生命只有一次。在中国要做点事,一定要‘努力、积极、克制、牺牲’。”

如今的金嗓子,面临着咽药市场容量小,市场饱和度高的困境,即便是强悍精明的江佩珍也在苦苦寻求突破单品类企业天花板的办法。

虽然金嗓子何去何从我们无从知晓,但江佩珍的创业传奇值得这个时代铭记!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资料来源:

金嗓子喉宝背后的“铁娘子”江佩珍(楚天金报)

这个女民工神了!靠8块钱一盒的药年赚7个亿,还让全国人民从小吃到大!(创日报)

人物 | 江佩珍:比肩老干妈的女神传奇(商界)

“金嗓子”原来是家糖果厂!从破产边缘到年赚7个亿,它是怎么起死回生的?(品牌内参)

人物志 | 江佩珍:在中国做点事,一定要努力(创客牛)

江佩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糖果厂成功转型药厂(优选零工)

编 辑:叶开甫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