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里买过的4套房子,最后放弃雄安,我回了北京

青春期里买过的4套房子,最后放弃雄安,我回了北京
2017年04月20日 13:12 直面传媒

 对于买房来说,可以说出很多道理,但是正如很多道理一样,听了很多之后却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因为每个人每个时间段所面对的每一个情况都不同,而那些高高在上的道理,或许只能用尝试倾听甚至全盘接受,但是却没办法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在自己手里。

  各位都知道,每个人的青春期的遭遇大概都差不多,初恋初吻初夜,然后甩过人也被人甩过,每次发生的时候都觉得世界要崩塌了,现在回头看看其实大家的过程都差不多,所以我想,关于买房这件事,应该这个时候的我们经历的也会差不多。

  今天不和大家说那么多的道理,和大家聊聊我的买房故事,都是我年轻时候买房的事,当然我现在也不老。  

  我的第一套房子发生在2010年,在我入行差不多2年的时间点。

  但是按照道理来说,这一个时间应该可以再提前一点。在2009年的时候,我家里人就已经提出来要不要在上海买房这件事。

  当时我妈已经放弃说服我让我回老家工作的念头,既然开已经在上海找好了工作,就问要不要把房子给买了。

  那时候我妈给我电话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

  当初拒绝的理由也挺简单,虽然我那个时候就做房地产,但是刚好在2008年下半年的时候,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形势暴跌,哪怕在上海项目降价打折销售的情况比比皆是,那时候我觉得买房子好像不用那么着急嘛。

  第二个原因也是有点自尊心作祟,可能骨子里的直男癌让我觉得用家里人的钱买房有点丢脸,然后觉得自己努力努力也可以买到房子。

  但是,后来你知道那一年市场经历过什么,因为4万亿的刺激,2009年的全国楼市扶摇直上,上海房地产市场在那一年经历了最大程度的涨幅,单个项目基本上一年调价3次,看得人心惶惶。

  后面到了2010年的时候,楼市出新政了,打压市场,说实话当初的内心依然是恐慌的,因为2008年的下跌依然历历在目,而2009年的回暖是因为政府扶持,所以我特别担心这一次调控调转方向会不会同样起到效果。

  这个时候,我妈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要不要买房子,然后我和他说了下我做房地产这两年看到的情况,你知道的,那个时候因为有2年的从业经验人会陷入盲目自信的状态。

  后来我妈说:这个房子你买了又不会卖,你这么起劲房价干嘛,飞到天上跌到地下都和你没什么关系。

  后来想想也是,因为买房这件事自己有过2年的纠结期,后来想想也没啥好纠结的,另外作为一个地产人没买过一套房子也确实说不过去。

  后来公司自己的项目开盘了,项目位于浦东的浦东,特别乡下的地方,小区有一班公交车,方向写着:去上海,各位应该可以想象这个郊区程度。

  但是因为觉得未来有万达然后也有地铁,想象还能够自住,再加上我那么爱看书,坐公交也从来没觉得有多辛苦,所以也就决定买了。

  我也算拿到内部认购的资格,那天我8点钟到了现场,然后看到现场已经挤满了人,我应该是最后几个买到房子的,所以我的房价是当期推盘最贵的。

  买完之后的一年之内,房价其实一直没涨过,但是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从此以后我不再为房子所担忧,未来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一年一共365天,我写了超过100份市场报告,快成机器了。  

  如果对于我第一套房来一个总结,我大概可以说这么几句话:

  ——其实对于刚需来说,任何时候的购买都是最好的购买,买房在时间轴上永远没有最好的时间,但是对于你来说就是最好的时间,珍惜当下这四个字在房地产这个领域来说太重要了。

  ——与其担忧房价会不会涨太快,不如担忧自己的工资能不能跟上这个步伐,我选择2010年买房,也就选择了在2010年在工作上发力,从那以后,我每一年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翻倍的,而这也成为未来可能买更好的房子做了准备。

  我的第二套房发生在2015年。

  是的,我的第二次购房发生在5年之后,所以对于刚需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节奏。

  而当时选择想要置换房子其实是基于一个逻辑:伴随着工作越来越忙,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间的重要性,一天只有24小时,当初我却花了3个小时在路上,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把我每天弄的精疲力尽。

  所以换到市区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目标,后来我选择了普陀,那是因为当初把所有开发商的总部标记了一下,发现80%的开发商都位于上海的西部,你知道的做房地产的你不要看他们卖了什么东西,要看他们给自己买房子的时候买在什么地方。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坚定的认为上海的西部发展潜力会更好,而且靠他们近,未来我工作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而当我想要置换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当初2010年购买的那一套房子是多么重要,虽然那个房子很破,但是经历了5年的周期房价也涨了一倍,这也导致了,当下我卖掉这套房子,我手上还有足够多的现金。

  而这笔现金就可以成为我下套置换的首付,因为有了之前那套郊区,才让当下的我拥有置换的权利。

  这就是因为房地产可以贷款所带来的天然红利,也让百姓拥有生活越过越好的可能。

  而加速我做这个决定,各位应该也知道,是2015年3月30号的政策,对于认房不认贷可以让我更加轻松的面对这次购买决策。在经历过这五年的周期,对于调控对楼市的影响我大概也明白会怎么样。

  所以330的政策落地,我4月上旬就完成了这次置换决策。对于这一次的购买,我同样没有考虑太多涨幅的因素,因为还是自住。  

  对于这一次的购买,我的经验总结是:

  ——对于房子来说,是这个社会上唯一一个可以让你贷款30年购买的东西,所以说这是制度给到所有人的红利,你只有充分重视这个红利才会实现比较好的购买。

  ——因为2010年的那套房子让我拥有置换的首付,因为这五年心无旁骛的工作,让我拥有每个月可以还贷的能力,这才是这次置换的关键。

  ——这一次置换的核心目的还是希望以后可以有更高的收入,这五年来我充分的理解了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现在的我上班只要20分钟,一天只有24小时,我节约出来的3小时,我相信我未来的收入可以再提升

  第三套房子是我第一次投资。

  不得不承认,前面两次的购买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这样的自信让我开始接受做房地产投资这件事。

  时间点发生在2016年,也就是楼市最狂热的时候。

  但是,我第一个决策就是放弃了再买一套住宅的决定,我本质上觉得房地产已经过了短线投资的可能。很多人在经历过楼市这么一波起伏之后,都开始无视政策,总是觉得越是打压楼市会越涨,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对于楼市会有怎么样的管控。

  在一个集权式的国家里,没有一个行业是政府想管管不好的,过去无非是不想大动,而今年开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个趋势:政府想要管好房地产了。

  我在2016年就做了一个长线持有一套物业的决定,不论房价跌还是涨,都持有这套房子不出手做租赁生意。

  后来我选择了一套小面积的酒店式公寓,总价很低,而且靠近一所大学。现在房子已经在出租状态,每年的租金都会有10%的收益,这样的收益相比较买卖住宅的快感来说小了很多,但是我却很满意,毕竟对我来说本质里本来就是做好长线投资的准备的。

  对于这一次投资的心得我大概是这样的:

  ——我不认为住宅市场里还有暴利的情况出现,哪怕未来单价翻倍在后期税收以及前期银行还贷已经拿走了你绝大部分的空间,投资房地产应该要有更多维度的考量。

  ——我对于投资来说依然是一个逻辑:不能占用我太多的时间精力,短线买卖必然会耗掉我大部分的精力,但毫无疑问,我觉得自己的时间要更加值钱。

  ——哪怕不是的你也要这么觉得,让自己增值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最后一套房子的起因是因为大火的雄安新区。

  故事就发生在最近,国家宣布了雄安新区这样一个理念,一个概念一出几乎举国疯狂,所有人都在探讨这样的行政副中心崛起的可能,当然另一些人疯狂的驱车前往雄安新区买房。

  某种程度上各位也可以感受到目前市场上资金的不安全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倾囊出动。这对于国家经济来说不是好事,社会没有给到足够的安全感,大家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

  但是这样的氛围对于炒房团来说是好事么,当然很多时候他们觉得是好事,哪怕房价从刚开始的四千变到四万,因为他们对标的是北京,所以只要在4万以下的房子,在雄安就都可以买。

  毫无疑问这些人过去买房都是投资的,未来他们一定不会住在雄安。而他们看好雄安是因为有利好消息,雄安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后来我的朋友也在雄安新区买房,我问他多少钱买的,他说大概2万块钱左右,然后她和我说了下他在当地看到的人头攒动。

  我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就打电话问了我一些北京的朋友,然后问了下在北京还有没有2万左右的房子,后来寻觅到了一处就入手了。

  是的,在所有人都驱往雄安的时候,我杀回了北京,你连房子处于雄安什么等级地段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可以花下2万左右的单价,那么对比起来我在北京的这一次购买就显得合理了很多。

  这是一次刚刚发生的购买,尚谈不上正确与否,只能聊聊为什么这么做:

  ——所有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利好那本质上就不是利好,跟随大众取向做的决定,未来一定不会得到超额的利润。

  ——大家要对单价两万的房子要有价值对标,大家需要明白同样距离上海一百多公里的杭州,是多少年后才实现2万的城市均价,同理也包括上海周边的苏州南京。大家更加要明白,广州去年城市的房价均价也不过2万。眼里不能只盯着北京上海,2万元的房价要配得上他两万元的城市环境。一个目前只有规划的雄安是到不了这个价格。2万的价格需要时间的叠加,毫无疑问,我认为周期会在10年以上。

  ——在雄安和北京都有同等价位房子的时候,你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哪里是更好的选择。

  ▼

  以上就是我青春期时候买过的几套房子,本来这些都是私事,没必要拿出来也断然没有炫耀的意思,只是觉得对于房子这个东西被妖魔化太多,很多人没办法理性的理解。

  希望大家可以读到这里面的意思。

  购买房子,不论是刚需也好投资也好,都需要符合最基本的逻辑。

  我每一次买房都没那么在乎价格的波动,哪怕是投资也着眼长线,不被房子本身吸干精力,不做被房子驾驭的人才是王道。

  刚需的房子,居住是本身,合理就可以购买,置换的房子,居住也是本身,合适就可以购买,没有那么多套路,与其想套路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工资可以增加。

  投资的房子,短线的空间越来越少,投机倒把虽然不是罪,但毫无疑问未来被管控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明着告诉你赚钱的东西大概率都没那么赚钱,因为真的赚钱的行当,大家一定忙的没有时间分享。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受各种资讯的干扰,明白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最重要,别人的故事放在自己身上用不好就是事故,别人的精彩多半在你身上也只会是感慨。

  提升自己的意识,不人云亦云,赚该赚的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来源: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关于我们:《直面》由直面传媒荣誉出品;我们专注于原创;专注于独家;我们以严谨的内容向读者呈现最有价值的资讯与信息。 (微信ID:zmtg1108)感谢关注。 《直面》爆料或联系邮箱:zhimianchuanmei@163.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