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试点具备三创新 供需两端价格回落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试点具备三创新 供需两端价格回落
2017年06月04日 16:45 证券日报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试点具备三大创新

一帆

 日前,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将在2017年试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这一债券新生品种即将面市,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从背景上看,这一债券新品推出主要解决土地储备资金问题。毕竟,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对房价过快上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等,都需要一定的土地储备作保障。而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有利于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此,依法依规解决土地储备资金问题,是土地储备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在进行土地储备时,需要取得土地、前期开发、储存管理等,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笔者认为,《办法》可以看作是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同时也规范了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资金的获取途径,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从管理上看,《办法》明确了专项债的项目对接和偿还资金来源,确保债券的投放和资金运行安全。在发行额度和期限、发行对象、项目管理、收益回报等方面,通过专项债券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总量可控、动态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合法规范方式保障土地储备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严格对应项目实施。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土地储备项目,应当有稳定的预期偿债资金来源。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应当能够保障偿还债券本金和利息,实现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

 同时,省级政府及计划单列市将作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唯一发行主体掌握发债“总闸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管理,债券期限最高可达5年。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此前在土地储备融资方面所采取的,通过银行贷款或企业合作方式获取资金改成发债,期限由两年延长为五年,政府只需按时还本付息,在组织土地供应的时间、规模、节奏上能有更大自主权,而且,以债券这种市场化形式发行,扩大市场投资品种和融资渠道,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披露,也能方便投资者识别风险。发行方和投资方的责权利更加清晰,也有利于土地的收储和供应,这是市场化的进步。

 此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试点的推出还可以视作政府地方债管理上的一次升级和细化。2014年国务院发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2015年实施新《预算法》,奠定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不断变化的国情实际,地方债管理措施也不断创新。此次《办法》的出台是此前管理政策基调的延续,是对管理对象的细化,体现出地方债管理技术的成熟。

外需向好内需放缓

供需两端价格回落

连平 刘学智

 5月份制造业PMI为51.2%,与上个月持平,保持扩张态势。有两个积极表现:外需状况较好,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至50.7%;中、小型企业PMI分别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至51.3%和51%,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上升至56.8%,企业信心增强。

 从制造业PMI细项来看,显现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的迹象。一是生产指数连续2个月下降,企业生产有所减慢。二是供需两端价格大幅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下降至49.5%、47.6%的收缩区间,供需两端需求可能走弱。三是进口指数连续3个月下降,本月为50%,采购量指数也连续2个月下降,表明内需增长放缓较为明显。4月份、5月份制造业PMI为年初以来的低位,表现出旺季不旺的特点,维持今年增长前高后低的判断。

 非制造业PMI恢复性回升至54.5%,基本符合判断。服务业运行回暖,上升0.9个百分点至53.5%;受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建筑业高位回落1.2个百分点至60.4%。

 2017年5月份制造业PMI为51.2%,与上个月持平,保持扩张态势,当前制造业运行较为平稳。从一年来走势看,制造业PMI呈现先升后降特点,4月份、5月份为年初以来的低位,与去年10月份持平。按照往年制造业生产规律,4-6月份为上半年旺季,今年走势表现出旺季不旺的特点,经济增长可能有所放缓,笔者维持今年增长前高后低的判断。

 五大分项指数二升一平二降,走势呈收敛特点。5月份制造业PMI五大分项指数中,有两项低于荣枯线,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8.5%、49.4%。但这两项都比上个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说明原材料库存需求和制造业用工状况有所改善。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分别下降0.4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至53.4%、50.2%,扩张势头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2.3%,与上个月持平,整体需求状况平稳。从五大分项指数总体走势看,低的回升、高的下降,呈收敛特点。

 一、两个积极表现:外需状况向好,中小企业改善

 新出口订单和在手订单指数上升,外需状况持续向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7%,比上个月和去年同期分别高出0.1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虽然在手订单指数为45.4%处于收缩区间,但在外需持续向好的带动下,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2016年初以来出口订单状况持续上升,已经连续7个月高于荣路线。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指数和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都有上涨,欧洲黑天鹅风险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预期减弱,今年出口形势好于过去两年,整体出口趋好。(见右图2)

 中、小型企业PMI上升,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较好,企业信心增强。分三类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PMI下降0.8个百分点至51.2%,中、小型企业PMI分别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至51.3%和51%。三类企业PMI明显收敛,趋同至非常接近的水平。在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降成本等政策共同作用下,小型企业PMI上升势头明显,连续2个月的上升幅度达到3.6%。产经营活动预期上升0.2个百分点至56.8%,企业信心有所增强。(见右图3)

 二、部分指标显现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的迹象

 生产指数连续2个月下降,企业生产有所减慢。5月份生产指数为53.4%,虽然处于较好的扩张水平,但已经连续2个月下降,扩张势头明显放缓。根据往年制造业生产波动特点,3月份过后企业生产回暖,4月份和5月份往往是生产旺季。然而今年4月份和5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环比逐渐下降,企业生产状况旺季不旺。近2个月工业用电量增速持续下降,除了采矿业由于低基数抬升用电量增速以外,传统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用电量增速都有下降,二季度经济增长动能有减弱的可能。

 供需两端价格大幅回落,供求关系出现变化,预示需求可能走弱。5月份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2.3个百分点至49.5%,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是2016年2月份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以下。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下降,目前低至47.6%。近期PPI出现高位回落现象,预计5月份PPI还会显著回落。供需两端价格回落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长乏力的外部原因,也有产品价格冲高回调的原因,同时也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不排除整体需求走弱的可能。

 进口指数和采购量指数持续下降,内需增长放缓较为明显。进口指数连续3个月下降,本月为50%,是近7个月的最低值。采购量指数也连续2个月下降,本月为51.5%,比3月份低了1.9个百分点。进口指数和采购量指数持续下降,表明内需增长放缓较为明显。年初以来进口增速较高,当前内需有所走弱,在低基数效应和高价格效应都在减弱的共同作用下,5月份进口增速可能下降。

 三、非制造业PMI恢复性回升,基本符合判断

 5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4.5%,比上个月上升0.5个百分点,扩张势头有所加快。4月份非制造业PMI显著下降1.1个百分点至54%,主要原因是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5月份非制造业PMI出现恢复性回升,主要原因也是服务业扩张加快。5月份周频的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从4月份负增长逐渐上升至5月份第四周的5.37%,第三产业用电量有所加快,服务业PMI上升0.9个百分点至53.5%,反映出服务业运行态势回暖。5月份建筑业PMI高位回落1.2个百分点至60.4%,可能受到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较为明显,房地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在临界点以下,业务总量有所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力度较大,建筑业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扩张水平。

连平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刘学智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证券日报之声 

微信号:securitiesdaily 

证 券 日 报

引领价值投资新坐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