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自律双剑合璧 证监会重拳整治五大乱象

监管与自律双剑合璧 证监会重拳整治五大乱象
2017年04月19日 07:15 证券日报

主持人孙华

今年以来,证监会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稽查执法。本报今日将围绕上市公司高送转配合减持、财务造假、主营业务不清“忽悠”重组和恶炒次新股、恶炒地图等五大乱象,邀请专家学者分析产生的原因,共商治理方法,以飨读者。

高送转配合减持“吃相”难看进一步规范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前后公布“高送转”方案,引起股价大幅波动。除少数确因增加股份流动性需要外,多数“高送转”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无直接关联,也无法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业界人士认为,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高送转配合减持屡禁不止,已成为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当前,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迫在眉睫。

 “有的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和主营业务,但其大股东和董监高拉抬股价高位套现,超比例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市场人士讲叫‘吃相’很难看,被套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有苦难言。”对于上市公司存在的这一现象,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日前指出。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配合市场炒作,或是为了配合大股东、大机构减持,或是为了配合定增抛售,不负责任地、任性地推出资本公积金转增方案,愚弄散户、操纵股价,诱骗股民跟风、买单。这是十分邪恶的股价操纵行为。

 这一现象,也正遭到沪深交易所一线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

 “从市场影响看,‘高送转’不仅是概念股炒作的常见类型,也容易被信息合谋类市场操纵借道藏身,负面影响需要高度关注。”上交所表示。因此,上交所对“高送转”行为实施专项治理。

 深交所表示,完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综合管理制度,加强对高送转配合减持、清仓式减持等市场乱象的现场检查,提升一线监管手段的威慑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也受到了投服中心的关注。投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的高送转预案应当充分说明具体依据和合理性,不能成为大股东及高管人员减持,甚至从事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的工具,提醒中小投资者提防高送转陷阱。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可以在借鉴境外证券市场减持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中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比例较高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完善关于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的制度规定,建立监管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行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股东及董监高依法、透明、有序减持。而对于违规减持,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震慑违规行为。

 证监会也表示,将继续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原则,严格上市公司“高送转”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时有发生专家建议系统性防范

本报记者 左永刚

 近两年来,随着监管层对排队中的拟IPO企业常规审核、抽查以及专项执法行动的部署,资本市场中拟IPO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不断浮出水面。

 《证券日报》记者此前了解到,根据证监会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总体部署,证监会稽查部门在分析相关违法线索及案件办理情况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一批案件。列入第一批专项行动的9起案件,包括上市公司涉嫌通过虚增营业收入等方式虚增公司利润,以及长期掩盖财务问题等。

 “拟IPO企业财务造假存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副会长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看,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受到经济周期及技术更新的影响,在企业IPO过程中,也会出现业绩的波动,为了适应投资人及证券市场期望的持续增长要求,成为企业财务被动造假的主要原因。

 “从微观层面看,拟IPO企业的发起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在上市所能获得巨大利益面前,为确保企业股票成功发行上市,针对财务核心指标通过虚构业务,转移成本等手段调节利润,个别中介机构及保荐人为了经济利益,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发行企业财务造假,粉饰利润,通过所谓技术手段规避监管,使企业财务造假屡禁不止。”曹俊指出。

 谈及对拟IPO企业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治理,曹俊认为,抑制IPO企业财务造假,要从加强对发行上市企业的自律监管,加强对保荐机构核查的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及投资者损害赔偿等多层面入手,形成系统性防范体系。

 “首先,将发行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的风险评估纳入监管范围,建立企业法人财务造假的责任追究追溯制度。同时,确保保荐及第三方中介机构保持中立客观,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的核查机制,扩大核查的深度和力度,一旦查实严厉处罚。”曹俊建议。

 “对由于财务造假给投资者造成经济利益损害的,要充分运用数据网络技术准确核算损失,立案严查责任,必须处罚到人。尤其要改变以往处罚公司而再转嫁给投资者的情况,对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曹俊强调。

“忽悠式”重组花样百出应严格信披从源头规范

本报记者 朱宝琛

 形形色色的“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项顽疾。业界认为,这种“忽悠式”重组公司一旦忽悠成功上市,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危害非常巨大,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破坏性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忽悠式”重组,证监会的态度非常明确:将按照“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及时分析研判并购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规则,重点遏止“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严厉打击重组过程的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行为,更好地引导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抑制“脱实向虚”。

 “‘忽悠式’重组本质就是一种套利行为,是赤裸裸的利用规则的不规范、利用监管的盲区对投资者的剥削。”联储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胡晓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忽悠式”重组的目的不是为了搞好企业经营而在于套利。大量的“忽悠式”重组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减持套现,无异于让资本市场失血。

 对于“忽悠式”重组,证监会已经亮剑。今年3月10日,证监会通报了一起涉嫌以虚增收入、虚构银行资产为手段,企图将有毒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案。据了解,由于稽查执法力量的及时介入,此单“忽悠式”重组被遏止在信息披露阶段,没有最终得逞,有效避免了有毒资产流入A股市场。

 3月17日,证监会部署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提到将重点打击包括在重组、举牌过程中不依法履行信披义务、刻意隐瞒一致行动人、利用杠杆资金违法交易等行为。

