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融市场五大预测

2018年金融市场五大预测
2017年12月02日 07:15 证券日报

2018年金融市场五大预测

编者按:2017年即将过去,展望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会有哪些变化?金融形势将有怎样的投资“新机遇”?今日本报专题针对2018年的信贷、货币、债市、股市、汇率等5大金融领域热点,结合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解读。

预计2018年M2增长9%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5%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13万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信贷市场

货币信贷“不松不紧”

消费贷款增速趋缓

2018年,定向降准政策开始实施,货币信贷将改变2017年总体偏紧状态,真正回归“不松不紧”,信贷将继续平稳增长。但考虑到去杠杆政策持续和房地产抑泡沫延续,货币政策整体将稳健,不会根本性转向。

与此同时,考虑到股市企稳,债市继续大幅下跌可能性较小,实体经济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修复,直接融资将改变2017年持续减少局面。

此外,受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基建投资继续发力、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影响,信贷结构将更加均衡。

第一,非金融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稳定和企业盈利温和增长,带动相关融资需求继续平稳有增。

第二,基建投资融资需求仍然较大。2018年,宽财政政策持续,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信贷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个人消费贷款增长稳中趋缓。2017年四季度以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消费贷”业务的治理,预计2018年个人按揭贷款增长将回落。预计2018年M2增长9%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5%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13万亿元。

货币市场

流动性维持紧平衡

资金价格或波动趋升

2018年,针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定向降准政策开始实施,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形成一定的支撑。但是,国内外的一系列形势变化可能对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美元阶段性走高将加大货币市场时点性紧张压力。2018年,美联储加息预期、较为正面的经济和就业数据,都将会提振美元。尽管由于美国税收改革、贸易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等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美元走强的道路将多有波折,但美元阶段性的走高仍将会使人民币汇率承压,引发跨境资金的流动,带来时点性的流动性紧张和利率上行压力。二是金融体系降杠杆、防风险仍将是金融工作的主基调。监管层将灵活运用各期限货币政策工具,更加强调各期限工具的紧密衔接和削峰填谷式对冲操作,以维护好降杠杆与流动性基本稳定之间的平衡。总体来看,受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流动性或将呈现阶段性紧平衡状态,但不会出现过度紧张局面。

债券市场

债市难以走出低迷行情

继续大幅下行可能性不大

2018年,在经济平稳发展、通胀预期上行、监管继续从严背景下,债券市场难以走出低迷行情,但继续大幅下行可能性不大。一是流动性继续收紧可能性较小。随着2018年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流动性将边际性改善。二是恐慌情绪逐步减少。2017年10月以来债券市场的快速下跌主要与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等有关。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质性落地,恐慌情绪逐步平复。三是经济基本面存在边际走弱压力。2017年下半年来,投资、消费、进出口、PMI等都呈现边际走弱态势,这一运行特征将延续至2018年。四是境外机构持有境内债券的意愿上升。随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新阶段,境外机构投资于境内金融市场有利于其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债券市场也将受益。尤其是考虑到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和较高的境内资金利率,资金配置债券市场的热情将进一步高涨。

A股市场

股市价值投资理念深化

投融资功能明显增强

在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股市有望继续深化价值投资理念,投融资功能明显增强,市场行情延续结构性回暖态势,但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从发展导向看,推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有助于抑制“炒小、炒新、炒差、炒消息”的不良文化,有助于提高资产的价格发现效率,进而有助于发挥股市投融资功能对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流动性环境看,市场对货币政策管住总闸门、监管政策强化防风险、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已经有一定预期,2018年利率形势难以显著冲击市场估值中枢,但也不会解除对高市盈率股价的压制。从行情逻辑看,经济发展从数量规模驱动转向质量效益驱动,经济增长从高速轨道转向低波动的平稳轨道,市场重心也从关注成长性转为关注产业向龙头集中、龙头引领升级的新逻辑,未来各行业优质上市公司的价值会进一步发掘,市场总体延续结构性回暖态势。但是,也要注意市场面临的一些潜在风险,如上市公司盈利不及预期、海外股市高位回落、全球复苏再现波折、美欧货币政策收紧快于预期等因素的溢出影响。

