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少现金,更少犯罪:美国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新解释

更少现金,更少犯罪:美国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新解释
2017年12月08日 18:10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钱是犯罪之源吗?不一定,但数据显示,街头犯罪缺离不开现金的“支持”。

作者 | 孙宇辰

来源 | 量化历史研究(QuantitativeHistory)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暴力犯罪率攀升至历史顶峰,以致犯罪专家悲观地预期90年代的街头将会“血流成河”。然而,美国犯罪率在此后的十年间奇迹般地迅速下降,盗窃、抢劫、撬车、斗殴等街头犯罪(Street Crime)案件数量都减少了四成以上,社会治安明显好转。90年代犯罪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控枪趋严,警力增加,以及《魔鬼经济学》作者列维特的著名论断——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使得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一批儿童没有出生。

Richard Wright等在“Less Cash, Less Crime: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 Benefit Transfer Program”的文章中,从犯罪动机出发,给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解释:街头的现金变少了。作者巧妙地利用密苏里州的救济发放电子化改革作为外生冲击,估计出这一事件使得当地犯罪率下降9.8%。文章结论不仅验证了“现金是犯罪之源”的传统观点,也为解释美国犯罪率的历史性下降提供了新的视角。

美国福利救济机构向贫困家庭发放食品券和一些临时性补助,以保障这些家庭的基本生活。在电子支付系统普及之前,食品券和补助支票都是纸质的。由于许多贫困家庭没有银行账户,他们只能到特定网点将纸质支票换成现金。现金不记名,难以追查,是街头犯罪的主要目标。考虑到受助家庭的居住环境通常不佳,这些持有现钞的贫困居民很容易成为街头犯罪的受害者。

美国各州为贫困家庭发行的特殊借记卡,补助直接打入卡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支付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支票转账。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改革法案,敦促各州在2002年之前实现食品券及补助发放的电子化。密苏里州积极响应,在1997年6月开始分批建立电子福利支付系统(Electronic Benefit Transfer Program, 以下简称EBT)。

在新系统下,每个受助家庭会领取一张特殊的借记卡,食品券和补助款会直接打到卡中。这项改革广受欢迎:商家不必逐一检验纸质食品券的真伪,节省了许多时间;受助者也可以直接刷卡消费,不用冒险怀揣现金走在街头。在12个月内,密苏里州分八批顺利完成了救济发放的电子化。

EBT的建立初衷是为了简化补助程序,并非降低街头犯罪率。但借记卡取代纸质支票后,街头流通的现金事实上大大减少了。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一外生冲击,检验现金对街头犯罪发生率的影响。作者首先绘制了EBT推行前后月度犯罪率的变化,由图1可见,入室盗窃(第二行左侧子图)、撬车(第三行左侧子图)和抢劫(第三行右侧子图)的案件数量在EBT推行后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总犯罪数量亦有下降,从而为“更少现金,更少犯罪”提供了直观证据。

EBT推行前后月度犯罪率的变化

随后,作者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由于犯罪数量为非负变量,作者选择了负二项回归模型,利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推行EBT对犯罪率变化的影响。由于改革是渐进式的,尚未实施EBT的地区可以作为已经实施EBT地区的对照组。如果相对于对照组的变化情况,实施EBT的地区出现了更为明显的犯罪数量下降,则说明更少的现金导致了更少的犯罪。

在控制了一系列因素之后,作者发现EBT的作用是显著的:总犯罪率下降了9.8%,入室盗窃、斗殴和扒窃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7.9%,12.5%和9.6%。更直观地说,一个有6万常住人口的郡,平均每月发生300起犯罪案件。实施EBT之后,每月总犯罪案件数量下降约30起,入室盗窃、斗殴和扒窃案件则分别下降3.7,5.9和14.2起,改善程度相当可观。

接下来,作者逐一分析各类可能对论文因果识别造成影响的问题。首先,执法力度加强也能够降低犯罪率,是否EBT的推行与当地打击犯罪的行动恰好重合,从而导致犯罪案件总量下降呢?作者认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应当观察到逮捕率的上升。但实际估计结果中,EBT实施后,逮捕率也同步降低,说明严厉打击犯罪并不是案件数量下降的原因。

其次,建立EBT之后,无机可乘的犯罪分子可能会流窜到其他尚未推行EBT的地区继续实施犯罪。这样,我们观察到的案件减少只是犯罪分子从推行EBT地区转移到未推行地区作案而已,街头犯罪数量整体并没有下降。作者首先对附近的郡是否建立EBT进行控制,实证结果没有明显变化。然后,作者又估计了实施EBT会不会导致临近地区街头犯罪数量上升,结果也没有发现相应证据。因此,当地案件数量下降不是由于犯罪分子转移阵地引起的。

此外,EBT的实施时间恰好和当地受助人群数量下降时间重合,而摆脱贫困可以降低犯罪率。为了控制受助人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作者在回归中加入了当地主要两家福利机构援助案例的数量,EBT的效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最后,为了进一步证实是现金数量而非其他因素影响犯罪率,作者进行了安慰剂检验。强奸罪与现金没有直接关联,因而不应该受到EBT的影响。作者发现,强奸罪的犯罪率确实没有受到EBT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前文的实证结果。

总体而言,文章通过密苏里州电子福利支付系统改革事件,为“现金是犯罪之源”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撑。由于电子支付系统的推行时间恰好与犯罪率下滑的时间节点一致,文章也为如何解释全美犯罪率下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来源:Wright, R., Tekin, E., Topalli, V., McClellan, C., Dickinson, T., & Rosenfeld, R. (2017). Less cash, less crime: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 benefit transfer program.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60(2), 361-383.)

联系我们:pr@daonong.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