 胡晓辉表示,“忽悠式”重组的手段花样百出,比如高溢价收购、承诺业绩,但承诺业绩远远低于定增,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利用市场的高估值差通过定增套利;跨国界套利,利用国际上市盈率远低于国内,通过“无形手”低买高卖制造题材。此外,还包括跨行业套利,一级、二级市场套利等。

 “对这些行为,都必须通过制度、法规予以规范,并坚决予以打击。”胡晓辉说。

 除了在制度与法规上予以规范,胡晓辉认为还要鼓励企业上市,减少并购审批,限制跨市场、跨行业、跨国套利等,“这些都是必要的手段。”

监管层“定向调查”启动剑指次新股炒作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今年以来,次新股短期涨幅较大,价量呈现明显异常,集聚风险,已经涉嫌操纵市场,稽查部门通过立案坚决查处次新股交易中的违法不当行为,引导股价理性回归。”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新股发行节奏的放慢,炒作次新股渐渐成为股市的另一道“风景”,大量游资开始围绕次新股进行肆意炒作,而这样的炒作无疑十分有害。首先,这种投机行为严重影响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影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成为市场主流,进而最终影响股市对经济的正面促进作用;其次,在以散户为主的A股市场中,不可避免地会在炒作中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最后,还会严重破坏市场秩序,让内幕交易、暗箱操作等行为盛行。

 据张晓军透露,证监会部署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16起案件,针对次新股等恶性炒作,相关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重点案件取得重要突破。具体来看,16起案件的特点分别为,一是恶意利用次新股盘面市盈率低的特点,利用多个账户快速拉抬股价,引诱个股价格暴涨暴跌;二是成批使用地域明显的账户,利用资金优势炒作多只股票,团伙化特征明显;三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等利益关联方,非法操纵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市场机构明暗结合、虚实结合,联手操纵公司股价,意图通过高位套现非法谋利。

 谭浩俊认为,对某种不良行为的打击和整治,必然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从总体上讲,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虽然短期内会对市场产生一定震动,但长期来讲,有利于投资者确立价值投资理念,对A股市场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财经专栏作者郭施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抑制次新股炒作,既要从新股发行价、发行规则上下功夫,也要加强监管,从源头上阻止次新股爆炒的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合理、灵活调节新股发行节奏,盘活市场机会,不能让资金集中在次新股的炒作上。

“炒地图”重出江湖市场成熟度有待提升

本报记者 孙华

 上周A股“炒地图”行情再现,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被市场轮番炒作。

 “证监会近期重拳频出,违法炒作次新股、壳资源、高送转等行为将被打击抑制,相关板块个股或面临调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对记者指出。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4月15日参加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大会时强调,一线监管是《证券法》赋予交易所的法定职责,监管是交易所的法定主业。交易所既有法定机构的权威性,又有自律监管的灵活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亮剑,捍卫法定监管权威,运用自身规则的灵活性,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上周末,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也强调,操纵市场制造人为交易,误导和欺骗其他投资者,严重破坏市场定价功能,容易积聚市场风险,历来是证监会稽查执法的重点。任何时期、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操纵行为都不可能逃离监管执法视野,也必将受到法律严惩。有效打击次新股炒作等市场操纵行为,离不开理性的市场环境。

 “雄安新区概念股的炒作是市场预期的结果,市场反应是正常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联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至于能不能持续,要看股票自身的估值。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炒地图’还需谨慎,因为行情难把握,投资者很容易进入追涨杀跌的怪圈,使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深圳前海复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阳对记者表示,投资者对于一些没有业绩的个股,在股价大幅上涨之后,更需要保持谨慎。如果在“炒地图”行情中有操纵市场制造人为交易的现象,证监会一定绝不姑息,正如新闻发言人所说,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陈晓阳同时指出,从目前来看,投资者还没有形成价值投资的共识,资本市场成熟度有待提高,对于题材类的“炒地图”现象,投资者须理性看待。

 监管与自律双剑合璧才能有效整治股市乱象

阎岳

 监管层最近不断对市场乱象发声,其目的就是整治市场环境,让资本市场进入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整治市场乱象除了出台必要的监管措施之外,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自律也很重要。

 概括来讲,股市乱象包括“高送转配合减持”、有能力分红却长年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忽悠式重组”、“清仓式减持”、恶炒次新股、恶炒“地图”等。

 4月8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列举了一些上市公司乱象之后强调,要出重拳治理市场乱象,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市的退市,该退场的退场。不管是谁犯了规,都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4月14日,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称,证监会部署专项行动打击炒作次新股等恶性操纵行为。

 4月15日,刘士余在深交所会员大会上表示,“要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整治这些市场乱象的手段之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弥补法规漏洞,强化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在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完整度之后,市场及媒体的监督,将令上市公司的一些“猫腻”无所遁形。

 整治这些市场乱象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要强化各市场主体的自律,提高主动信息披露的意识。

 以最近恶炒雄安概念为例,一些上市公司仅是在股价波动达到交易所要求时才予以公告说明。像雄安新区这样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相关上市公司是不是应该在第一时间向投资者进行说明呢?

 因此,只有严格的法律规章还不够,还需要市场主体提高自律能力,主动向市场进行解释说明,承担起维护市场稳定的重任。只有监管与自律合二为一才能够根治股市乱象。

证券日报之声 

微信号:securitiesdaily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