汇率市场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承压

双向浮动特征更加明显

考虑到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外汇供求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持续加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趋于稳定,预计2018年人民币汇率单边大幅升值或贬值的可能性不大,双向浮动特征将较为明显。但需要关注以下因素:一方面,未来美元仍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运行平稳但依然面临下行压力。2017年下半年经济表现较上半年偏弱,2018年经济增长有可能小幅回落。随着外贸回暖步入下半场,进出口数据增长将会有所放缓,贸易顺差将收窄,基本面转弱加大了汇率调整压力。

(本文节选自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11月30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2018年PPI全年上涨幅度或低于4%

陈克新

2017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转降为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平均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5%。预计全年PPI指数上涨幅度将超过5%,结束了连续数年的下降局面。

2017年中国PPI指数所以较大幅度上涨:首先是需求较为旺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重要经济指标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货物贸易出口值(人民币)同比增长12.4%,也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速,由此提供了需求旺盛环境。其次是生产成本提高。2017年1月份—10月份平均,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4%,高出同期出厂价格涨幅近2个百分点,而原材料等购进价格的更快上涨,当然要求企业出厂价格相应扬升。

还必须指出的是,2017年中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则来自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上涨,尤其是进口价格的强劲上涨。这是因为,大宗商品作为企业生产最基础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构成了几乎所有生产企业的最重要成本,构成了其出厂价格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0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综合指数(C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7.9%,比今年初上涨4.5%。重要大宗商品类别中,钢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6%,比今年初上涨16.5%;有色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3%,比今年初上涨19.4%;能源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2%,比今年初上涨5.9%;矿产类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8.4%,比今年初下降8.4%。而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又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境外进口成本提高的推动。

由此可见,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的逻辑关系在于:正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才推动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又推动其出厂价格上涨,即PPI指数的扬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源头。

展望2018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趋势,预计将会出现涨幅回落。如不发生大的意外情况,全年上涨幅度将低于4%,呈现既不通缩,又不严重通胀的较为理想状态。

新一年内全国PPI涨幅所以趋向回落,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其源头动力衰减——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率先回落。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全国大宗商品指数比当年初上涨56%,2017年10月份又比去年同期上涨18%。这就使得矿石、金属、油气、橡胶等大宗商品价位有了很大提升,难以再次演绎前两年的价格涨幅,有些商品价格还有可能出现下降。预计2018年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CCPI)涨幅在8%以内,对比2017年价格涨幅已经腰斩还多。重要大宗商品类别中,钢铁类、有色金属类、矿产类、能源类等价格涨幅一般不会超过5%;油料类和牲畜类价格涨幅会更低一些。从近些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CCPI)与PPI的对应关系来看,如果2018年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涨幅不超过5%,同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就不会高于4%,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亦不会在3%以上。

二是对比基数影响。毕竟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上涨,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偏低状况已经修复,达到了一个相对高位,这就使得新一年内的同比上涨空间大为压缩。比如今年10月份全国螺纹钢出厂价格普遍超过3500元/吨,同比上涨3成以上。如果明年实现同样涨幅,其出厂价格就要提高至4500元/吨。同样,今年10月份全国钢铁企业铁矿砂进口平均吨价已经达到489元,同比上涨36%。如果明年实现同样的购进价格涨幅,其进口均价也要提高至665元,而从目前情况推测,这种局面很难出现,其他行业的出厂价格也都应当如此。

2018年中国PPI涨幅趋向回落,相应也会抑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水平。毕竟在某种意义上,是商品的出厂价格决定其市场销售价格。因此,即便新一年内CPI指数出现滞后性补涨,价格涨幅逆向扩大,但因为其上游出厂价格涨幅回落的压制,也涨不到哪里去。预计全年CPI涨幅将在2%以内。

2018年中国PPI涨幅趋向回落,进入一个更加安全的区间,这就提供了宏观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新一年内中国货币政策可以与美联储保持适当距离,实施中性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积极财政政策,大力度推动国内经济短板领域基建投资,加大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与福利性开支,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18年中国PPI涨幅趋回落,势必引发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水平增速的回落。据统计,2017年1月份—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846亿元,同比增长22.8%。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7.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水平决定其行业盈利水平。随着诸多领域商品出厂价格涨幅的回落,新一年内全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也将随之回落。加之对比基数提高的影响,有些行业的利润增速有可能断崖式滑落,甚至负增长。预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难以超过10%,比2017年实现利润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2017年成倍数增长的采矿业、煤炭业、钢铁业等行业实现利润增速,将急剧回落至20%以内。

(作者系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证券日报之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