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亿"轨道上的京津冀" 产业转移疏解北京大城市病

6500亿"轨道上的京津冀" 产业转移疏解北京大城市病
2017年05月19日 07:15 证券日报

主持人杜雨萌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逐步推进,作为率先突破口的交通一体化雏形渐显。按照《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测算,京津冀区域内将建设24条城际铁路,投资额可能达到6500亿元。与此同时,发改委方面也表示,京津冀空间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京津冀轨道投建提速

24条城际铁路测算投资6500亿元

部分轨道投资项目将采用“轨道+土地”模式,以土地开发收入弥补资金缺口

本报记者 左永刚

    2017年,在多个部门的推动下,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提速,这包括继续推进京张、京沈、张大、呼张等高铁建设,开工建设京张高铁崇礼支线,推进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等市域市郊的铁路规划建设工作。

    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城市之间轨道交通规划基本完成,现正抓紧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目的是要通过公共交通解决京津冀区域之间的交通往来问题。

    目前,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已成为各相关规划的重要内容。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特别提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要求重点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加快构建内外疏密有别、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在此之前,2016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也要求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与既有路网共同连接区域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远期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上报的测算,京津冀区域内将建设24条城际铁路,规模约3457公里,投资额可能达到6500亿元。此外,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还设定了近期建设项目表,即2016年至2020年的建设项目,包括崇礼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北京至唐山铁路等9个项目,共计1100多公里,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

    在此之前,京津冀三地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以此推进轨道交通投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鼓励对铁路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中的部分轨道投资项目将采用“轨道+土地”模式,以土地开发收入弥补轨道投资资金缺口。

    今年4月份,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12家机构签约,正式设立京津冀城际铁路发展基金。该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其中70%的投资可用于京津冀区域内的城际铁路建设。

四大主线拉动

392只京津冀概念股将立“风口”

本报记者 孙华

    “京津冀一体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已提升为重要国家战略,因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深化,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风口’将是这个区域。”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谁把握住这次机会,谁就将站立潮头。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京津冀地区的概念股共有392只,各个行业均包括其中,但整体来看,医药生物、公共事业、房地产、交通运输、化工、计算机等上市公司居多。

    梁海明指出,对相关上市公司来说,应该积极争取这个机会,把上市公司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产品用到京津冀的建设上,但也需要注意,要和其他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一个良性竞争,要有包容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只有各企业联合起来取长补短,企业的“蛋糕”才能做大、做好。

    申万宏源认为,近期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再次注入了新的动力,预计雄安新区起步期基建投资规模约563亿元,远期基建投资1.2万亿元至1.9万亿元。按照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2017年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将取得明显成效,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因此,雄安新区的设立非常及时,而且要求今年有成效。通过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继续提速提质。

    申万宏源指出,京津冀地区研发和转化能力强的公司在政策和业绩上将受提振。未来雄安新区是建设重点,环保、建设和央企总部迁入带来机会,今年北京重点工程中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副中心建设的投资达732亿元,而通州和雄安新区的三年基建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中长期投资超1万亿元。产业上,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河北今年重点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80%。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将形成众多产业集群、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应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政策扶持和倾斜。

    一位不愿署名的券商研究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要关注以下四大主线,找到自己的定位,第一是大基建需求链;第二是环保投资链;第三是创新驱动产业链;第四是产业升级转移服务链。

专家:做好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加减法”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京津冀区域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协同发展条件,如北京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研发水平高;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化能力强;河北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从三个省市的发展特点来说,通过协同发展,能够打造新的增长极。”在一位业内研究人士看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升级不仅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同样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正在采取产业转移升级和转型升级相结合等举措,缓解京津冀“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京津冀空间发展规划也在编制中,以求打破京津冀行政藩篱,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推动协同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向天津和河北等地区进行转移。从北京市的四大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来看,不符合这四大定位的产业都应该转移到其他地区。另外,即便是在北京市的产业布局中,中心城区和副中心通州区的产业布局也应该有所不同。而从产业转型来看,这应该是未来三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具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天津和河北等地区是全国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行业的生产基地,这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这些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能源清洁化处理。

    事实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如何推动三地产业转移与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是京津冀一体化面对的重要考验。

    在黄志龙看来,目前产业转移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各种审批、财政资源配置等权力过大,导致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为了争取这些资源,在地理上就不愿意离开北京中心城区;二是涉及普通人员的安置难题,特别是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员工的迁移,面临的阻力较大。从中长期来看,解决产业转移较好的办法仍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业内人士认为,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不仅需要政府行政搭好台,而且更要社会资本来唱戏。应发挥好资本在协同发展中的无形力量,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区域生态系统。

本报精彩文章(点击阅读)↓↓↓4月份一线城市房价环跌2.8% 专家称7月份或降温明显PPP条例初稿已完成 三部委将出PPP资产证券化新规iPhone8今年出货量预计将达1亿台 国产手机将更多在后盖上做文章

恒泰证券已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

佣金万分之2.5 电脑、手机7*24小时开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1966188

证 券 日 报

引领价值投资新坐标

微信公众号:证券日报之声

分享他人 愉悦自己

欢迎转载,但请保持以上内容完整!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立即了解并开户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