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成就新时代大国金融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成就新时代大国金融
2017年10月22日 07:45 证券日报

金融业应以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发展,助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董希淼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做出相应部署,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也对金融从业者提出了具体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下一步可从健全金融调控框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继续努力,取得实效。

    第一,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十九大报告较十八大报告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2016年正式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并引入了逆周期调控因子,目的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提供了有利支持,“双支柱”互相协调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下一步还需要对相关机制进行加强和完善:一是要持续加强货币政策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三是要进一步丰富“双支柱”框架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要立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导向,积极稳妥推进主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以及股权众筹市场建设,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等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拓宽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IPO改革,一方面通过充分信息披露推动IPO制度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加快新三板市场相关制度创新。新三板应立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重点推进制度建设,如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确保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及时;同时还要优化市场内部分层和差异化管理制度。三是秉持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市场基础好、交易体量大、与其他板块市场便于对接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打通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与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板块市场的有机联系。此外,还要稳妥推进股权众筹规范发展,让股权众筹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益补充。同时,持续丰富资产证券化等各类直接融资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企业杠杆率。

    第三,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金融对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拓宽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构建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未来应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第四,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发展。“科技”和“创新”是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其中“科技”被提及18次,“创新”被提及60次。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化学反应”,使得金融业突破时间、空间和范围的约束,在组织形式、服务能力、客户体验等方面不断提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金融发展,一是坚持科技引领战略,推动金融业不断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如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让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二是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体系,深化金融业智能化转型。如建立与现代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经营机构;搭建以分布式技术为核心的架构,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互联网等公司深度合作,在资源信息共享、科技研发应用、业务转型发展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打造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夯实金融业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三是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金融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如通过构建恰当的数字金融法律监管框架、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提升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规范性、创新环境的包容性、创新监管的协调性。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十九大报告将“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综合监管、功能监管、监管信息共享为特征的金融监管新时代正在到来。

    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表明我国金融综合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金融监管呈现多元化和立体化:在国务院层面有“金稳会”,负责顶层设计、重大决策和总体协调统筹;在部委层面有“一行三会”,负责条线监管政策和制度,实施机构监管;在地方政府层面有金融管理部门,协助落实具体政策。同时,金融监管内涵也从分业监管走向功能监管。这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重复和交叉监管,减少监管标准不统一导致的“监管套利”;另一方面有助于总体判断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的风险和资产配置情况,实现对被监管机构业务的全覆盖;同时还有助于消除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真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跨市场、跨平台数据信息共享是统筹监管、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下一步,相对分立的金融基础设施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整合,统一标准的信息统计、风险监测、数据收集将建立,监管信息共享也将使得监管套利的空间显著下降。

    第六,进一步提升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防止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影响范围极大,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效应。作为一只看似行走缓慢的“灰犀牛”,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更容易对经济体发动“突袭”,并在金融机构和行业之间横向传染和蔓延。历史上,日本房地产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都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教训惨痛。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进入一个加速换挡的时期,金融机构体系愈加多样化,金融交易体系走向信息化,金融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这也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一方面,我国亟待形成符合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以满足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的复杂多样化,需要金融监管更加全面地考虑到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下一步,在深化监管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作为微观市场实体,金融机构应将防范风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防控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两手抓、两手硬。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我国金融业应以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发展,助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大国金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琦、蔡浩、高江、李海静、杨芮、唐丽华对此文有贡献)

  在结构性调整中

  推动经济持续回暖

——2017年9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点评

王晋斌

    9月份的数据显示了部分结构性调整的积极信号,包括去杠杆、去库存、投资结构和外贸结构优化等等,但投资的趋缓为经济增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基本面

    1.中国经济中的物价与经济增速:逐步恢复到产出与物价的正常关系。

    9月份CPI同比增长1.6%,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低于2%。1-9月份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5%。短期物价和产出仍保持平稳。由于CPI基数增长较小,9月份环比CPI仍是上升态势,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上涨0.5%。

    从一个更长期的情况来看,9月份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通胀与产出关系的低端。

    从PPI与工业增加值的关系来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比8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9月份PPI同比涨幅6.9%,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未来PPI同比涨幅会收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数上升;二是国内市场供给量在增加。比如煤炭产量9月份同比增长7.6%,比8月份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煤炭、原油的进口加快。

    2.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消费平稳、投资增速趋缓。

    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其中制造业投资140819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5%。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依然处于低位。1-9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0.5%,民间投资需求不旺。

    9月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0.3%,比8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多一点的水平。但居民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今年年1-9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4.2%。

    3.中国经济中的进出口:出口动能放缓,进口值增速超出预期。

    9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同比增长12.7%,其中进口同比18.7%、出口同比8.1%,出口高于8月份的5.1%。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0.6%。其中,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38.4%,原油上涨33%,天然气上涨13.9%;进口价格上涨对进口总值的拉动贡献率达到52.5%。

    4.用电量、货运量同比增速不高,但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

    5.外部环境相对平静、汇率波动不大。

    二、变化中的经济结构

    1.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

    从贸易结构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8.1%,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6.6%,比2016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吸收外资的结构在优化。制造业吸收外资恢复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2.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在优化。

    从投资结构看,前三个季度,电网、装备制造、通信、交通运输等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煤炭、钢铁、火电等产能过剩行业央企的固定资产投资则下降33.5%、19.3%和21%。

    从房地产来看。一季度至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8.1%,增速比1-8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重点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相应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一季度至三季度同比增长7.8%。

    3.9月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

    9月份社会融资总额1.82万亿元人民币,高于8月份的1.48万亿元。9月份居民信贷增长成为拉动信贷增长的主要原因。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人民币,高于8月份的1.09万亿元,环比增加1800亿元。

    4.去库存、去杠杆开始发挥作用。

    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1140万平方米,比上月末减少1212万平方米。去房地产库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从贷款结构来看,9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1%,同比高0.3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分别为10.6%和3.8%。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小幅增长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有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降杠杆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施:一是通过“债转股”、“混改”等方式来降杠杆。二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降杠杆。三是通过股权融资办法来降低杠杆。四是通过低利率环境来缓解债务压力,并降低筹资成本。

    5.预期结构基本稳定

    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证券日报之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