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247家企业完成IPO 机构预计下半年增速放缓

上半年247家企业完成IPO 机构预计下半年增速放缓
2017年07月04日 07:15 证券日报

主持人左永刚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金额,A股市场均较2016年同期出现大幅上涨,同时IPO排队被否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有机构预计下半年A股IPO增速将放缓。

上半年A股市场247家企业完成IPO

机构预计,下半年增速放缓,全年IPO将达到320宗至350宗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均较2016年同期出现大幅上涨。其中,2017年上半年沪深两市IPO为247宗,较2016年同期的61宗增长303%,融资规模约1255亿元人民币,明显高于2016年同期的288亿元人民币,增长336%。

    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上交所主板121家公司完成IPO,募资765.59亿元,14家公司发行中,24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中小板44家公司完成IPO,募资203.08亿元,4家公司发行中,6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创业板82家公司完成IPO,募资285.29亿元,7家公司发行中,20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总的来说,上市企业以工业产品、消费品及服务、信息科技及电讯行业为主。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孙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上市公司行业看,传统的工业制造、消费品及服务等行业依然占主流,但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质量的TMT(科技、媒体与通信)公司以及游戏公司有望增加。

    记者注意到,虽然上半年IPO市场实现快速扩容,但整体来看,IPO核发规模逐渐呈缩小趋势,尤其是5月下旬以来,IPO核发企业数量出现明显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份,证监会每周核发批文数量均保持在10家左右,其中3月份核发数量达到50家,4月份次之有40家,5月份则有37家,但进入6月份以来,IPO单周数量持续保持个位数。如6月30日证监会核发6家IPO批文,筹资总金额不超过2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单周IPO核发数量已连续六周低于10家,且最近3周IPO核发数量均为6家。

    在孙进看来,近期监管机构对于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专业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更加强调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等,这些也是影响IPO增速的原因之一。

    “虽然第一季度A股市场IPO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综合考虑A股市场整体规模、承载能力、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投资者风险等多方面因素,预计下半年IPO增速较上半年将有所放缓,全年IPO将达到320宗至350宗,融资规模在2200亿元人民币-2500亿元人民币。”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上半年37家企业IPO被否

本报记者 苏诗钰

    2017年以来,IPO被否企业数量激增,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证监会强监管下的一种市场体现。华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下降、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继续获利能力存疑、规范运作是IPO被否的几大主因。就今年的案例来看,业绩下降、继续获利能力存疑和规范运作成为企业IPO的最大“拦路虎”。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审核了27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7家被否,取消审核7家,暂缓表决7家(其中有4家企业二次上会获得通过),通过率为84.8%(不包括取消审核的企业)。其中,6月份共审核42家企业首发申请,否决10家,被否率为23.81%,远高于5月份的14.06%。

    截至目前,2017年医药类企业共20家IPO上会,其中7家被否,1家取消审核,被否率高达40%。今年以来已经有7家医药医疗企业的IPO申请被否,分别是圣华曦药业、长春普华制药、南京圣和药业、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诺特健康科技、港通医疗和润弘制药。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此前强调,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强化发行监管,严格审核,在严防企业造假的同时,严密关注企业通过短期缩减人员、降低工资、减少费用、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等方式粉饰业绩的情况,一经发现,将综合运用专项问核、现场检查、采取监管措施、移送稽查等方式严肃处理。

    邓舸表示,证监会将继续定期公布终止审查和未通过发审会的IPO企业名单及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持续提高发行监管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提高首发企业申报质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源头活水。

今年新股发行数量大幅增长

"打新"收益率呈下降态势

本报记者 孙华

    “到目前为止,‘打新’暂时还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所主导,一方面是新股仍具有稀缺性,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投机习惯所致。”深圳浚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师陈学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2017年以来至6月15日上市的229只新股中,截至昨日,与发行价相比,涨幅最大的为至纯科技,最大涨幅达1749.13%,吉化集团涨幅最小,也有91.74%,229只股票的平均涨幅达281.66%。而2016年同期上市的55只新股中,名家汇成为2016年上市后同期涨幅最大的股票,涨幅达1346.5%,天创时尚涨幅最小,涨幅为145.19%,55只个股平均涨幅为455.43%。今年以来截至6月15日完成上市的新股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6.4%。

    “从新股上市后的平均涨幅看,2016年同期新股的平均涨幅要比2017年大的多。”深圳前海复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新股上市数量超去年全年水平,“打新”平均收益率则呈下降态势。

    陈学其表示,从今年来看,价值投资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过去投资者习惯偏好炒作和跟风,投机性较强,买入股票前并没有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做实质性的了解。而今年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上半年涨幅均超过10%,年内大部分蓝筹股、白马股走出了逼空上涨的走势,而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价值回归。而高估值个股将遭到市场的抛售,对于新股来说,上市后连续的一字涨停板后,股价已远远偏离其实际价值,所以股价回归造成“打新”收益率出现下降,同时这也是投资者习惯逐步改变过程的一种体现。

    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建东认为,在当前股市偏悲观的预期下,新股上市后表现在近期会受到影响,部分新股的开板涨幅有进一步回落的风险。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有调整,对稳定市场有益。

    “虽然‘打新’市场整体预期收益率是下降的,但目前还是一件确定性程度比较高的投资,很多基金把‘打新’当成一个增加收益的辅助策略。”李建东对记者表示。

投资者“打新”热情不减

李大霄建议“打新”不“追新”

本报见习记者 孟珂

    今年新股发行常态化,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股上市数量已经超越去年全年的总量,但是新股的涨停板数量有所减少,“打新”收益较去年同期也所有下滑。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涨停板数量减少是影响“打新”收益最重要的因素,“打新”收益下滑有利于市场回归理性和健康,因为次新股是市场中最大的泡沫。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7月1日开始实施。李大霄表示,《办法》对投资者“打新”没有造成实质影响。《办法》解决了投资者适当性统一标准的问题,明确经营机构的适当性管理责任,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核心为“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照顾风险承销能力的情况下并没有丧失自主选择权。

    相关业界人士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办法》对“打新”没有实质影响,之前也有相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办法,而且新股收益率受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没有直接关系。

    由于涨停板的数量减少,使得投资者“打新”日趋理性。一位投资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新股涨停板减少,但只要中签,仍然有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打新”多数情况能获得较好收益,因此将继续打新股。

    李大霄也认为,投资者可以认购新股,但是坚守次新股要谨慎,建议要做到“打新”不“追新”。

小投票

6月毕业季,今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中国人才争夺战正在全国各地城市之间打响。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则不断发布招才新政。

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

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

西安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

成都大力推进实施“蓉漂”计划 全日制本科可直接落户……

那么,你最想去哪个城市安家落户?

证券日报之声 

微信号:securitiesdaily 

最火爆股市热点 最热投资理财资讯

最新互联网金融动态

独辟蹊径的角度和观点

为您解答财经领域的政策导向

这里是最火爆的股市热点集结地!

之声

长按↑↑↑识别二维码

证 券 日 报

引领价值投资新坐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