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中国企业,成了全球产业规则制定者

又一家中国企业,成了全球产业规则制定者
2017年09月29日 10:04 华商韬略

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丨作者:王中美 / 责编:杨芷嘉

【1】

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荡气回肠、持续突破封锁的奋斗史,恢弘的经济蓝图背后,一家又一家中国企业,以大毅力打破欧美垄断,“解放”产业。

落后就要挨打,不论哪个行业,没有生产能力,就没有议价权:价值20万的产品,在中国卖100万,在过去,这都是司空见惯之事。合作只要市场,不给技术,也是外企在华多年的“潜规则”。

面对西方市场的欺压,中国唯有埋头苦干、自立自强。国人特别擅长在夹缝里“偷”发育,我们的空间站、北斗系统,都是这么来的。而在民生行业,从芯片、面板,到水泥、钢材,这些基石产业的突破,不断带动下游产业,使得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

这些重中之重、打破封锁的基石产业中,近年又多了一个——化肥。

【2】

化肥,粮食的粮食,过去百年里粮食产量的提升,几乎全是化肥的功劳。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离不开化肥的贡献。但是这个行业里,中国曾饱受欺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行业本身却长期大而不强。国产化肥的养分利用率低,直接导致施肥量增加。全球化肥施用的平均水平是每亩8公斤,到了我国却变成了21.9公斤。不但造成资源浪费,每年约有3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给耕地造成严重污染,并间接加速了温室效应。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便研制出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肥料——缓控释肥。但依据“国际惯例”,中国想要同步享受国际科技成果,必须以超高昂的价格进口。至于技术共享,门都没有。

那之后,中国的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在缓控释肥上实现突破,但相关成果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商业化。要经过多少次转化实验、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实现商业化,始终是未知数。

【3】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研创新、研以致用的主体,在缓控释肥领域,一家来自沂蒙山区的中国企业站了出来,不仅打破了被欧美欺负数十载的悲情,还一路冲向了行业之巅,直至掌控世界游戏规则。

这家企业名为金正大,1988年诞生于山东临沭县。面对缓控释肥的国际封锁,2004年,金正大开始了一场“豪赌”。他们引进山东农业大学缓控释肥专利技术,自主设计、安装了国内第一条规模化生产线。为了做出那一层起抑制作用的包膜,金正大一吨又一吨的化肥扔进去,产出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废料。

如此咬牙坚持了一年,2006年,金正大终于“赌赢”,运转起了中国第一条年产30万吨的缓控释肥生产线。

这是国内企业首次打破垄断,依靠自主创新达到了化肥行业世界领先水平,且生产成本只有国外的一半,一举奠定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技术体系。

强行杀入跑道后,金正大开始一路狂冲,直至领跑全球。占据市场50%份额、不断降低进口化肥数量、带动下游农户降低成本……

完成这些后,这家企业的目标变成了做游戏规则的掌控者——制定新型肥料的国际标准。

【4】

国际标准是保证国际市场有序运行的游戏规则。制定标准,等同于建立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不遗余力地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欠发达地区只能吃闷亏。

2012年和2013年,金正大联合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先后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和《脲醛缓释肥料国际标准》申请。

在历时3年的征求意见、立项、讨论修改、审核过程中,发达国家使尽招数制造障碍。

在多国参与的讨论现场,外国同行强硬质疑:“你们国家搞控释肥才多少年?你们现在能不能生产还是个问题呢。凭什么来制定标准?”

实际上,那一年全世界控释肥的产量约300万吨,而中国仅金正大一家,就达到了180万吨的生产能力。

在各种科学数据筑起的硬实力面前,发达国家的代表们最终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金正大主导的两项国际标准方案均获得通过,并分别于去年4月和今年3月颁布实施。

近80年被欺负的时代宣告终结,接下来,中国控释化肥的每一步,都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并且牢牢将原本属于外资的利润留在国内,让化肥的价格,真正回归价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来自网络 ·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